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 > 第91章 新律初颁

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 第91章 新律初颁

作者:上班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3 11:53:05 来源:小说旗

王宫前的青铜鼎,新燃的炭火熊熊烈烈,“噼里啪啦” 地迸溅着火星,奋力与周遭的严寒对抗,试图驱散这恼人的冷意。赵括稳步而来,沉重的皮靴踏在阶前未化的残雪上,“嘎吱嘎吱” 的声响在寂静的清晨传得老远。他抬眼望去,只见匠人正小心翼翼地将商鞅 “徙木立信” 的木雕悬挂在招贤馆的门楣之上。那木雕工艺精湛,商鞅的面容栩栩如生,深邃的双目仿若正俯瞰着这世间万象,见证着即将到来的变革。赵括腰间的狼头纹剑穗随风轻摆,扫过廊柱时,带起的微风惊动了木雕上悬挂的铜铃,清脆的叮当声悠悠传来,与远处胡商驼队那沉闷而悠扬的驼铃声交织在一起,刹那间,赵括的思绪飘回到十年前的那个清晨。彼时,他在河套初见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壁画,壁画中那锐意进取、突破陈规的场景深深震撼了他,时至今日,那画面仍如在眼前,清晰得仿若昨日 。

“启禀武安君,旧贵族联名递了谏章。” 墨玄身着铁刃甲匆匆赶来,甲上还沾着昨夜巡逻留下的寒霜,在晨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点点寒光。他双手捧着木牍,木牍在晨风中哗哗作响,仿佛迫不及待地要将其中的内容诉说出来。“为首的宗正卿赵良,言称‘秦士如狼,入赵必噬’。” 墨玄微微躬身,神色恭敬,声音中却隐隐透露出一丝担忧 。

赵括微微皱眉,手指轻轻抚过木雕上商鞅的衣纹,那细腻的触感仿佛带着往昔的温度。指尖缓缓停留在匠人新刻的 “治世不一道” 五个字上,他的目光瞬间变得锐利而坚定。三日前改铸的 “新政督造印” 此刻还带着铸炉的余温,那是用郭开的相国印玺熔了边角重新打造而成的。印纽上的狼首纹威风凛凛,取代了原先象征旧势力的苍头纹。“传尸佼、公孙贾,卯时三刻,王宫前殿辩论。” 赵括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带着寒意的笑容,那笑容里满是河套风沙磨砺出的冷冽与决绝,“让赵国博士瞧瞧,秦士的言辞,是否比他们手中的竹简更具锋芒。”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空旷的王宫前久久回荡 。

招贤馆的朱漆门缓缓开启,厚重的门轴转动时发出 “吱呀” 的声响,仿若在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门刚打开一条缝隙,一张张羊皮诉状便如纷飞的雪片般涌了进来。赵括眼疾手快,伸手接住一张边角已然磨破的羊皮。只见上面用匈奴文混着赵隶歪歪扭扭地写着:“代郡牧长控诉:旧贵族夺我草场三十里,以《胡垦令》为证。” 他抬头望去,台阶下站着一个身形魁梧的牧民,头戴狐皮帽,帽上的绒毛在风中轻轻颤动。牧民腰间挂着三年前马服邑颁发的双籍令牌,那令牌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独特的光泽,见证着赵国在民族融合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

王宫前殿内,青铜灯树高高矗立,数十盏灯火摇曳不定,映照着十二名博士身着的深衣。深衣颜色暗沉,样式古朴,彰显着他们尊贵的身份与地位。宗正卿赵良坐在首位,手中的玉珏不经意间撞在案角,发出一声清越的响声,在殿内久久回荡,仿若在为旧秩序发出最后的呐喊。“昔文公逐秦客而强晋,今王上纳秦士,恐成邯郸之祸!” 赵良的声音高亢而尖锐,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傲慢。他目光如炬,扫过阶下的尸佼,眼神中满是不屑,仿佛在看一个微不足道的蝼蚁 。

