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 > 第64章 自强不息

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 第64章 自强不息

作者:糖醋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1 20:43:17 来源:小说旗

“当然不能!”

王通闻言,尴尬地挠了挠头。

听了朱棣的话,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话多么荒谬,一时之间竟说不出话来。

朱棣思索片刻,说道:“樊忠,派个人给太孙送朕的旨意,命太孙自行征调民间纺织器械,另下令纺织局调拨所有器械与人员归太孙调配。”

“臣领旨!”

樊忠恭敬地答应。

朱棣点点头,又看了看地上跪着请战的几人,最终还是决定放弃他们劫掠草原的计划。

主要是如今草原已开始下雪,放眼望去尽是白茫茫一片,小队容易迷路。

大军则可能惊动敌人,被马哈木察觉,小部落见到也会立刻逃走。

于是他放弃了这个念头,说道:“都起来吧,劫掠之事待雪融化后再议!”

众人听后明白皇帝已经放弃这一计划,等到雪化时,快到春天了,那时天气变暖,有没有手套差别不大。

不过朱棣并不在意这些人的想法,他有更深远的考量。

此次北伐之前,他的长孙就向他提过许多关于征服草原的战略。

虽然某些事物在他眼中显得颇为青涩,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其中有不少可取之处。

比如让草原人接受大明的管辖,如今的草原已非昔日可比。

北元*后,草原人四分五裂,即便他起家时的队伍里也有由蒙古人组建的骑兵——朵颜三卫。

这支骑兵原属宁王朱权麾下,后来被朱棣高价买下,并从中挑选强壮者重新组建了自己的朵颜三卫。

巧合的是,大明境内还有其他由蒙古人组成的军队。

当年太祖北征时,尤其是在1387年和1388年的战役中,俘获了数十万蒙古人。

尽管这些蒙古人在瓦剌和鞑靼兴起后变得反复无常,但朱棣清楚,这并不代表大明无法统治蒙古人。

只是他们的希望还未完全破灭,一旦希望消失,统治他们并非难事。

在他看来,蒙古人对抗大明的力量仅在于骑兵。

一旦蒙古人失去骑兵,对大明而言不过是轻而易举之事。

然而,他大孙子提出的羊毛收购计划或许不适合瓦剌与鞑靼部落。

但对于已被征服的朵颜三卫和其他蒙古部落来说,则完全可行。

如今他在世,这些朵颜三卫及其他蒙古卫所因惧怕他而不敢轻举妄动,正是最佳时机。

此时只需让这些卫所从养羊中获利,无外患干扰下,必会大量养羊。

如此一来,养马的人自然会减少。

不出十年,这些人便能成为合格的牧羊人,即便再出现野心勃勃之人,没有马匹,对大明又能构成何种威胁?

因此,当几位侯爷伯爷提议劫掠时,朱棣虽有心动却很快打消念头。

既然羊毛如此重要,何不试试他大孙子的办法?

即便失败,对大明亦无损;若成功,却是惠及后世的大功。

在他看来,这些草原上的养羊部落不仅不可劫掠,还需加以保护。

让他们自愿依附大明,为大明牧羊。

若有人胆敢侵扰他们,大明甚至会派兵守护。

让他们享受安宁的生活,适应靠放牧也能过好日子的习惯。

而对于那些始终与大明为敌的人,例如马哈木和鞑靼,就要狠狠打击,摧毁这些部落的力量。

让已归顺大明的蒙古人彻底绝望。

想到这里,朱棣明白了自己接下来该做的事。

看着北边漫天飞舞的大雪,深吸一口凉意的空气后说道:

“传令下去,自今日起,凡是追随我大明的部落,效力于我的部族,大明一律接纳。

如若愿意为大明放牧,大明军队可提供保护,开放交易市场,食盐、布匹、陶瓷、粮食等皆可交换。”

“陛下英明!”

朱棣话音刚落,群臣齐声附和。

尽管不清楚为何下此命令,但在他们心中,朱棣便是唯一的统帅,每道命令都需遵从。

在一旁负责后勤的官员见状,也不甘落后地随声附和。

毕竟别人喊了,自己不喊,万一被皇帝记住怎么办?

就在所有人都响应时,

忽然,一直被物资车队挡住的营门处传来一声凄厉的哀嚎:

“呜呼哀哉!臣孔缙冒死上奏圣明天子陛下,陛下北伐暴元,本是美谈,然而用人不当,朝中监国昏庸,亲近奸佞远离贤才,设立无用医馆,废弃儒家正统,挑起争端,损害贤者声誉,百姓怨声载道,朝廷动荡,大明危矣,此乃生死存亡之际,臣孔缙拼死求见,恳请圣明天子回朝惩恶扬善,平定天下,为陛下赢得威名,不负百姓期望。

臣孔缙虽死无憾!”

……

这声音悲切,犹如杜鹃啼血。

朱棣震惊!

众将亦是愕然。

众人脑海中同时浮现疑问:

这是谁的部下,竟如此大胆?

难道不知陛下刚颁布了军令?

即使有了食盐和手套,你此时跑出来说皇帝回朝?

这究竟是谁赋予了你这样的胆量?

朱棣先是一怔,甚至没留意那人讲了些什么,便随意地把手插在腰间,侧头对身旁的樊忠问道:

“他刚才说自己是谁来着?”

