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签到在洪武,我靠嘴炮暴打老朱 > 第64章 一片寂静

尤其是外地的官员,来京城一趟不容易,谁不想快点办完事情回家,如果不贿赂这些负责的京官,可能会被拖延很久,耽误不少时间。

“轻微惩罚以示警戒?你知道他们送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吗?那可是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动不动就是几百贯、几千贯,那是多少百姓的救命钱啊?我们决定,这次只要是涉及此事的,都要处死!”

朱元璋眼中闪过杀意。

朱标大吃一惊,急忙劝道:“父皇,这些人中间肯定有不少是迫于无奈的,不能全都杀了,儿臣认为还是应该给他们一个改过的机会。\"

“迫于无奈?哪个是迫于无奈?哪个是贪得无厌?你能分辨得出来吗?”

“这……”

朱标有些迟疑,若真要分辨清楚倒也不是做不到,只是需耗费无数人力彻查,这些官员散布各地,详查起来谈何容易。

“哼!若是查不清楚,那就统统杀了,宁可错杀,也不能放过一个!”朱元璋怒气冲冲地说道。

“父皇,儿臣以为此举不妥,这样岂不是会枉杀许多无罪之人?”朱标反驳道。

“他们无罪,那百姓又有何罪?标儿,难道我们不是教导你要将百姓置于首位吗?你知道一个贪官能祸害多少百姓吗?”

“父皇,儿臣依旧觉得此法不妥,如此行事,实非仁德之举……”

“你怎么还是不懂呢?我们之前不是说过……”

朱元璋越说声音越大,双眼瞪得滚圆,说话如雷霆震耳,把朱标狠狠地数落了一番。

他今日本就满心怨气,虽然刚对李伟大发脾气稍微宣泄了一些,但此时又被朱标接连顶撞,怒火瞬间又燃了起来。

朱标毫不退让,挺着脖子引经据典一番争辩,把父亲气得暴跳如雷。

论学识,朱元璋实在比不上自己的儿子朱标。

毕竟朱标是他悉心栽培的结果,而他自身出身贫苦,即便后来掌权后恶补学问,仍与儿子相差甚远。

看着皇帝和太子争吵,李伟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可惜没热闹可凑,连个瓜子都没有,真是遗憾……

“你气死朕了!李伟,你给朕好好解释,要是解释不通,朕扒了你的皮!”

朱元璋被朱标说得哑口无言,目光一扫,便看见旁边的李伟正偷看,立刻转向他道。

李伟顿时愣住了,脸上的笑意僵住,无辜地看了父子俩一眼,你们自己吵好了,跟我有什么关系?

两人吵得累了,都把目光投向李伟,等着他来评理。

我靠,这理怎么评得下去?这是皇帝和太子啊!

李伟思前想后,最终还是选择站在朱元璋这边,毕竟他的力量更强。

整理了一下思路,李伟开口道:“太子殿下,我给您讲个故事吧。

假设您现在驾车疾驰在路上,前方的路上有几个孩子正在嬉戏……”

“不可能!寡人怎会不顾人命疾驰,寡人绝不会做这种事!”李伟的话还没说完,朱标就急忙打断道。

李伟:“……”

“我只是假设,假设你明白吗?”

你可别问我假设是谁!

朱标眉头紧锁,最后勉强接受了李伟的假设。

李伟接着说道:“如果有一辆快速行驶的马车,前面有几个孩子正在嬉戏,这时已无法停下马车。

唯一的办法是急速转弯,但路旁同样有一个孩子,如果选择急速转弯,这个孩子就难逃一死。

请问太子殿下,您会转弯吗?”

李伟将他在后世所听闻的火车与孩子的寓言稍作修改后使用。

他观察到这二人争论已久,逐渐明白这根本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如何取舍的选择题。

老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百姓,而朱标则坚持想要两全其美,可惜这是不可能的。

在古代,交通闭塞,通讯困难,调查官员的方法也很单一。

要彻底查清这些官员,不仅费时费力,还需投入巨大的资源,实在不易。

与其如此,不如索性放弃调查。

无论是将所有官员全部处决后重新任命,还是只惩治部分官员,赦免其余,这两种做法的成本都远低于彻底查清真相。

或许有人认为锦衣卫遍布全国,无所不在,认为查明此事不过是小事一桩。

然而,这只是传说和影视作品中的夸张之词。

实际上,锦衣卫真正能够做到无所不及的地方大概只有京城及其周边区域。

至于其他地区,他们搜集情报的方式大致如下:

首先,市井中的混混、江湖人士若得知有用的消息,便会向锦衣卫举报。

锦衣卫地方机构接到信息后上报,若上面认定有价值,就会派专人带着钱去核实情况,并给予这些举报者一定的奖励,这种方式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投稿,既能获取情报又避免了养太多闲人的高成本。

李伟讲完故事等待朱标做出决定,可朱标极为机智,立刻发现了问题所在:“我可以转向另一侧啊!”

