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主要职责在于确保报纸版面无误,以及保证印刷字体清晰可见,不会出现模糊不清的问题。
幸运的是,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尽管字体已经缩小至极,却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印刷质量,未发生任何偏差。
报纸上的字迹分明,墨色洁净,排版也十分整齐,就连标点符号都一丝不苟。
这般模样,这张报纸已算成功了一半,另一半便全看内容如何。
朱瞻基浏览完报纸后,端起一杯茶,静静等待父亲的到来。
印刷房内,随着时光流转,工匠们迅速完成了大量报纸的制作。
朱瞻基估算了下时间,十个印刷台每分钟大约能印三百份报纸,那么一小时便可印制一万八千份。
除去前期准备的时间,一天还能有十多个小时用于印刷,大约能产出二十万份报纸。
若是在次日发行时追加印刷量,最终总印数可达三四十万份。
不过以这样的需求量,现有的工匠肯定不够,必须招募更多人手,并实行轮班制。
对朱瞻基而言,这并非难题,只要动用权力或资金即可解决。
虽然三四十万份报纸与应天府千万人口相比仍显不足,但作为皇室发声的媒介,这一数量已经足够覆盖当地需求。
朱高炽看完报纸后,满意地点点头说:“报纸做得很好,尤其是标点符号的设计,将来定会成为天下读书人的榜样。
有了它,读书也变得更容易。”
他接着评价道:“头版聚焦政务,官员看了能了解时局;二版关注地方,朝廷借此知晓民间疾苦;三版贴近民生,百姓从中得知如何谋生;四版刊载美文,学子通过阅读提升文采。”
无论平民、官员还是皇帝,都能在报纸中找到感兴趣的内容。
朱高炽边赞叹边提出疑虑:“但如此一来,这份报纸究竟该如何定价呢?定价太高推广不易,太低又怕遭人轻视。”
朱瞻基笑着听父亲说话,当听到定价问题时,立刻摇头道:“不要收费,免费发放。”
朱高炽闻言愣住了,沉思片刻说道:“这……”
朱高炽听闻儿子之言,稍作沉吟,随后摇头道:“儿子,虽免费可让更多人读报,但若不收费,怕是会让此事显得太过随意。”
“爹,我只是不愿收钱,并非说卖报之人也不可收钱啊。”
朱瞻基浅笑一声,继续说道:“报这物事,定价需适中,过高则贫民不屑,我觉得每张以一两文计价便好,普通人家也能承受得起。”
“届时我会找些清苦之家售卖此报,权当付与他们工钱。
至于有人因价廉轻视,这种人不读报也好,不过是愚钝罢了。”
朱高炽听后点头思索片刻。
他觉得,儿子这主意倒不错,能让贫苦者得些许利益,这是值得称赞之处。
见父亲已被说服,朱瞻基转移话题道:“爹,这些事务我都已安排妥当,明日清晨您尽可安心,定能让报纸传遍街巷。
不过,还有两件琐事,还需您费心操持。”
“何事?”
朱高炽一听,顿时警觉,前几日,儿子让他往勋贵家购地,已是让他颇感难堪。
如今又提两件事,第一反应便是推辞,却又忍不住好奇,便开口询问。
朱瞻基未理会父亲诸多顾虑,稍作停顿后便说:“这两件事均与报相关。
其一,我欲将报务推广至全国,各州府设分社,应天总社负责审稿、排版及发刊,分社只处理稿件接收、印制与派送。”
“分社所接稿件悉数送至总社,总社完成排版后,即刻派遣合格样报送往分社印行。”
朱瞻基起名“大明日报”
时便决意每日发行全国。
除应天外,其他地方或许难以同步,晚一两天或十天半月皆有可能。
在此时节,这点时间差并无大碍。
毕竟当时信息传播本就迟缓,朝廷政令下达亦需时日。
报晚几日,不过是与应天及邻近之地相较稍逊,未必比朝廷政令到达更慢,自不影响朝廷旨意的宣达。
若是他将来能把那个东西也研制出来,那报纸传递的速度肯定会更快,这就是信息同步。
“设立分社是个好主意,这样能有更多的百姓读到报纸。”
听到要建分社的事,朱高炽先是点头称赞,随后好奇地问:“这事你要我怎么帮忙?”
朱瞻基笑着掰着指头说:“爹,您看我手底下现在没人可用,所以建分社的事还得您帮忙挑几个信得过的人才,每个分社都要有个总编,两个主编。
主编可以随便选,但总编必须特别靠谱!”
“这个好办!”
朱高炽一听就答应了,这些年他监国期间积累了不少可靠的人才,尤其是一些因他而被逐出朝廷的人,现在正好让他们发挥所长。
报社虽不是什么大事,但对这些人来说也不失为一件雅事。
答应之后,朱高炽仍保持着警觉,看着朱瞻基问:“还有别的事吗?”
朱瞻基见父亲答应了,笑得更欢:“最后一件事,我想在《人民日报》之外,再开个军事报和娱乐报。”
“军事报?娱乐报?”
朱高炽听得一头雾水。
他自己连《人民日报》都还没整明白,难道儿子现在又要弄两个报社?
