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帝道无疆:龙椅上的千年印记 > 第37章 汉怀帝:刘禅

帝道无疆:龙椅上的千年印记 第37章 汉怀帝:刘禅

作者:C龙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1 21:23:38 来源:小说旗

刘禅:乱世中的风雨帝王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在荆州的颠沛流离中,甘夫人为刘备诞下了一个男婴,这个孩子就是刘禅,小名阿斗。彼时的刘备,尚在为匡扶汉室的大业四处奔波,居无定所,刘禅的童年也因此充满了艰辛与动荡。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荆州牧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猝不及防,只能携百姓仓皇南撤。在长坂坡的混战中,刘备与妻儿失散。年仅一岁的刘禅,被母亲甘夫人紧紧护在怀中,陷入了敌军的重重包围。千钧一发之际,赵云单枪匹马,七进七出,在乱军之中寻得甘夫人与刘禅,拼尽全力杀出重围,将刘禅安全交还给刘备。这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不仅让赵云的忠勇之名威震天下,也让年幼的刘禅第一次在乱世的漩涡中死里逃生。

此后,刘禅跟随父亲刘备辗转各地。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联吴抗曹,于赤壁之战大破曹军,随后又趁机夺取荆州南部四郡,终于有了一块立足之地。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应益州牧刘璋之邀,入川协助抵御张鲁。然而,双方关系逐渐破裂,刘备开始与刘璋争夺益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成功占领成都,自领益州牧,年仅七岁的刘禅也随之进入了相对安定的益州生活。

在益州,刘备悉心培养刘禅,为他聘请名师,教授儒家经典、治国之道。同时,刘备也注重锻炼刘禅的军事才能,让他学习骑射、兵法。诸葛亮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也对刘禅关爱有加,时常教导他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治国安邦的方略。在这样的环境下,刘禅逐渐成长起来。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刘禅被立为太子。刘备深知创业不易,为了让刘禅更好地继承大业,他时常以自己的经历告诫刘禅,要广施仁德,任用贤能。然而,此时的蜀汉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外部,孙权占据江东,与蜀汉的联盟关系因荆州问题变得愈发脆弱;曹魏政权则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南下。内部,益州本土势力与刘备带来的荆州集团之间矛盾重重,如何平衡各方势力,成为了刘备和诸葛亮急需解决的问题。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重,他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表示,一定会竭尽全力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去世后,年仅17岁的刘禅即位,改元建兴,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

初登皇位的刘禅,深知自己的能力和威望尚不足以掌控全局,因此对诸葛亮极为信任,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各项决策。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稳定蜀汉局势,决定先与东吴修复联盟关系。刘禅听从诸葛亮的建议,派遣邓芝出使东吴,与孙权重新达成了联盟协议,共同对抗曹魏。

在国内,诸葛亮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发展经济,整顿吏治。刘禅积极配合,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同时,他也严格要求官员廉洁奉公,对于违法乱纪的行为坚决予以惩处。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社会秩序也日益稳定。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表明北伐决心。刘禅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行动,为其筹备粮草、调配兵力。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刘禅坐镇成都,处理后方事务,保障了前线的物资供应。然而,尽管诸葛亮足智多谋,多次北伐却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重大突破,最终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的去世,对刘禅和蜀汉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失去了诸葛亮的辅佐,刘禅不得不独自承担起治国的重任。他任命蒋琬为尚书令,总揽国事,费祎为大将军,共同辅佐朝政。刘禅继续推行诸葛亮时期的政策,休养生息,与民休息。在蒋琬、费祎的辅佐下,蜀汉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内部的矛盾逐渐凸显。益州本土势力与荆州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也愈发激烈。同时,曹魏的实力不断增强,对蜀汉的威胁也越来越大。面对这些问题,刘禅虽然努力平衡各方势力,但效果并不理想。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费祎遇刺身亡,姜维开始掌握军权,继续北伐曹魏。然而,姜维的多次北伐,消耗了蜀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反而加剧了国内的经济负担和社会矛盾。刘禅对姜维的北伐逐渐产生了疑虑,但由于姜维手握兵权,且一心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刘禅也不好过多干涉。

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朝政。黄皓善于阿谀奉承,深得刘禅喜爱,逐渐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他在朝中结党营私,排挤异己,打压正直的官员。刘禅对黄皓的行为虽然有所察觉,但却没有加以制止,反而听之任之。这使得蜀汉的朝政日益**,政治局势愈发混乱。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将领分兵伐蜀。钟会率领大军与姜维对峙于剑阁,久攻不下。而邓艾则偷渡阴平,奇袭江油,直逼成都。蜀汉军队在邓艾的突然袭击下,节节败退。刘禅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有人建议逃往南中地区,凭借地势继续抵抗;也有人提议向东投靠东吴。然而,光禄大夫谯周力主投降,他认为逃往南中或投靠东吴都不是长久之计,最终刘禅听从了谯周的建议,决定向邓艾投降。

刘禅命人写下降书,派太仆蒋显去剑阁向姜维传令,让他向钟会投降。随后,刘禅率领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前往邓艾军营投降。蜀汉正式灭亡,刘禅也成为了亡国之君。

投降后的刘禅,被迁往洛阳,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赐予他住宅和财物,让他在洛阳生活。有一次,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席间演奏蜀地的音乐、歌舞,蜀汉旧臣们想起故国,无不伤感落泪,而刘禅却谈笑自若,毫无悲戚之色。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这便是“乐不思蜀”典故的由来。

有人认为刘禅是懦弱无能、贪图享乐,才会说出这样的话;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刘禅在寄人篱下的困境中,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而采取的一种无奈之举。在洛阳,刘禅度过了八年相对平静的生活,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终年64岁。

刘禅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争议。他在乱世中登基,在诸葛亮等贤臣的辅佐下,度过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光;然而,在后期却因各种原因,导致蜀汉走向灭亡。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帝王的兴衰史,更是那个动荡时代的一个缩影,让后人对历史的发展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