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 > 第3章 蠢货

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 第3章 蠢货

作者:糖醋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1 20:43:17 来源:小说旗

朱棣瞧着奏折最后一页的四个冷硬大字,满心欢喜瞬间被泼了一盆冷水,

老脸僵住,这一瞬仿佛无数“?”

从眼前飘过,抬眸看向台阶下那略显腼腆的朱瞻基,下意识问:

“十策全篇呢?”

“那个……”

朱瞻基闻言一脸歉意道:

“皇爷爷,孙儿昨日太累,写完起头便睡去了。”

说完,还挠挠脑袋,一脸羞涩。

朱棣:(╯°Д°)╯︵┻━┻

朱棣干巴巴地张嘴,下意识问:“睡了?”

“是啊!”

朱瞻基乖巧点头。

这奏折,倒也不算全骗人,他昨晚确实写到一半就睡着了。

毕竟他本就不会写这种东西,还要力求文辞优美,对于原本只想躺平的穿越者来说,

难度可想而知,简直是难为死猪,仅开头一段便让他费尽心思,熬到深夜。

最后还是支撑不住,原想眯一会儿再写,结果一眯眼就到天亮。

没办法,尽管折子才写了一半,但有些事还得接着去做。

于是硬着头皮在上面写了“未完待续”

四个大字。

嗯,后人写书不都这样吗?每每精彩之处,就会跳出一句“未完待续”

偏偏故事发展到关键时候,让人心痒难耐。

这也是朱瞻基呈递折子之后有些紧张的原因。

他自己也不知道朱棣会不会接受这样的处理。

旁边原本听朱棣夸奖而松了一口气的朱高炽,此刻再也坐不住了。

听到自己傻儿子的折子居然没写完,差点当场晕过去。

眼见儿子似乎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心疼儿子的朱高炽顾不上别的了。

他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黑着脸尚未发作的朱棣。

然后急忙拖着三百多斤的身躯走出来,瞪着朱瞻基,一边使眼色,一边训斥道:

“瞻基,这是你第一次上朝,既然递了折子,为何不好好准备就在御前胡言乱语?若不是你爷爷心胸宽广,恐怕早就跟你计较了,今后可不能再这样。”

说完,他又挤眉弄眼地示意朱瞻基赶紧退下。

坐在御座上的朱棣看着朱高炽那滑稽的模样,嘴角微微抽动,却没说话,显然默许了他的行为。

毕竟那是他最宠爱的孙子,既然给了台阶,当然愿意下来。

眼见朱棣的怒火渐渐平息,朱瞻基立刻察觉到了机会,不管还在给自己使眼色的父亲,赶紧说道:“皇爷爷,您别急,我还没说完呢。”

已经打算顺着朱高炽的台阶下来的朱棣一听这话,脸色又沉了下来,怒火瞬间涌上心头:

“好,朕就让你说。”

“皇上,这个……那个……”

朱高炽胖脸上顿时愁云密布,满脸焦虑。

“什么叫这个、那个?朕还没聋,轮不到你替朕做主。”

听到这话,朱高炽差点哭出来,哆哆嗦嗦地跪倒在地。

见父亲被吓住,朱棣这才阴沉着脸对朱瞻基说道:“如果你今天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我看你的太孙之位怕是要保不住了。”

“不至于,不至于。”

朱瞻基缩了缩脖子,觉得头皮发麻,永乐大帝的威严果然令人畏惧。

看把自家胆小的父亲吓得够呛。

朱棣脸色又沉了几分,朱瞻基顾不上其他,急忙说道:

“皇爷爷,这些内容全在我心中,皇爷爷若想知道,我可以讲给您听。”

“哦?说来听听。”

朱棣稍作停顿,情绪平稳了些,点头道:“如果你讲得让朕满意,朕就饶你无罪。”

“嘿。”

朱瞻基听罢,心头一宽,这断章虽短,却颇有韵味。

朱瞻基暗自得意,随即说道:

“皇爷爷,您可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一句名言?”

“哪一句?”

朱棣目光闪烁,提到唐太宗顿时来了兴致。

谁都知道,这位永乐大帝对唐太宗很是钦佩。

朱瞻基一句话直戳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朱瞻基整理思绪后开口:

“《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纵观古代**,有兴有衰,犹如昼夜交替,皆因蔽塞视听,不知政事得失,忠正之士不敢直言,奸佞小人日益得势,既看不到过错,所以导致**。

朕虽身处九重宫阙,无法遍知天下之事,故委托你们为朕的耳目。

莫以为天下太平无事,四海安宁,便可懈怠。

君主可亲,人民可畏。

天子者,有道则受拥戴,无道则被遗弃,确实令人敬畏。

’魏征答道:‘自古*之君,皆因安逸忘危,治世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今陛下统御四海,内外安定,若能用心治理,谨慎行事,国家必能长久昌盛。

臣又闻古语云:‘君如舟,民如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所言极是。

’”

朱瞻基说完,朱棣仍在琢磨他背诵的内容与和平绒有何关联。

一边的汉王朱高煦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恶意,站出来质问道:

“大侄子,《贞观政要》我也读过,这分明是治国之道,怎么扯到和平绒上了?”

“二叔,您是不是糊涂了?孟子都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贞观政要》为何就不能用来谈和平绒?”