樊忠向来言无不尽,立刻回答道:“微臣方才听闻他称自己为孔缙!”

“孔缙啊,朕记住了!”

朱棣缓缓吸了口气,先点了点头,随后又停顿片刻,说道,“哦,朕想起来了,孔缙,第五十……嗯,五十九代衍圣公吧?不好好待在应天府祭拜孔圣人,怎么跑到大同来了,倒是挺有意思的。”

朱棣接连说了两次“有意思”,随后挥了挥手转身离开,走了几步发现还有不少人呆立原地,于是回头笑道:

“你们还在等什么?快升帐,请他进来啊,他不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求见吗?朕总该听听他说些什么吧?”

“遵命!”

听到朱棣发话,众人如梦初醒,急忙跟了上去。

至于孔缙那边自然会有专人去迎接。

而督粮官此时听闻孔缙之言,忽然想起了什么,急忙从怀中摸索,取出一封信,双手递给樊忠,说道:

“陛下,这是臣临行前太孙殿下托我带给您的家书!”

“家书?”

朱棣正往前走,骤然听到此言,脚步微微一顿,仿佛第一次听说“家书”

这个词。

这时樊忠也检查过信件无误后,递给了朱棣。

朱棣看着手中与寻常家信无异的信件,觉得有些好笑。

说起来,这可能是他生平第一次收到家书。

别人呈上的都是账本或是密奏、密函,唯有这个大孙子与众不同,搞了个新花样!

给皇帝寄家书?

这简直是前所未闻的事!

想到这里,朱棣心中升起几分好奇,很想看看这个大孙子到底给自己写了些什么。

不管旁人的反应如何,他径自拆开了信封,拿起信纸晃了晃,笑着说:“朕倒要瞧瞧这小子写了什么!”

话音未落,信纸已然展开,第一句话映入眼帘,朱棣毫不在意,直接读了出来:

“孙儿朱瞻基恭祝皇爷爷万寿安康:

自从十一月初二于应天辞别爷爷,至今已有半月之余。”

孙氏一家安然无恙,父母大人身体安康,家中上下皆平安,诸弟勤勉攻读。

孙氏之得不足喜,失亦不足忧,唯需自强不息。

……

“嗯,很好,得不足喜,失不足忧,唯需自强不息!”

朱棣边走边念,遇到满意的句子便忍不住出声赞叹。

周围的几位侯爷伯爷见状也跟着微笑,即便不知为何而笑,但笑总是没错的。

一番称赞后,朱棣继续朗声念道:“本年纪纲身故,**已除,所得颇丰,户部夏原吉欣喜不已,众人皆称羡,实乃盛世景象!”

“然而,人若无长远之谋,则必有眼前之患。

孙氏偶遇烦忧,遂与户部商议新盐事务,幸有所成。

十一月收益丰厚,较纪纲所得多出数倍,孙氏未私自占有,反与原吉商议,献上白银七千二百……二百……咳咳……供内廷使用。”

朱棣念到这里突然卡壳,瞪大双眼盯着信纸上的数字。

一旁的侯爷伯爷们也面面相觑:

白银七千二百?

新盐利润就这么点?

这也算甚多?

还比纪纲多?

有人忍不住问道:“陛下,这新盐的利润不多啊,才七千二百两?太子殿下为何说是所得甚多?而且是纪纲所得的数倍?纪纲可是六千万两白银呢,难道是七千二百万……嘶……”

话一出口,那人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尴尬地退回原位。

朱棣:“……”

冷冷瞥了那人一眼,朱棣转向身旁的督粮官问道:“朕听你方才提到新盐每斤五十文?”

督粮官听闻七千二百两这个数字心中一震,听朱棣询问连忙点头答道:“回禀陛下,新盐确实是五十文一斤,不过……”

朱棣眯起眼,平静地问:“不过什么?”

督粮官背后渗出汗珠,但也只能如实回答:“据说户部的新盐分两种,一种黄盐五十文一斤,另一种雪花盐卖给盐商时却是十两银子一斤。”

“雪花盐?就是那种?”

朱棣皱眉,督粮官点头确认。

“既然雪花盐一斤值十两银子,户部为何要将这种盐送往军中?难道送错了?”

见督粮官首肯,朱棣心中亦满是疑惑,目光投向督粮官时,却带着几分冷意。

他本以为这雪花盐胜过最好的食用盐,可怎么会如此轻易地大量供给呢?

即便他再为士兵着想,再慷慨,也不至于以价值十两银子的盐去满足军需吧?

督粮官并未察觉朱棣眼中的寒光,只是一五一十地回答他的问题,连忙说道:

“夏尚书只是吩咐我向陛下禀告新盐取之不尽,并未提及是黄盐还是雪花盐,所以我不敢胡言。”

“新盐取之不尽?”

朱棣瞥了眼督粮官,又瞧了瞧信纸上写着七千二百的那个数字和后面的万字,忍不住深吸一口气。

不知为何,眉头微蹙。

接着便跳过了这一段,继续往下读,却不再朗声念出来:

“如此丰饶之事,爷爷北征无忧矣,孙儿喜不自胜,恨不得放下笔立刻赶来,然而君子心怀坦荡,小人常怀忧惧,孙儿不敢忘爷爷教诲,小人若不去,此心难安,望爷爷知晓。”

“(此处省略千字,皆是对爷爷的思念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