尸佼微微抬头,手中的铜灯在风中轻轻摇晃,昏黄的灯光洒在他脸上,使得他眉间的疤痕愈发醒目。那疤痕是当年在咸阳触怒吕不韦时留下的,宛如一道岁月的沟壑,记录着他坎坷波折的过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可曾问过胡服是否‘非我族类’?” 尸佼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穿透力,仿若青铜剑出鞘时的锐利声响,“今武安君废逐客令,正是续武灵王之志 —— 当年骑射可胡,今日治术为何不可秦?” 他言辞犀利,条理清晰,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令在场众人不禁暗自点头,心中对秦士的看法悄然发生了转变 。

就在此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嘈杂的喧哗声。图门带着三名苍头军降卒匆匆闯入,他们的甲胄上还留着赵括改良后的双籍徽记,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启禀大人,这几人在招贤馆外撕毁牧民诉状。” 图门单膝跪地,神色严肃,声音中带着一丝愤怒与焦急。他的狼头护心镜闪闪发光,映照着赵良骤变的脸色。赵良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心中暗叫不好 。“他们腰间的玉珏,刻着宗正府的纹章。” 图门接着补充道,声音中满是对这种卑劣行径的谴责 。

赵良的袖口猛地收紧,袖中的玉珏硌得他掌心生疼。他心中暗自叫苦,却又无从辩驳。赵括面色冷峻,将牧民的羊皮诉状重重地拍在案上,新铸的印玺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仿佛在宣告着正义的降临。“宗正卿可知,这诉状上的《胡垦令》,正是令祖武灵王二十七年所颁?” 赵括的目光如鹰隼般紧紧盯着赵良,眼神中透着威严与审视。他的指尖轻轻划过泛黄的羊皮,继续说道:“贵府的牧场,怕是比诉状上的三十里,还要多上三倍吧?” 赵良低着头,不敢直视赵括的目光,心中满是惶恐与不安,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 。

辩论在正午时分暂时休歇。尸佼那带着浓重秦腔的话语,与赵地雅言相互交织,在招贤馆的廊下久久回荡,仿若一首独特的乐章,奏响着思想碰撞的旋律。赵括站在馆内,望着新置的十二面铜鉴。铜鉴表面光滑如镜,映照着秦士与赵吏激烈争论的身影。赵括的思绪不禁飘远,忽然想起父亲赵奢在阏与战前说过的话:“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善治者不拒。”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断云剑,剑穗上的血渍已褪成浅褐色,那是朱雀街护主时留下的印记,见证着他曾经的英勇与忠诚,也激励着他在新政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

“大人,秦国流亡士子已到邯郸北关。” 苏三娘身披玄甲披风匆匆赶来,披风上还沾着从太行山上带来的积雪,雪花在她的肩头渐渐融化,仿若预示着寒冬即将过去,春天就要来临。她递过的名刺上,“尸佼”“公孙贾” 的名字用秦篆与赵隶双写,字迹工整清晰,彰显着秦国士子对赵国的尊重与融入的决心。“还有个叫荀况的儒生,说要见您论‘礼法兼用’。” 苏三娘微微欠身,轻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兴奋与期待 。

赵括接过名刺,目光落在名刺的火漆印上。那火漆印上的纹样,正是当年商鞅方升的样式,带着浓厚的历史底蕴与变革气息。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笑意,忽然对尸佼笑道:“先生可愿接个烫手山芋?” 说着,他解下 “新政督造印”,印纽上的狼首还带着他掌心的温度,仿佛传递着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招贤馆的钥匙,该交给能看懂两种文字的人了。” 尸佼微微一愣,随即明白赵括的意思,他的眼中满是感激与坚定,伸手接过印玺,郑重地点了点头,深知这印玺背后承载的是赵国新政的希望 。

尸佼的手指轻轻抚过印面新刻的 “观俗立法” 四字,那四个字仿佛带着无尽的力量,穿透指尖,直达心底。他忽然望向殿外正在晾晒的羊皮诉状,神色凝重地说道:“赵某可知,这些牧民的诉求,比博士的谏章更重千钧?” 他的疤痕在火光的映照下泛红,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沧桑与智慧。“当年商鞅徙木,徙的不是木,是民心。”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众人的心头,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民心所向对于新政推行的重要性 。

