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 > 第65章 孔缙

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 第65章 孔缙

作者:糖醋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1 20:43:17 来源:小说旗

“适逢书信往返之际,谨以此简短言语表达一二,再跪叩爷爷安康。”

朱棣见到特意标注的一千字,嘴角微微抽搐。

随后他又回头看了眼“谨悉之”

三个字,再细品前几句,眉头紧锁,而后不动声色地将信纸重新塞入信封,放入袖中。

一旁的几位侯爷与伯爷看到朱棣停止了宣读,心里如同抓挠一般难受。

毕竟他们虽非愚钝之人,但也猜到了一些端倪。

虽然那个七千二百的数字不算特别大,但显然不是全部内容。

再结合先前提到的数目是纪纲的两倍,这就更令人期待了。

不过到底具体是什么情况,朱棣没有说明,其他人自然也不敢妄加揣测。

此时,主营帐篷已经搭建完毕。

进入主帐后,众将按官阶高低依次站好。

朱棣则径直坐在帅椅上,随手拿起旁边的一份军情报告,边看边漫不经心地挥了挥手,吩咐道:

“嗯,叫那个……孔缙,对,就是他,让他进来吧。”

朱棣话音刚落,樊忠立刻点头,随即高声呼喊。

不多时,营帐门帘被掀起,一位约莫五十岁的老者,每走三步便拜一次,每行九步就叩头一次,缓缓步入帐内。

朱棣注视着孔缙呈上的礼仪,心中早已洞悉这是儒家蓄意挑衅的手法,神情淡漠至极。

待其行礼完毕,朱棣微微启唇:“方才营中喧哗之人,可是你?”

孔缙听出朱棣直接将罪名加于自己头上,却镇定自若,俯身再拜后说道:“臣孔缙冒死上奏,今圣明天子临朝,北征暴元,太孙掌政,实乃盛世美谈。

但朝廷之内暗流涌动,小人当道,致太孙执政失德,亲近奸佞而疏远贤良。

国子监祭酒李时勉蒙受不白之冤锒铛入狱,另兴师动众修建无用之医馆,妄取名义,肆意越权,设立皇家院校,断绝国子监的传统地位,阻断天下学子的进取之心,朝纲紊乱,国运堪忧,臣有心尽忠,此为生死存亡之际,恳请圣天子归朝,匡扶社稷!”

“即便赴死,臣亦无所遗憾!”

言毕,孔缙重重叩首。

话音刚落,大帐之内数十道凌厉目光齐刷刷射向孔缙。

那些眼神充满了敌意。

这里是军营,并非朝堂,加上朱瞻基特殊的身份,多数将领对他怀有好感。

此刻听到孔缙指责太孙监国无方,甚至要求皇帝返京,众人怎能不怒?若是皇帝回来,这场北伐是否还能继续?他们的荣华富贵岂不是成了泡影?

于是,这些人看向孔缙的目光愈发冷峻。

朱棣听完孔缙的话,又观察到四周将领的态度,不仅没有动怒,反而觉得滑稽。

从前夏原吉常以国库空虚为借口阻止北伐,如今却变成太孙执政不当。

想到这里,朱棣嘴角微扬,转头看向孔缙,饶有兴致地问:“亲信小人?疏远贤才?朕很想知道,你所谓的‘小人’是谁?‘贤才’又是何人?”

孔缙闻言立刻答道:“陛下,臣所指的小人,正是户部尚书夏原吉、吏部尚书解缙,以及内阁的杨士奇、杨荣、杨溥。

他们本应辅佐太孙,却只知培植党羽,胆小怕事,更唆使太孙筹建医馆,网罗天下名医,妄想长生不老。”

“李时勉进谏却被诬陷下狱,这等贤才蒙冤,不仅如此,为了报复李时勉,这几人竟置自己的学问于不顾,企图动摇儒学根基,伪造名目,要建皇家学院,致使民心离散,怨声载道。”

哎呀!

孔缙话音刚落,朱棣以及身旁众人全都愣住了。

这小子竟然当众辱骂朝廷重臣,简直胆大包天。

六部之首的三位尚书,加上三位内阁大学士,其中一位还兼任代理兵部尚书。

这家伙倒好,一句话就将朝中最关键的三个部门给得罪了。

朱棣仔细端详着孔缙,心想,这孩子是不是脑子有问题?不然怎会说出这样的话?

正准备开口训斥,忽然注意到不远处的亲军在向樊忠汇报情况,于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待樊忠听完汇报后,迅速来到朱棣身边,呈上一封密函,并在他耳边轻声说了几句。

听完樊忠的报告,朱棣神情严肃起来,目光落在跪在*的孔缙身上,对樊忠吩咐道:

“去,叫他先在外头等着!”

7017k

------------

“遵命!”

樊忠领命离去。

朱棣转而拿起手中的密函,缓缓展开,自顾自地阅读起来。

他看得非常专注,仿佛忘记了跪在一旁的孔缙。

或许这是有意为之。

时间悄然流逝,樊忠再次返回。

朱棣仍然紧握密函,没有放下。

直到孔缙额头渗出冷汗,他才突然将密函搁下,看着樊忠问道:

“这封密函按日期算,本该数日前送达,为何今日才到?”

