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 > 第81章 成立公司

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 第81章 成立公司

作者:糖醋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1 20:43:17 来源:小说旗

然而这里是应天,朱瞻基当然不会真的这样做,必要的装修还是要有的,至少在外表上不能破坏市容。

不过装修的事讲起来复杂,朱瞻基决定先建一个样板楼,再依样复制。

这样建成的房子会显得更为整齐、美观。

未来若有合适的机会,他甚至认为可以将应天打造成一座半现代的城市。

当然,这只是他脑中一闪而过的念头,具体实施还需要很长时间,以及诸多专业人士参与规划。

若只凭他一人之力,纵使耗尽毕生精力,也未必能达成目标。

然而目前先行迁移部分物品,并无不可。

想到这里,朱瞻基身形略显挺拔,说道:“除却建造此物,应天的道路我也认为需要调整。”

“太孙殿下所指为何?”

周忱听闻此言,心中满是疑惑,不知朱瞻基提及的调整具体为何意,只能带着疑问的目光望向朱瞻基。

朱瞻基解释道:“如今应天的道路多由砖石铺设,砖石易松散、碎裂,加之马车频繁碾压,路面常留车辙。”

“既然水泥可替代砖石,何不直接以水泥修筑道路?如此定能让路面更为平坦且经久耐用。”

朱瞻基提到的问题,实则也是顾佐先前提出的问题之一。

这个时代诸多城市的道路多为砖石或石板,用于建城尚可,但用于铺路却不甚理想。

尤其是马车通行频繁之处,砖石非整块结构,一旦受压便易下沉,若缺乏及时维护,必会出现深坑。

特别是城门口等区域,马车与牛车并行,地面若稍有松动,便可能形成巨大凹陷。

逢雨季,则不仅积水成患,还常导致车辆陷入,阻塞交通。

此类琐事虽非大事,却年复一年困扰百姓,户部每年拨付工部用于修缮道路的资金数目庞大,遇特殊情况,单年度修路费用达数百万亦属平常。

故而,水泥问世之后,朱瞻基首想到的便是修路。

要富强,先修路!

先将应天的道路改造,树立典范,再逐步向外扩展,只要资金充足,朱瞻基便不会终止修路计划。

周忱听罢朱瞻基之言,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用水泥修路,这主意他从未想过。

尽管他接触水泥已有时日,但更多考虑的是修筑城墙和房屋。

可听了朱瞻基的话后,他不禁细细思索起来。

周忱深知水泥的成本优势,比砖石更为低廉,制作起来也不复杂。

尤其在施工中掺入更多沙石,成本进一步削减。

而且水泥一旦硬化,便能形成坚固的整体,若整座应天城的道路皆为整块石材铺设……

周忱光是想象,就能预见诸多便利。

“殿下英明!”

念头至此,周忱立刻上前拍了个马屁,接着说道:“殿下,臣以为此举不仅于此,更应全面推广,尤其是官道建设。

如若以水泥浇筑,往来将更便捷、迅速,且年年可省去疏通费用。”

朱瞻基听罢,略显诧异地看了眼周忱。

不得不说,此人思维确实敏捷。

自己才提了个头,他已规划出后续布局。

……

用水泥修筑官道?

这当然在朱瞻基的考量之内。

但凡事讲究循序渐进。

修路首要是培养熟练操作水泥的工匠,以及具备桥梁建筑能力的技术人员,这是重中之重。

缺乏这些专业力量,即便路修好,也会隐患频出。

单是地形勘测与线路设计,便是复杂的学问。

没有成熟团队,即便想动工也举步维艰,完工后也可能状况百出。

这不是朱瞻基希望看到的结果。

因此他心中早有定计,一切从易入手,逐步推进,待技术成熟再全面铺开,而非贸然行动。

想到这儿,朱瞻基笑了笑:“此事无需着急,官道之事等应天事务处理妥当后再议,不过有一项工作眼下必须着手。”

周忱听后略有失落,这位殿下总是如此“不急”

上次那个望远镜让他费尽心思却百思不得其解,但那位太孙殿下自那以后却仿佛将此事抛诸脑后,未曾提及半个字。

他多次想要发问,却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机会,直至今日,仍不知这位太孙殿下是否还记得这个望远镜。

此刻听闻太孙殿下说“不急”,他不禁觉得自己如同俗话所说,皇帝不急太监急。

然而当他听完后面的话,顿时来了精神,立刻转向朱瞻基,恭敬地说道:“请太孙殿下示下!”

“嗯,这事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非易事。”

朱瞻基点头沉思片刻,接着说道:“如今工部大大小小的事务都由你操持,我打算对工部做一些调整,先听听你的意见。”

“调整?”

