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 > 第81章 县城管理

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 第81章 县城管理

作者:深仨品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07 17:09:50 来源:小说旗

第一章 城墙下的课堂

晨光熹微,平安县城墙的缺口处已经聚集了三十多名年轻人。他们中有刚从延安派来的学生干部,也有本地选拔的积极分子,甚至还有两个从日军监狱救出来的原县政府文书。陈长安站在半截残破的城垛上,手里拿着块青砖。

\"今天第一课,就从这块砖开始。\"陈长安的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他举起砖块,阳光穿过砖孔,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是从日军'忠灵塔'地基里挖出来的明代城砖,上面有'万历二十三年'的铭文。\"

人群中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突然举手:\"报告!我在县志上看到过,这应该是当年戚继光部修建的防御工事用砖。\"

\"很好。\"陈长安点点头,\"记住,管理县城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赵小川,今晚你把县志中关于城墙修建的部分抄录出来,明天给大家讲解。\"

被点名的年轻人涨红了脸,却掩饰不住眼中的兴奋。他原是县城书店的学徒,因为偷偷保护了一批古籍被发现,差点被日军处决。

陈长安跳下城垛,带着学员们沿着城墙缓步前行。每走到一处破损,就停下来讲解:\"这里需要留出射击孔,角度要向下倾斜15度...这里的夯土层要加入碎石增加强度...\"学员们有的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有的蹲下来用手丈量尺寸。

\"管理城墙就像管理县城,\"陈长安的声音随着晨风飘散,\"既要坚固可靠,又要留出必要的通道和窗口。\"

第二章 夜校里的争论

县衙旧址的大院里,五盏煤油灯将临时教室照得通明。六十多名学员挤在长条木凳上,今晚的课程是\"粮食配给与市场调节\"。

\"我反对开放自由市场!\"一个浓眉大眼的青年拍案而起,\"现在粮食这么紧张,必须实行统购统销!\"他是三团派来学习的炊事班长王大柱,手上还带着炊事班特有的烫伤疤痕。

角落里传来轻柔但坚定的女声:\"可老百姓手里有余粮也不敢拿出来,这样反而加剧了短缺。\"说话的是原县立女中学生林秀,她父亲被日军杀害后,她带着乡亲们在山里坚持了三年游击战。

教室里顿时分成两派争论起来。陈长安靠在门框上静静听着,直到一个瘦小的身影怯生生地举起手。

\"我...我觉得可以分步走。\"说话的是才十五岁的李二狗,他父亲是县城铁匠,被强征去给日军修枪械后再没回来。\"先让老百姓用粮食换盐铁这些必需品,等大家放心了,再慢慢放开其他交易...\"

争论声渐渐平息,所有人都望向陈长安。他走到黑板前,画了三个相连的圆圈:\"王大柱说得对,林秀也没错,李二狗给出了具体方案。管理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找到平衡点。\"

那晚下课后,陈长安把三人留下来,给了他们一个任务:制定一份分阶段的粮食流通方案。

第三章 田埂上的考试

春耕时节,陈长安把课堂搬到了田间。二十名学员挽着裤腿站在泥水里,面前摆着三块不同的田地。

\"左边是张老汉家的地,中间是李寡妇家的,右边是村集体的试验田。\"陈长安指着三块明显长势不同的麦苗,\"今天考试题目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学员们分散开来,有的蹲下查看土壤,有的询问耕作的农民,有的甚至尝了尝田里的水。两个时辰后,答案渐渐明朗:

张老汉家儿子参军,缺乏劳力,耕作不及时;李寡妇家分了日军留下的耕牛,但不会用新式农具;村集体的地由几个年轻人负责,他们尝试了新的密植方法,但施肥不当。

\"管理不是坐在办公室里下命令。\"陈长安抹了把脸上的泥水,\"现在,每人负责帮助一户农民解决一个问题。三天后我要看成效。\"

赵小川主动选了最困难的张老汉家。他组织学生帮工队,按劳力强弱排班;林秀教会了李寡妇使用新式犁;连最小的李二狗也想出了办法——他把村集体试验田多出的肥料分给了最需要的农户。