而且还是军事报、娱乐报?
联想到《人民日报》,军事报勉强还能理解。
军事嘛,肯定与军队有关,内容自然也是军事相关。
可这娱乐又是啥玩意儿?
斗鸡走狗?
还是*玩乐?
这种东西也能登报?
皇家还去报道?
朱高炽觉得儿子是不是烧坏了脑子。
“军事报当然是报道军事的,也可以叫《军事月报》,每月一期。
爷爷现在正北伐呢,我想让您找几个胆识过人的读书人,去军营里记录爷爷攻打马哈木的各种军事行动,还有两军交战时的见闻,由爷爷挑选可以上报的内容,再通过驿站传回,经审核后公开,以鼓舞士气。”
朱瞻基并不知晓自己的父亲朱高炽在看到娱乐报刊时竟联想到斗鸡遛狗之事,见父亲一脸困惑,便为其详细解说起来。
提及军事报,朱高炽点头表示认可,这与他的认知大致相符。
就像以往战事中的捷报一样,每次捷报传来,不论是士子还是庶民,都能感受到鼓舞。
过去靠口耳相传,如今改为报刊形式更为便捷,影响不大。
然而朱高炽关心的并非此,了解大致内容后,他询问起娱乐报的情况。
朱瞻基回答说:“娱乐报不过是供百姓茶余饭后消遣所用,它不冠以皇家名号,仅属获准发行的民间团体,每周一期,每七日为一周期,可称娱乐周报。”
“其主要内容涵盖大明的风俗人情及名人事迹,也可包括才子佳人的趣事,尺度可以稍宽,内容亦可灵活些,不必过于拘束。”
“当然即便如此,所有内容必须真实可信。
比如某位淮西大儒深夜造访青楼这样的事情,我们绝不可凭空捏造,必须有确凿证据。”
“你这孩子,这不是毁人清誉吗……”
朱高炽听了儿子的话,既松了口气又觉得无奈。
什么淮西大儒深夜逛窑子?山东的大儒?咳咳……这孩子没记住其他大儒,却独独记住了自己提到过的那位淮西大儒?要是这事传出去,那些大儒还不炸锅?
但转念一想,他又觉得此事似乎有些趣味。
一旦这种娱乐周报出现,那些平日里装模作样的正人君子,背后干着见不得光的事儿的人,恐怕以后做事儿都要多思量了。
再说,这种娱乐周报名义上归属于民间,并不属于朝廷或皇室,就算出了问题,也与朝廷皇室无关。
想到这儿,朱高炽肥嘟嘟的脸庞不禁浮现出笑意,低声自语道:
“不挂皇室名号就好,也该给这些读圣贤书的人套上点束缚,省得糟蹋了圣贤之道。”
------------
朱高炽声音太轻,朱瞻基没听真切。
看着自家老爹笑得憨态可掬,他也忍不住嘴角上扬。
他将报纸分为三类,其实有自己的想法。
无论是《人民日报》还是《军事月报》,都是以皇家名义发行的,一个是政治需求,一个是军事需求,两者均属官方范畴,一举一动都代表朝廷与皇室,必须严谨客观,不容许出错,以维持其权威性。
然而,《娱乐周报》不同,它是民间产物。
表面上看似只是形式变了,实质却截然不同。
它脱离了官方体系,无需承担权威压力,偶尔出错也无妨,甚至不必为言论负责。
傻爹只看到《娱乐周报》束缚了正人君子,而朱瞻基却预见它将成为某些行为不端之人堕落的工具。
想想后世的娱乐新闻,揭露了多少表面光鲜的明星背后的问题。
若放在明朝,又会有多少人的底子经得起审视?
这简直是一柄无形的利剑,指向谁都能让他倒大霉。
当然,这柄剑不能轻率使用,用多了读者会麻木,最理想的效果是打击那些倒霉蛋。
比如李时勉这类人,毫无道理地与你作对,还无所畏惧。
对他公开曝光,让他彻底身败名裂是个办法。
但皇家日报对此不便描述得太具体,顶多简单说一句“李时勉多次在朝堂争辩,被关入诏狱”
要是细节过多,会让人觉得朝廷或朱瞻基阴险狡诈,反而损害形象。
这也是朱高炽不让朱瞻基详述此事的原因,以免自己沾染污点,也不详细报道反而引发争议。
不过这些都与当前的大明皇家《人民日报》无关。
当天傍晚,朱瞻基召见了张懋。
紧接着,锦衣卫全员出动,挨家挨户敲开了贫困家庭的门。
第二天清晨,应天城的街道上多了许多身穿小棉袄、背着特制挎包的孩子。
他们平均年龄在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之间,个子矮小,身体虚弱,面黄肌瘦,但挎包上的“皇”
字格外醒目。
“卖报啦,大明皇家日报,一文钱一份,内含朝政大事、民生地理、诗词歌赋!”
“卖报啦,衍圣公孔缙弃笔从戎,誓言驱逐瓦剌蛮夷,一文钱一份!”
“卖报啦,郑达新作《夜赠李柘》,一文钱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