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在国子监开小卖部 > 3 买东西

在国子监开小卖部 3 买东西

作者:松雪酥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1 21:05: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原主记忆里,大宋官员俸禄本是十分丰厚的,不仅有俸银,还有职田、禄米、绫绢等实物补贴。当年姚爷爷还是祭酒时,有月俸10贯、禄米10石、绫3匹、棉20匹;薪炭钱(冬季发放,用于买炭)、养马钱(用于养马)、公使钱(差旅费)共计50贯/年;更兼享有职田10顷,年收佃租300贯;另外重大节庆会获得绢帛、酒肉、茶叶等赏赐,价值不定。

不算赏赐,如此算来,姚爷爷哪怕不取分毫“孝敬”,每月也有约四十贯进项,一年就有四百四十多贯。在京师全款置宅虽有些困难,但不必买米买布买炭,恩格尔系数极小。当时原主记忆中,家中还有庖厨使女、洒扫僮仆的身影,日子过得十分从容。

被贬官后就惨了。

九品官与衙门中那等白身小吏也没啥区别了。姚爷爷的月俸骤减至1.5贯,禄米2石,棉3匹,名下全部职田返还朝廷,再无佃租供养。那些杂七杂八的补贴也削减至10贯/年,这般微薄俸禄莫说覆盖每月房贷,渐渐的,便是吃肉都成奢求。[注]

不过也是,这类末流官吏若是仅仰仗俸禄过活,只怕要和那著名的海瑞般下场,姚如意倒不是对明史格外有专研,只是跟着外婆看了好几遍《大明王朝1566》,对官场猫腻大受震撼。

而且,她多次拼凑原主记忆时,原主便曾多次见过堂叔姚季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的灰色交易,他做得还理直气壮,根本不避讳,说明在此时是约定俗成之事。

但是姚爷爷生性刚直倔强,自有坚守,宁愿吃糠咽菜也不取非义之财,反倒落得家道日败。

被贬后这几年下来,连姚爷爷原先给原主存的嫁妆钱都耗得七七八八。

姚如意长叹了口气,九品官的俸禄虽微薄,但蚊子腿也是肉,一月两三贯总比一文都没有得好,可惜,现今姚爷爷中风加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已没法再继续担任“大学教授”了。

之前姚爷爷中风时,国子监有个专官考绩的刘主簿便忙不迭替他告了病假,当时那生得像矮树墩子、麻子脸的刘主簿还特地暗示原主:“百官告病延医以百日为限,逾限不愈者,不问缘由皆夺职停俸,你可得自己掂量着。”

说这话时,他捻着胡须,眼冒精光,似乎恨不得现下便让姚爷爷将官职腾出来,好按上自己的亲信或是将这官位估价而卖。

姚如意蹲得脚麻,回院子时,听见姚爷爷屋里传来呛咳声,便赶忙进去看看。

老爷子是个大方脸,眉毛粗而上挑,身材高大,看得出他年轻时一定是个强壮的大高个。但如今他生病瘦了不少,两侧颧骨支起,眼眶凹陷,更显得有几分凶相,此时正伏在榻沿咳嗽干呕。

姚如意忙过去给他顺背,又从桌上倒了水来给他喝。

喝完,总算止了咳,姚启钊呼哧呼哧喘了会气,抬起头,用浑浊的眼定定望着她,半晌才沙哑地问道:“你……你是谁呀?”

姚如意说:“我是如意啊。”

姚启钊盯着她看很久,慢慢地摇摇头:“不是,你不是如意。”

姚如意便不说话。

他又抬手在自己腰间比了比:“如意才这么高呢。”

姚如意叹了口气,这样的对话其实已发生过好几次了。她前两日好些后也扶着墙过来看过姚爷爷,但那时他已不认人了。他这症状有些像老年痴呆,又像是中毒程度较重,有了精神损伤。

总之,现今他的记忆时常停留在孙女小时候,几乎没有清醒的时候。

也不知道这种状况以后能不能缓解。

姚如意重重叹气。

“如意往何处去了?她那么小,你要好生看顾,别叫她乱跑。”姚启钊忽而又换了个神情,严肃地叮嘱,“你领她出门玩可得提着神,不要叫她离开你眼前半刻,可记下了?”