朱瞻基明白自家这个不靠谱的二叔不安好心,说话毫不客气,盯着朱高煦那张尖嘴猴腮的脸,继续说道:

“二叔,我问您,咱们打仗到底是为了什么?”

朱高煦沉默良久,无言以对。

别人他不清楚,但他自己打仗就是为了展现实力,毕竟老爹多次拍拍他肩膀鼓励他努力表现。

十六

这话自是难以出口。

见朱高煦沉默不语。

朱瞻基转而看向坐在御座上的朱棣,朱棣察觉到他的目光,略作停顿后,也将视线投向御道上的众位大臣。

此时,群臣见皇帝注视,皆陷入沉思。

片刻,一位老者从队伍中走出:“太孙殿下,臣以为我军出征旨在驱逐外敌,*华夏,为汉人重开锦绣江山!”

“您是?”

朱瞻基盯着这位老者,不禁挠头。

他平日不过问政事,对朝中官员并不熟悉。

听闻此言,老者并未动怒,只淡然一笑:“臣乃户部尚书,夏原吉。”

---------

夏原吉?

夏原吉对我有意???

朱瞻基眨了眨眼,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个人的身份。

在永乐年间,若论后世名气之盛,当属三宝太监郑和。

然而,若问朱棣心中何人最为关键,眼前这位掌控朝廷财政的夏原吉,无疑是首选。

朱元璋临终前,还不忘留下一句“夏原吉爱我”,以此表白,足见此人地位非凡。

朱棣素来挥霍无度,北伐五次,征服安南,派遣郑和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迁都北京……

单单这些项目,换了其他朝代便是举国之力也难成,稍有不慎便会财政崩盘。

然而朱棣逐一完成,并且成功。

这背后如果没有夏原吉,朱棣恐怕会变成另一个“好大喜功”

的隋炀帝。

也正是因此,在朱棣弥留之际,才说出那句“夏原吉爱我”

因为夏原吉是他朱棣背后最坚实的支撑。

没有夏原吉,或许就不会有那位威名赫赫的永乐大帝。

可以说,在朱棣心里,夏原吉的地位远超太子朱高炽。

想到这里,朱瞻基眼中闪烁光芒,深深一揖:

“晚辈朱瞻基,参见夏大人!”

“不可,不可,太孙殿下万万不可!”

夏原吉正在抚须,忽然看到朱瞻基对他行礼,顿时大惊失色,急忙搀扶道:

“老臣不过是微臣,太孙殿下乃是储君,君尊臣卑,怎可如此?”

“夏大人无需挂怀,大人主管户部,功绩卓着。

若非您,沙场奋战的将士恐会忍饥挨饿,我大明又怎会有今日之兴盛?因我是储君,故而向大人行礼,此乃代表大明感谢您的辛劳!”

“太孙殿下,老夫……我……”

夏原吉听闻朱瞻基所言,心中突然涌起复杂的情绪,唯有他自己知晓,这些年户部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

河南旱灾、山东旱灾、福建倭乱、北征、南讨、下西洋……

国库每年不过三四千万收入,《永乐大典》一项便耗费数百万,还要修建顺天府城,疏浚运河。

三司六部个个都向户部索求,他每分钱都得精打细算。

此刻忽然听到身为储君的朱瞻基这般说道,他瞬间觉得多年的付出总算有了意义。

“……多谢太孙!”

夏原吉擦了擦眼,深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情绪,向朱瞻基拱了拱手,便沉默不语。

有些话放在心里就好,说出来只会惹麻烦。

朱瞻基也知适可而止,没再开口。

接着转头望向御座上神色淡漠的朱棣,继续说道:

“皇祖,驱逐外敌,复兴中华固然是我们作战的缘由,但并非最终目标。

我们作战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朱瞻基稍作停顿,环顾四周,高声说道:

“我们作战的目的是为了让国家安宁,让百姓富足。

作战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让大明有一个安稳的环境,使我们的政策得以顺利推行,从而改善百姓的生活。”

“在我看来,战争与政治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或缺。

战争服务于政治,而政治推动战争以实现其价值。”

朱瞻基的声音清澈洪亮,传遍整个殿堂。

朱棣眉峰微动,陷入沉思,夏原吉的目光也随之深邃起来,望着滔滔不绝的朱瞻基,额头的皱纹又添了几许。

打仗之事不论理由如何,户部始终是最为艰难的一方。

如今的户部更是年年如履薄冰。

跪于地上的朱高炽也颇为惊异地扭转身子,注视着这位有些陌生的爱子。

就在众人思索朱瞻基话语含义之际,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突然响起:

“那个,大侄子,这所谓服务于政治之类的话,《贞观政要》里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说法呢?”

朱高煦傻乎乎地站出来。

“蠢货!”

朱瞻基默默地为这个二叔感到悲哀,低声嘟囔着。

他觉得自己的这位二叔一定是被某位不负责任的皇帝给误导坏了。

大概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到如今还只是一个亲王。

“蠢货?”

朱瞻基的声音不小,朱高煦听到后,一脸疑惑地反问:

“蠢货是什么东西?”

朱瞻基:(无奈脸)...

“嗯,蠢货就是用沙子建造的堡垒,能抵御百万敌军,简称蠢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