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签到在洪武,我靠嘴炮暴打老朱 > 第66章 户部依旧拒绝拨款!

李伟惊讶地发现,往日乘坐马车或轿子出行的文臣们,今日竟全都步行而来,连一辆轿子都没看到!而武将中倒有不少骑马的。

太祖朱元璋是个爱操心的人,凡事都要插手,对轿子的使用也制定了严格规定: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朝中大臣,只有年老体弱、病残之人方能坐轿,其余人均应骑马,无马则可骑驴,若是穷到连驴都没有,那也只能走路了。

李伟并不贫穷,但他之所以徒步是因为他根本不会骑马。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穷宅男,别说开车了,就连骑马都不会。

当然,朝中的确有部分年长官员具备坐轿资格,但今日他们却宁愿徒步,有人搀扶还能爬行,也绝不坐轿。

这些文武官员三五成群,一边等待开门打卡,一边低声交谈。

李伟环顾四周,拉住一个熟悉的官员问道:“这位大人,今天为何不骑马?”

“哼!”

这名官员瞪了他一眼,用力甩开他的手,转身离开几步,远远地继续怒视着他。

李伟撇了撇嘴,环顾四周,看见兵部的赵本和张宗艺正在窃窃私语,似乎在商量什么秘密事情。

李伟大步上前说道:“赵大人,张大人,你们在谈些什么?”

赵本与张宗艺正在商议如何对付他这个奸佞,看见他走近,立时噤声。

如今朝中只有他们二人算是称职的尚书,其余或由他人暂代职务,或干脆空缺。

偰斯不管事,薛祥更是不必提,若想整治李伟,只能靠他们二人牵头。

“我们所谈之事与你无关,李大人若是无事,便请自行退去。\"张宗艺眉头紧锁,语气不悦。

他的意思是让李伟离远些,但李伟脸皮极厚:“两位大人今日为何未骑马前来?这般步行岂不劳累?”

听到此话,赵本与张宗艺面色皆沉,心中暗骂这厮还有胆质问!

“哼!奸佞!”张宗艺拂袖而去,赵本亦瞪了李伟一眼,随后离开,另寻他处继续谈论。

李伟轻嗤一声,正欲再去寻觅下一个目标,身旁的韩宜可实在看不下去,扯了扯他的衣袖:“李大人,时候不早了,一会儿就要上朝了,您莫要再四处游荡。\"

“无妨,还早着呢。\"李伟随口应付一句,便又迈向下一个目标。

韩宜可见他接连受冷遇却依旧嬉皮笑脸,索性拉开距离,不再跟随。

“咦,这不是尚书大人吗?您年纪这般大了,还不告老还乡?”

李伟走到偰斯跟前,因识字不多,未能准确称呼偰斯的姓氏。

他记得此人,自己初次入朝时便是此人带头弹劾自己,那可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偰斯脸色微变,勉强挤出一丝笑意:“快了,快了!”

“尚书大人今日怎未乘轿?以您的年岁,便是乘轿,陛下也不会责怪。\"

偰斯的脸皮微微抽搐,心想我担心你举报我的轿子来历不明。

“都是租来的,近来家中开支紧张,所以停用了。\"偰斯说完又急忙转移话题,“哦对了,我这里尚有些事务待处理,请李大人留步。\"

话音刚落,偰斯便动作麻利地溜走,李伟看着他敏捷的身影,点头称赞。

接着,李伟又去找其他人询问。

“这位大人今日怎未骑马?”

“这位大人今日怎未坐轿?”

“这位大人怎还需人搀扶?这两个仆人一个月得花多少银子?”

……

李伟所到之处,人群如潮水般退去,还夹杂着些许不满的低语。

对此,他毫不在意,闲庭信步,似一滴洗涤剂融入浊水,驱散了周围的浮躁(灵感源自真实场景)。

一圈巡视下来,李伟忽然察觉到一道鬼鬼祟祟的身影,随即高声呵斥:

“孙建,你藏什么藏,站出来!”

孙建浑身一抖,硬着头皮从赵俊、薛祥等人的身后探出身子。

“见过李大人!”

------------

赵俊瞧着孙建那副畏缩的样子,眉头紧锁,颇为不快。

李伟并未理会他们,转而与薛祥攀谈起来。

“薛大人,今日怎不见您那小毛驴前来?”

薛祥白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道:“我怕被李侍郎告发我的毛驴来历不明。\"

“什么?薛大人的毛驴竟是来历不明的?”李伟装作吃惊的模样。

薛祥翻了个白眼,心想自己平日里怎就没注意到这小子这般讨厌。

其实他并不真的惧怕李伟告状,诸位大臣也不是穷得连驴都买不起,只是即便不怕李伟追究,也担心皇上会生疑,所以还是低调行事为妙。

李伟不过是开玩笑罢了,他并非愚蠢之人,明白今天这些大臣的表现缘由。

他四处挑衅,正是为了让他们替自己惹麻烦,现在该尝尝我的手段了吧!