李伟:“……”

我*,这小子临场发挥,竟然忽略了铁轨的作用!

“假设不能转向另一侧!”李伟急忙补充道。

“为何不能?”

“因为……因为……因为这只是一种假设,重点不是这个,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转向。\"

李伟气得脸红脖子粗,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朱标眉头微蹙,他理解了李伟的意图,这是在让他从两个选项中做出抉择:要么直行导致多个孩子丧生,要么急转牺牲一个孩子。

显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急转,毕竟牺牲一个总好过失去好几个。

但那个站在路边的孩子又是多么无辜啊!

朱元璋听罢李伟的比喻,亦觉趣味横生,但他与朱标截然不同。

若换作是他做抉择,定会毫不迟疑地选择绕道而行。

在一位卓越帝王的眼中,德行与声望皆非首要,连骨肉至亲亦可抛却,唯有利益得失最为关键。

即便此举招致万世唾骂,亦在所不惜,此乃诸多千古一帝被冠以暴虐之名的缘由。

朱标思虑良久,方缓缓开口:“孤愿取道而行。\"

话音刚落,又不禁长吁短叹。

“太子殿下不也作出了同样的决定吗?如今这些无罪官员恰似路旁孩童,纵使他们并无过错,为黎民计,也只能如陛下所言,宁可错杀,不可轻放!”

“难道便无他法了吗?”朱标仍不甘心地追问。

李伟苦笑道:“殿下且听,假使这十名官员中,六成乃是贪官……”

“荒谬!十人之内怎可能有六人为贪?”朱标再度打断。

朱元璋在一旁冷笑一声。

他自幼饱受元末贪官欺压,深知其恶行之易发,李伟所述六成贪官尚嫌保守,他以为远不止如此。

李伟稍作停顿,续道:“那好,咱们再设十人中九人为贪。\"

朱标哑口无言,意指他说的并非太少,而是太多!

------------

李伟分明是有意为之,朱标也不愿与他纠缠于此。

“假设十官九贪,试问如何处置?若无法辨明谁是清廉,只留一人,此人大概率仍是贪官,如此一来,一个贪官所祸害的百姓岂止百千?为保全一个所谓的好官,却让千万民众陷于危难,殿下以为这称得上仁爱,还是残酷?”

朱元璋忽然冷峻插话:“故而唯有斩草除根,方可防患未然!惩治贪腐,必须具备此等决断!”

李伟瞥了他一眼,心中暗想,此论调虽极端,但并非全无可取之处。

毕竟,有些贪官较易查明,若其贪腐不多且能力尚佳,实不必赶尽杀绝。

总归应以权衡利弊为重,道德是非则置后考虑。

他举此例仅是为了让朱标明白此理,世间之事需因时制宜,正如他先前所列案例一般,有时也可反向思考。

朱标听完这些话,陷入了一片寂静。

他所受的儒家教养告诉他,此刻不该心存怜悯,而应果断抉择,正如李伟所说,车速飞快,不容半点迟疑,犹豫只会酿成大错。

想到这里,他心中忽感沉重,甚至开始质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未来的角色。

以往他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甚至认为自己能超越父皇,然而如今,这份信心已悄然动摇。

“朝廷本就人才匮乏,如此行事,岂非最终无人可用?”朱标无奈之下,放弃了对杀与不杀、仁与不仁的争辩,转而忧虑起现实问题。

朱元璋闻言,眉头紧锁。

这确是一道难题,洪彝正是因无能失职、延误职缺补缺而被驱逐的,洪彝虽已离去,但问题依旧悬而未决,且愈发棘手。

李伟忽然想起后世关于明朝的一项奇闻,却不知该不该提及。

这项奇闻便是官员戴枷办事,朱元璋尚未大规模屠杀,因此还未启用这种极端手段。

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还未波及无数人,郭桓案尚未爆发,蓝玉案更是在未来,唯有空印案已然发生。

但实际上,朱元璋在空印案中的杀戮并不算多,仅处决了主要责任人,其他人得以保留,牵连者不过千人,被斩者不过数百,而当时大明官员总数不过两万,千人占比已达百分之五,已属严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