得,这是将她当作乳母使唤了。

“省得了,我给您拿粥来。”姚如意不跟老小孩争辩,她弯腰给姚启钊掖了掖被子,兀自出去热粥了。她没留意到姚启钊歪在塌边,默默望向她背影的迷惘目光。

进了灶房,姚如意蹲下来,手法娴熟地烧火,原主自然是不会烧火的,但她会。她前世家境很不好,妈妈三岁便意外去世,她爸再婚后生了儿子便不理会她了,因后母嫌她,她把还把她丢到几个姑姑家轮流管了三年多。

唯有外婆还惦记着早逝女儿的女儿,每年寒假都拎着大包小包坐两天硬座火车来看她。

那年也是巧了,外婆又来看她,却看到她没去上学,入冬了,还穿着表哥淘换下来的奥特曼旧T恤,踩的塑料凉鞋,不住哆嗦着,站在寒风里帮姑姑卖卤肉凉菜。

外婆立刻火冒三丈,一把抱走她,跟她爸吵了三天,最后还给了她爸五千块钱,才把她带走。

其实外婆很穷,外婆家在贫瘠闭塞的山区小镇,坐三轮摩托去县城都得在山路上颠俩小时,她小时家里甚至用了两年的柴灶才换蜂窝煤炉。又过了两年,外婆经人介绍去镇中学食堂烧菜,看中商机,花光半生所有积蓄盘下一间小卖部,领着她做起小生意了,家里才有那种煤气罐使。

那时她还没发病,虽然家里没什么钱,但和外婆相依为命、努力挣钱生活的日子,却那么有盼头、那么幸福。

灶膛内火光渐起,映得她的面庞忽明忽暗。她想念外婆,又渐渐想到姚家如今的窘状,心想,姚爷爷这官儿指定保不住了,她得尽快想法子挣钱,否则两人恐怕很快会流落街头。

锅里的水沸了,她把粥放在竹蒸架热,一抬头,忽然看到吊在窗子下的竹篮子里还剩两颗鸡蛋,她又踮着脚取了下来,留了一颗,另一颗搅成蛋液,撒点盐,做了碗水蒸蛋一起进锅,正好给姚爷爷补充营养。

这时,正好外头传来国子监早课的钟声,铛铛铛敲得很急,还有不少迟到的太学生们像受惊乱窜的猢狲似的,嗷嗷叫着飞快地跑过了姚家门口。

“完了完了,快迟到了!”

“今儿还是朱大饼的课,真倒霉!”

“跑…跑不动了…拉我一把…我朝食都没吃呢……”

姚如意听着这一串飞过墙头的哀嚎,还偷偷打开门缝往外瞅了一眼,只看到从门前呼哧呼喘、狼狈不堪往门内冲去的几名学子的背影。

她眼眸中渐渐现出一点兴味儿:好熟悉的叫唤声,真亲切,说起来姚家的“学区房”有这么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岂不是天赐的缘分?

除了在小卖部里帮忙就是在医院挣命的姚如意也别无所长,不如重操旧业。

不过……现下她没什么本钱进货,更无容错的余地,还是先卖点简单的、成本不高的试试水为好。

她低头盯着掌心中的红皮鸡蛋,心里萌生了一个主意。

回屋后,她盯着姚启钊吃下热粥蛋羹并服下今日的汤药,又坐在床榻边,耐着性子逐一回答他天马行空、反反复复的絮絮问询,总算等到他渐渐眼皮打架,终是精神不挤又沉入黑甜梦乡。