樊忠答道:“送信之人途中遇冰雪封路,马匹失蹄,故延误了时间。”

朱棣听后点点头,未再多言。

冬日路滑,快马失蹄实属正常,摔伤甚至伤亡也并非罕见之事。

交代完樊忠,朱棣这才转向跪着的孔缙,沉吟片刻说道:“你所说之事,朕已知悉。

你想不想听听朕这边的情报,看看对你所言有何解释?”

孔缙抬起头直视朱棣,梗着脖子说道:“臣愿知详情!”

“好!”

朱棣微微一笑,往后靠了靠椅背,展开手中的密信,却不去看孔缙,直接朗声念道:

“十一月十七日,应天流言四起,谓监国太孙朱瞻基欲兴立皇家医馆,招揽天下良医,扬我国医术之名。”

“礼部郎中赵友德听闻此事后,于夜间造访国子监祭酒李时勉,二人密谈逾一时辰。

期间赵友德以重*之,李时勉终应允,*陷害太孙。”

“次日,李时勉于朝堂以流言质询朱瞻基。

因李时勉乃国子监祭酒,素来德高望重,太孙多次好言解释,然李时勉执意坚持,太孙顾及身份,未加反驳,且许诺为其立报,让李时勉署名作证,声称将与太子朱高炽合办报纸,借祭酒之名宣扬此论。

李时勉大惊失色,恐事态传布四方,致己身败名裂,旋即反悔。

太孙怒其出尔反尔,斥其为伪君子,将其囚禁诏狱。”

朱棣读毕这段话,轻轻点头,这才将目光转向跪伏在地、面色微变的孔缙,微笑说道:

“争权夺利,翻云覆雨,收受贿赂,孔缙,这便是你说的贤能?”

“这……”

孔缙听罢,脸色渐渐阴沉下来。

他对李时勉之事所知甚少,仅知李时勉起初反对太孙建医馆,后来却又改口。

这般前后不一,显然透着蹊跷,他自是不信。

李时勉为何会忽然转变立场,实在难以理解。

至于什么报纸之类的事,他更是从未耳闻,更别提广而告之了。

朱棣看他神色变幻,却不急躁,接着说道:

“嗯,再讲讲你所谓的小人,比如户部尚书夏原吉,他倒是没什么特别,只是近来,你所谓的这个小人,竟与太孙联手,把盐价压至每斤五十文,令百姓皆可买得起盐食用。”

“还有蹇义……”

朱棣略一停顿,忽然意识到蹇义虽与太孙有所接触,但并无太多显着政绩,顿觉无趣,便转而说道:

“罢了,还是说夏原吉好了!”

朱棣边说话边摘下手上的手套,在孔缙面前挥了挥,问道:

“你该对这个东西有所了解吧?据说如今民间不少贫困人家都靠它筹得了过冬的粮食。

就连朕的军队,也打算给每位将士配备一副,让大家即便在寒冬里也不至于冻伤双手。

这些东西……据说是你口中那个夏原吉迷惑太孙所弄出来的!”

“这……”

孔缙一听此言,顿时满脸惊愕。

他从应天而来,自然知晓手套与新盐之事。

但他在应天买到的可是售价高达五十两银子一斤的雪花盐,怎会知晓什么五十文一斤的黄盐呢?

至于手套,这明明是北方来的布商发明的啊!

什么时候变成户部负责的了?

而且还是专门为军队准备的?

朱棣一边说,一边看着跪在地上欲言又止、面露慌乱的孔缙,笑道:

“说吧,朕听着。

朕很想知道,像夏原吉这样做了这么多事的人,在你嘴里却成了蛊惑太孙的小人?或者……”

朱棣顿了顿,缓缓说道:“或者,你又是被谁指使?受了谁的命令?拿了谁的好处?然后仗着孔家在读书人中的些许声望,跑到朕面前来构陷朕的功臣?”

“你究竟有何居心?”

朱棣话音刚落,多年*之气突然弥漫开来。

他冰冷的眼神紧紧盯着跪在地上的孔缙,仿佛视其为死人一般。

随着他话语落下,营帐中原本围观的将领们立刻屏住呼吸,纷纷跪下一大片,齐声喊道:

“皇上息怒!”

说着话,便有人站出来,对着孔缙破口大骂:“你这混账东西,老子早就看不惯你们这些只会摇头晃脑的酸秀才了。

太孙殿下搞出的新盐和手套,你们有什么贡献?一点本事没有,只会挑三拣四。

有种的话,咱们出去较量一番,只要你能让我受伤,老子就服你!”

这话一出口,犹如按下启动键。

这里是军营大帐,不是朝廷议事之地,这群大老爷们向来只信拳头硬的道理。

有人带头后,立即就有其他人附和:

“算我一个,要是他打得过我,我就承认他是条汉子!”

“呸,你们这些废物,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只要他敢脱了衣服跟我出去,我就认他是条汉子!”

“胡说八道,若他真敢跟我一同出去,那在我眼里便是条硬汉了!”

众人不知怎的,渐渐偏离主题,全都热议起了孔缙算不算个男子汉。

孔缙听那些粗犷的汉子说得轻浮,还让他脱衣示众,心中实在难忍这羞辱,涨红了脸,手指颤抖地怒指众人道:

“你们这般放肆,全是有损斯文之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