三天后的傍晚,陈长安站在田埂上,看着夕阳下绿油油的麦苗,对身边的李云龙说:\"看,这才是真正的城墙。\"

第四章 作坊里的革新

铁匠铺里炉火通红,十名学员正在学习手工业改造。陈长安拿起一个刚打好的锄头:\"这个重量分布不合理,农民用一天就会腰酸背痛。\"

\"可祖祖辈辈都是这么打的啊!\"老铁匠的儿子不服气地说。

陈长安没说话,而是取来纸笔画了起来。片刻后,一张改良农具的图纸出现在众人面前:锄头重心前移,柄部加上了防滑纹路。

\"试试看。\"他把图纸递给李二狗。这个沉默的少年眼睛一亮,立刻和同伴们忙活起来。三天后,第一批改良农具送到了农民手里。

意想不到的是,李二狗还带回来一个消息:西街的铜匠铺可以改造来复枪撞针!原来他暗中观察日军武器维修多时,早就有了想法。

陈长安立即组织起技术小组。林秀负责统计各作坊的特长,赵小川整理日军留下的技术手册,王大柱则带着战士们提供保护。不到半月,县城里闲置的作坊都动了起来,有的改造成农具厂,有的开始尝试生产简单机械。

\"管理就是要发现每个人的火花,\"陈长安在晚间总结会上说,\"然后给他们添柴鼓风。\"

第五章 石碑前的誓言

钢铁纪念碑落成那天,全县干部群众都来了。当红布揭开时,阳光照在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上,不少人当场落泪。

陈长安让学员们轮流上前朗读碑文。当念到\"还有无数无名的人\"时,林秀的声音哽咽了。她想起那些死在山里的乡亲,连块墓碑都没有。

仪式结束后,陈长安把全体学员带到石碑背面。那里预留了一片空白。\"这里将来要刻上建设者的名字,\"他环视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可能是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也可能一个都没有。\"

\"我不要刻名字!\"李二狗突然喊道,\"我要让全县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我也是!\" \"算我一个!\" 喊声此起彼伏,最后汇成一片誓言。陈长安看着这些年轻人,想起自己刚参加革命时的样子。他知道,真正的管理不是控制,而是点燃每个人心中的那团火。

那天晚上,赵小川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我终于明白,城墙可以倒塌,但人心筑起的防线永远不会被攻破。\"

第六章 月光下的答辩

三个月培训接近尾声,最后的考核别开生面:每个学员要在县衙大堂进行公开答辩,台下坐着农民、工人、商贩和战士们。

王大柱展示了他设计的\"流动炊事车\",可以在田间地头为劳作的农民提供热食;林秀提出了\"妇女识字班\"方案,已经试点的三个村子反响热烈;连最腼腆的李二狗也演示了他改进的粮食储存方法,用石灰和木炭就能防潮防虫。

轮到赵小川时,他捧出了一本手写的《平安县管理手册》。\"这是我记录的三个月来所有经验教训,\"他翻开密密麻麻的笔记,\"从城墙修复到春耕组织,从作坊改造到市场管理...\"

陈长安坐在最后一排,看着这些脱胎换骨的年轻人。他知道,平安县真正的重生不在于城墙有多坚固,而在于培养出了多少像这样的人才。

答辩结束后,月光洒在县衙的院子里。学员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着将来的工作计划。陈长安独自站在纪念碑前,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

\"陈老师,\"是林秀的声音,\"我们商量好了,毕业后谁都不留在县城机关。\"

\"哦?\" \"赵小川申请去最远的西山乡,王大柱要去东边的盐碱地,我...我想回老家那个被烧光的村子。\" 李二狗从暗处蹦出来:\"我去跟着铁匠学手艺!\"

陈长安望着他们闪闪发亮的眼睛,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管理\"。它不在城墙的高度,不在制度的严密,而在于让每个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光芒。

\"去吧,\"他轻声说,\"把在平安县学到的东西,带到更多需要的地方去。\"

月光下,钢铁纪念碑上的名字仿佛活了过来,与这些年轻的身影重叠在一起。在远处的新城墙上,哨兵的身影挺拔如松——那是李云龙特意派来站岗的战士,他说要让学员们知道,他们永远有人在守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