伍氏帮着从医馆抓来的汤药添了不少宁神之物,姚爷爷又是大病初愈元气未复,白日里大半时辰都也还在榻上昏睡。

姚如意还看到另一张方上写着每半月要去医馆针灸泡药浴,用来疏通中风后头脑中淤堵的血脉。

她穿过来已十几日,算起来,大概再过两日便要带姚爷爷去针灸推拿一回了。伍氏之前也带姚爷爷去过,她还把药钱都垫付了。

姚如意把这件事默默记在心里,以后挣了钱要把这笔钱也还上。

待姚爷爷鼻息绵长渐渐熟睡,她拖了两张椅子抵在榻前权当围栏,这才准备出门去——她要采买好些东西。

从那乱七八糟的杂物房翻出个轮子都松了的手推土车子,连同纷扬的灰尘一起奋力拖拽出来,还把姚如意呛得连连咳嗽。

这土车子刚刚扫地时她就看见了,虽破旧了些,但幸好还没散架。姚如意蹲在那儿捣鼓了半天,总算把那轮子重新卡紧,擦了干净,便怀念地握住车把手,一个用力便推出院门去。

这样的小车,外婆以前也有一个。

小时侯,她跟着外婆去乡下收花生,回家时外婆便会将她和花生都装进大大的箩筐里,用这种两轮土车子推回家。

她便翘着脚坐在花生堆里,吹着田野的风,一路剥花生吃。

想着旧事,她推车出门。

谁知刚迈出门,便迎面行来一高挑妇人,约莫三十七八的年纪,头裹褐色巾帕,臂间挽着竹编提篮,短衫布裙收拾得很是利落,两条攀膊从肩头绕过,将袖口挽起缚得紧实。

姚如意努力从原主的碎片记忆里认出这人——她应该是住在巷头裁缝铺的寡妇程娘子……吧?因为不太确信,姚如意没敢先打招呼。

不过对方也没觉着不对,似乎以前原主就是这样见人不吭气的性子,她笑吟吟道:“这不是如意么,身子可大好了?”

姚如意忙放稳车,垂首作出原身惯有的羞赧情状:“承蒙程家嫂嫂记挂,已无大碍了。”

程娘子顿时讶然:“哎呀,你今儿竟应我话了!”

姚如意:“……”

没想到这也能露了破绽。

幸好程娘子并没有多想,见她面露窘迫便转了话头,又看向她手里的车,温和道:“鬼门关前走一遭,嫂嫂倒觉着你长大不少,如今也知道操持家中事务了。这般甚好,往后姚博士也只得倚仗你了。你这推着车要去哪儿?正巧我也要往市集买菜,可要同行?”

姚如意暗自舒气,原主素来深居简出,书中所述地界又语焉不详,正愁寻不着门径,此番倒是瞌睡遇着枕头。

她低眉作扭捏状,仍旧细声细气道:“阿爷病倒这些时日,全是我堂婶操持,如今她家去了,家里米粮菜蔬又已吃完,我笨手笨脚还摔了好些个陶甑瓦器,这些器物也得添置,便也想着出门采买,好为阿爷做些好克化的饮食。”

“你能这样想真是太好了!有你在身边侍奉,又见你能立起来了,你阿爷这病定然能好得快。”程娘子欣慰道,笑着扬了扬臂间的空篮子:“巧了,那正好与嫂嫂一块儿去。”

姚如意羞涩地点头。

二人便结伴走出巷口,小巷两旁不少房宅门前都有种松柏或是细柳之类的树木,秋日里虽叶疏萧条,但还是沿路洒下细碎的荫影。

国子监的夹巷其实仍算作“国子监”的范畴,巷口两边皆有厢军的值房与岗亭,是不许外人随意出入的,也不许学子在非休沐日乱跑。

姚如意和程娘子踩着满地碎影出门,那坐在值房窗边翘着腿剔牙的老厢军还特意伸出头来瞧她们一眼,见是熟面孔,也并非逃学的学生,便挠了挠睡得蓬乱的发髻,舔着牙膛子又缩回去了。

走出来后,更像入了个繁盛的新世道,一下耳边便充斥着各色嘈杂声响,四下热闹得好似滚沸的锅子,到处又都是挑着担和摆小摊的人,街边挤挤挨挨的,卖什么的都有,令人望之目不暇接。

路过金梁桥时,姚如意也没忍住好奇,暗自张望,寻起书里女主沈娘子摆摊挣下第一桶金后开的那间小面馆。

但姚如意也仅仅是推着车远远望一眼。

她来这个世道的时间线,好像已经很晚了。姚如意记得书中曾出现的年号应该是“宝元三年”还是“宝元四年”,但今天她打扫时,却看到墙上挂着的《通书》上写着“宝元八年颁历”,也就是说,书中女主沈娘子此时已缔造了她的商业版图,不仅在汴京城开了铺子,还成了皇商、将沈记的分店开到相邻的其他州府了。

看来她是穿到了故事之后?姚如意若有所思。

怪不得,她此时看到的沈记也已非书中最初那小小面馆的模样。

这家老店已经专卖烤鸭了。

门脸阔成了两间,上悬“天下第一鸭店”的御赐金匾,门前食客如织,提溜着渗出油的纸包进进出出,再往远些地方眺望,汴河对岸,五楹相连的沈记大酒楼也已巍然矗立。

走远之前,姚如意又回头看那牌匾,险险笑出声来,幸好憋住了。

原主的性情做派与她截然不同,姚如意只得慢慢去改,省得变化过大惹得邻里生疑,但她也不想一味模仿原身的性子。

如今“爷爷病倒和尚催债上门被迫大彻大悟”的时机就很好,姚如意决定好好利用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