望着这些徒步上朝的大臣们,李伟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待日后军器局的技术成熟,可研制自行车出售给这些权贵,既环保又健康,必定能获利颇丰。

钟鼓齐鸣,午门开启,礼官挥鞭示意,官员们依照品级部门排列整齐,依次入殿。

大殿之上,朱标呈上调查结果及处置建议的奏折,朱元璋阅后顿时雷霆震怒,张口便要满门抄斩。

朱标连忙反对,慷慨陈词进行劝阻。

文臣们自是附和朱标,毕竟他们彼此间休戚相关。

“统统处死!”

“父皇,儿臣反对,阿巴阿巴……”朱标重复昨日的话语。

“陛下,太子殿下所言甚是,朝廷用人之际,应予宽恕……”

“是啊陛下,臣亦赞同!”

“阿巴阿巴……”

李伟睁大双眼,目睹朱元璋气得面红耳赤,朱标则义正辞严据理力争,仿佛昨日未商妥一般。

若非昨日他亲自为这对父子调解过,他几乎都要相信了。

靠,演技还不错!

朱标看着挺老实的,没想到是这么一号人物!

李伟心中暗自吐槽。

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朝廷最终同意了昨天朱允炆与朱元璋商定的那个计划,对于罪行较轻者可戴枷立功,表现良好则可以从轻处罚。

群臣见皇帝已经退了一步,都夸赞圣上英明,同时也感激太子的仁德。

李伟看得直摇头,感叹自己太嫩,想得太简单。

忽然,他意识到自己的创意又被剽窃了,这戴枷办案可是他的点子啊!

虽然这是朱元璋后来发明的,但这是他凭本事穿越时空偷师来的啊!

呸!这两人真是不要脸!

……

散朝后,李伟匆匆赶回军器局,他实在不愿参与这些会议,那些大官整天开会,浪费他宝贵的时间!

炼焦炉已经建好,李伟命令工匠们尝试炼焦炭,这对当时的工匠而言并非难事,几番试验后,成功生产出焦炭,接着就能炼钢了!

高炉早已建成,在李伟的指导下,铁矿石、石灰石和萤石被粉碎并烧结成块状,再掺入焦炭粉,从顶部的料口倒入。

一切准备完毕,开始丞相,鼓风机发出呼呼声,将热气送入,混合着炭粉的铁料也开始燃烧。

工匠们对炼铁已十分熟练,只需稍作调整便能轻松操作。

经过长时间加热,铁料逐渐融化,以往因炉温不足,大多产出的是半液态铁水,如今改用焦炭为燃料,铁水变为清澈纯净的液态,杂质也在高温下去除得更加彻底。

历经艰辛,第一炉铁水终于出炉,立即流入转炉,进行搅拌精炼,进一步降低碳含量。

转炉内的铁水中,炭、磷等元素接触氧气后仍持续发生氧化反应,因此无需额外加热即可保持液态,有时还会因温度过高需添加精矿粉或石灰石、萤石等造渣剂。

对于人工搅拌的程度与时长,李伟毫无经验,只能反复尝试。

铁水倒出后,再次加入铁料,继续炼制,炼钢就是这样,一旦丞相就不能中断,必须持续操作,若要停火,则需先清空炉膛,逐步降温,否则铁水在炉内凝固,高炉就会报废。

后世钢铁厂亦是如此,一旦断电,后果不堪设想,即便事先预警,再行恢复,依旧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一炉接一炉的钢铁出炉,李伟并未急于打造刀具、磁性钢或弹簧之类的东西,而是命令手下记录搅拌的时间,随后对这批新出炉的钢材逐一检测。

硬度、韧性,是否适用于制作弹簧或是磁性钢、刀剑等,一边调整搅拌的速度与时间,一边逐炉实验、逐炉记录。

检测的过程极其复杂,但这一步不可或缺,没有优质的检测便不会有优质的产品。

李伟为工匠们制定了统一的搅拌方法与速率,尽量保持差异不大,这样产出的钢材其含碳量才相对稳定,不至于因换人而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连续两三天,他都在专注这些事务,筛选出合适的钢材并分类整理,详细记录,以备后续选用。

正当他忙碌之际,徐勇再次登门,带来了坏消息:户部依旧拒绝拨款!

“什么?还不给钱?见鬼去吧,他们到底想怎样!”

正在埋头记录测试数据的李伟怒不可遏,将铅笔重重摔在本子上,猛地站起。

徐勇被吓了一跳,自李伟首次来到军器局殴打孙建之后,他还从未见过这位侍郎如此动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