周忱听罢,心中微微一怔,随之屏住呼吸。

自古以来,改革并非小事,商鞅变法与王安石的新政便是前车之鉴。

前者虽变法成功,却落得自食其果;后者虽无性命之虞,却终生郁郁寡欢。

因此,当朱瞻基提及改革时,周忱内心忐忑不安。

他担心这位向来不按常理出牌的太孙殿下,又会推出什么惊世之举。

想到这里,他对朱瞻基的言辞不免多了几分忧虑。

朱瞻基并未察觉周忱的心思,即便知道也毫不在意。

变法也好,改革也罢,只要坚持统一思想、集中力量打击少数派的原则,就不会出太大差错。

瞥见周忱满脸纠结的模样,朱瞻基笑了笑,说道:“别担心,这不是什么大事。

我只是想在工部下设一个新的机构,或者叫它公司。”

得知只是增设新部门,周忱心里稍感宽慰。

只要不是全面改革工部,问题就不大。

增加新部门对大部分人而言都是好事,毕竟这意味着新的职位空缺。

不过他又忍不住疑惑起来:“公司?”

这词对他来说有些陌生。

虽然以司为后缀的部门在明朝并不罕见,但更多出现在军队或地方上。

单单提及“公司”

二字,他身为进士出身,也称得上阅尽世事了。

在孔子的《大同》与《列传》里,早已有了这个词的释义:

“公者,聚多人之财;司者,运使之意。”

庄子亦曾言:“聚小成大,合散为公,此乃公司之理。”

但他对眼前这位太孙殿下有所了解,总觉得此事不会如此简单。

谷顲

见朱瞻基笑意盈盈,周忱犹豫片刻,终究按捺不住好奇心,问:“太孙殿下,敢问‘公司’二字如何解?”

“公司呢!”

朱瞻基略一思索,脑海中闪过一句古语,便道:“公司者,集数十商人之资共营,出则协力齐心,归则分利均享,其格局宏大且紧密相连。”

此话出自清代魏源《筹海篇四》,原是用来描绘英国东印度公司的。

他认为用这话向周忱解释自己计划成立的公司,倒也贴切。

周忱听罢,皱眉沉思,朱瞻基笑着继续说道:

“我要在工部设立的这家企业,是由皇室与工部共同创办,名曰‘大明第一建筑集团公司’,一为承担朝廷各类建筑工程,二可处理民间与建设相关事务。”

“公司虽在外*运作,但名义上隶属工部,受工部监督,提供技术和工匠,皇室出资却不参与具体管理,公司自行承担收益与亏损,所得利润除去运营成本外,由皇室与工部共享。”

稍作停顿,见周忱尚未完全明白,又补充道:

“例如此次应天危房改造及铺设水泥路项目,我会奏请圣上准许,待圣允后,工部统筹安排,交由大明第一建筑集团公司执行,再由户部商谈价格,获批准后支付款项,先预支部分资金,公司开工后完成任务,工部验收合格后,户部结算尾款。”

尽管朱瞻基说得简略,但已大致阐明了承包商的概念,周忱终于有所领悟。

想起这个名字,表面上看似乎并无特别之处。

不过是个新设的工部下属机构罢了。

自今而后,但凡工部涉及营造之事,只须统辖调度与最终核查,至于营建之责,则悉数交予这家大明首屈一指的建筑企业。

然而稍加思量,周忱察觉此事并不简单。

尽管这家大明头号建筑公司名义上隶属工部,但实际上运转全然不受工部节制。

工部的职能仅剩发布指令及检验工程质量,连与户部协调的工作也一并移交给了该公司。

户部拨下的款项更与工部毫无干系,直接转交给这家所谓的企业。

然而,该企业的收益却由工部与皇家共享。

周忱不由细细权衡其中的利弊。

诚然,自该公司成立以来,工部事务显得更为清晰明朗,地位似乎也有提升之势。

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工部的部分权力被重新划分出去。

作为如今的工部左侍郎,实际上的一把手,此事并非全然利好。

如此安排虽能职责分明,提高效率,避免无谓开支,甚至某些隐秘的*。

利弊显而易见,周忱稍作思虑便颔首道:

“殿下,微臣以为成立大明第一建筑集团实属必要。

天下之人趋之若鹜,皆为逐利而来,有了利益,必能使建设工作更高效便捷。”

“这么说你并无异议?”

朱瞻基闻言微笑,心中暗赞自己任命周忱为工部侍郎确是妙策。

黄福闲散不理事务,周忱实质上已是工部尚书。

而周忱又是他亲手提拔起来的人选,对他的命令自然心怀认同。

即便有些决策可能损害了他的利益,因着这种天然的归属感,他首先考量的是此举对朱瞻基有何益处。

待理清这一点后,才会顾及自身得失,评估是否划算。

周忱听罢朱瞻基的话,苦笑着答道:“此乃利大于弊之举,微臣绝不敢阻挠!”

听罢朱瞻基的话,朱瞻基轻笑一声,点头称许:“你能有此觉悟最好不过,我并不认为工部侍郎是你最终的目标。

关于工部事务,需得多加留心,工部绝非六部中可忽略的一环。

日后你会明白,工部对大明而言意义非凡。

只需牢记一点:天下万物,无工匠则不成!”

周忱闻言心生敬畏,连忙俯身行礼:“臣谨遵殿下教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