暮色如轻纱般缓缓漫过招贤馆。赵括站在馆内,看见那个代郡牧民正趴在石案前,全神贯注地用匈奴文写着第二封诉状。他的神情专注,手中的笔在羊皮上不停地舞动,每一笔都饱含着对正义的渴望与对新政的期待。匠人正在木雕旁添灯,灯火摇曳,商鞅的眼睛被火光照得发亮,仿佛穿越了时空,正静静地看着馆内发生的一切。馆内,秦士们耐心地教赵吏辨认秦篆,胡商与汉商围坐在一起,共用双籍账本,仔细地核算着账目,彼此交流着商业经验,一片和谐融洽的景象。羊皮诉状被分类钉在 “胡汉分治” 的木版上,每一张诉状都承载着百姓的诉求与期望,犹如一颗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赵国新政改革的道路 。

“大人,宗正府送来辞呈。” 墨玄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赵良称病,却把牧场契书留在招贤馆,还附了句‘愿遵《胡垦令》’。” 墨玄将辞呈和契书递给赵括,赵括接过染着墨香的契书,看见边角画着小小的玄鸟,那是牧民们自创的信任标记,代表着他们对新政的期待与信任,也象征着赵国新旧势力之间的一次微妙妥协 。

赵括的思绪忽然飘回到在显阳殿看见的场景:幼主握着新刻的王玺,印纽上的玄鸟与狼首相望,威严而庄重,仿佛在预示着赵国即将开启新的篇章。正如招贤馆的木雕与铜鉴,相互映衬,共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正如秦士与赵民,在同一个春天里,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文字,书写着同一份对未来的希望。夜风轻轻掀起招贤馆的布幔,商鞅木雕的影子被拉长,投在石阶上,与赵括的身影重叠在一起。赵括望着远处,他知道,新政的路还很漫长,就像远处商队的驼铃,要穿过无数个风雪交加的山口,历经艰难险阻,才能抵达水草丰美的河套。但至少,在今天的招贤馆里,有人开始相信,无论秦士还是赵民,都能在同一片天空下,用不同的语言,刻下同一个 “信” 字,共同为赵国的未来努力奋斗 。

当第一盏灯在招贤馆亮起,柔和的灯光照亮了馆内的每一个角落。赵括解下披风,露出绣着 “马服” 纹章的中衣,那中衣是用牧民送来的胡羊毛织成的,带着质朴的气息,象征着他与百姓之间深厚的联系。他静静地望着商鞅木雕的眼睛,心中感慨万千。他忽然觉得,那个在咸阳城头徙木的人,此刻正通过这双眼睛,看着邯郸的新律初颁,看着胡汉的双籍共荣,看着文明的河流,在接纳不同支流后,正变得愈发宽广,愈发深邃。这一夜,招贤馆的灯火彻夜未熄。秦士们在羊皮纸上精心绘制新的治图,每一笔都饱含着对新政的期望与憧憬;赵吏们在竹简上认真抄录胡族的习惯法,努力学习着新的知识,为新政的推行奠定基础;牧民们的诉状被译成双语,钉在招贤馆的公示墙上,展示着百姓的心声与诉求。而在王宫深处,幼主正在尸佼的悉心指导下,用秦篆与赵隶双写《新政初阶令》。笔尖划过竹简的沙沙声,与远处城墙上传来的更声交织在一起,成为邯郸城新的夜曲 —— 那是旧秩序崩解的挽歌,更是新文明诞生的前奏,预示着赵国即将迎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

赵括站在招贤馆前,静静地望着东方渐白的天际。天边泛起了鱼肚白,曙光即将穿透云层,洒向大地。他腰间的断云剑在微风中轻轻晃动,狼头纹剑穗上的积雪,正被初升的阳光慢慢融化。他知道,当第一缕阳光照亮商鞅木雕时,邯郸城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清晨,一个不再有 “逐客令” 的清晨,一个胡汉士子共议新政的清晨。而他,将带着父亲的断云剑,带着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志,带着商鞅的徙木立信之魂,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刻下属于赵国的新律,刻下属于文明的新章,引领赵国走向新的辉煌,书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