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玉佩藏龙,我在洪武当皇孙 > 第19章

大明:玉佩藏龙,我在洪武当皇孙 第19章

作者:困冬忆M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3 13:02:37 来源:小说旗

“啊!遵命爹爹,儿子这就来了!”

朱标忙不迭应道,

然后扭回头对着朱英微笑说:

“老爷子催促了,我就先走了,你自己回吧。”

朱英微微点头示意放手让他离去。

“好。”

随后朱标点了一下头转身迅速赶往前面朱元璋所在的所在。

目送一阵后,朱英也无意呆立此地继续目送,于是准备调头返回酒店之中。

忽然身后传来一声呼唤。

“孩子啊,为父先撤啦,改天带你爷爷一同再来看你玩啊!”

朱英闻言当场愣住。

回神片刻间只觉额头青筋直蹦。

看着那边朱标一脸欢快挥手致意继而兴冲冲离别的身影,怒从中生。

“太过疏忽,这位和那位糟老头果然父子血脉相连,套路同样深沉得可怕。”

“哎,下回绝不能再被那对父子算计了,总得想个法子把面子挣回来不可。”

说完这话,他便迈步走进酒楼之内。

……

自清晨出门,先见证了吕梁的公审,继而在天下绝味逗留许久。

当大明皇帝和太子殿下返回皇宫之时,已是黄昏将近。

毋庸置疑,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一踏进宫门,首站必定是奉天殿。

因为那里安眠着他生命中的挚爱。

穿越广袤宏伟的白玉汉石广场,沿着十二龙雕像排列而成的神道行进,穿过度身盔甲的羽林护卫,最终踏入奉天殿的大门。

朱元璋与朱标缓步入内,来到了一具由金丝楠木打造的棺椁前。

只见一位跪倒在地,另一位则轻抚棺椁,二人都默然无言。

“妹子啊,你亲自抚养成人的英儿今日在我们父子俩面前低下了头。”

“这也应验了你的期望——标儿作为他的父亲接纳了他,而我,成了他的祖父。”

“不过呢,有件事我觉得非得跟你说一说。

今天标儿出宫无意中去了那小子开的酒楼,

两人竟然一见如故,还要结拜为兄弟,真是让老夫听了个满堂彩。”

“当时我就吓了一跳,如果真的让他们彼此盟誓成为兄弟,后果可真不堪设想。”

跪在地上的朱标听到父亲讲述这件让自己脸红的事情,满面窘态。

“所幸我当时及时出现,拦住了他们俩。

当时的局势简直紧张到极点,再晚一步,他们就要洒下酒水拜祭天地了。

想想看,你亲生的儿子竟然打算跟你养育的孙子拜为兄弟!哈哈哈哈,这事是不是够滑稽?

想必你在天上也忍不住发笑吧?肯定还露出了年轻时候让我心驰神往的笑容。

说句实在话,如今连你笑的模样都有些记不清了。

你怎么能这么早就舍下我和儿子孙儿而去?将来我要是再娶,你在上面怕是要骂死我了罢。

哈哈哈,别生气啊,咱就是开个小玩笑,其实我是不敢做任何负你的事情的。

你是我的命根子,这辈子唯一克我的人啊!”

朱标静跪地上,目睹自己的父亲——昔日霸气凛然、一声令下引千军万马赴汤蹈火的开国明君洪武帝——竟哭笑着涕泪横流。

父亲的笑声里透着欢乐,然而眼泪中饱含着悲伤。

明明如此矛盾的两种情绪,但在朱标眼中却又是那样的理所当然。

因为此时的他也忍不住泪湿双眼,笑了又哭。

娘亲啊,但愿您在九天之上可以保佑您的儿子和您的皇夫一切顺遂。

我们,太想念您了啊!*

时光飞逝,岁月流逝。

不觉间,大明建国已然来到洪武十五年,九月一日。

这一天,位于群山环抱之中的金陵古城,满城缟素尽哀悼。

街头巷尾,百姓自发穿着孝衣,长跪在地放声恸哭。

因为这日乃是大明高皇后灵枢安葬之辰。

巍峨雄伟的午门大敞,庞大的送殡队伍缓缓自门前驶出,向着紫金山脚下的孝陵前行。

仪仗队列如同一条巨龙,无论经过哪里,两旁的百姓皆痛哭呼喊‘皇后’不止,甚至不乏哭到昏厥的场面。

这般悲恸的景况充分体现了大明孝慈高皇后马秀英深受黎民百姓的爱戴。

......

寒冬时节的紫金山虽苍松翠柏环绕,但白雪纷扬不绝,宛如银妆素裹。

实际上当天南京城里并无片雪,那漫天飘舞的雪白纸钱犹如雪花般纷纷扬扬落下。

庞大的队伍终于停下脚步,孝陵已然映入眼帘。

一辆装饰豪华的车驾缓缓而行,其中安放着一具气派非凡的金丝楠木棺椁,内里长眠的是大明孝慈高皇后马秀英。

两侧跟随护送之人,有——

大明开国皇帝洪武朱元璋,他是孝慈高皇后的夫君;

长子朱标,作为大明首任皇太子,亦是孝慈高皇后的亲生嫡长子;

次子朱樉,现任秦王,孝慈高皇后所出的嫡次子;

三子朱棡,晋王之位的首任者,同样是孝慈高皇后的嫡子;

四子朱棣,现今燕王,虽为庶出,但也是孝慈高皇后养育而成的亲子。

除了皇家血脉,参与送行的还有朝廷重臣:

徐达,身兼参军国事与太子少傅,且拥有征虏大将军及魏国公等显赫头衔;

汤和,现职征倭大元帅,并持有光禄大夫、中军左都督、左柱国以及信国公等诸多尊号;

李文忠,掌管五军都督府事务,还兼任荣禄大夫和国子监监正,同时以曹国公身份位居高位;

另外如李善长这般执掌朝政中枢的人物也位列其中,他身为光禄大夫、左柱国与太子太师,并担任中书左丞相一职,封号韩国公。

再往后看,还能见到诸多名震一时的大臣武将:颖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这样的军事统帅,再加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尚书赵勉、兵部尚书林川这样主持各部门事务的文官领袖。

几乎可以说,当日有权势的所有人都到齐了,随便一扔石块便可能击中一位部级高官或者因军功受封的伯爵。

假使这里的人遭遇什么意外变故,整个庞大繁复的大明帝国将立刻陷入瘫痪。

然而即使有人心存恶意,想到四周布满紫金山至应天城下的精锐军队时,恐怕也会吓得魂飞魄散不敢妄动分毫。

“起棺!”

随着一名宦官尖细嗓音呼喊出口,朱元璋带头与众人合力抬起沉重的棺材。

“入土吧。”

每迈出一步,众人仿佛在用最庄严的形式将他们的孝慈高皇后送往最后的归宿——明亮依旧的孝陵之内。

进入陵区后,映入眼帘是一条约两丈宽度、铺陈着整齐石板的道路,沿途墙壁挂满盏盏长明灯照明。

长长的阶梯则不断向下蜿蜒,看不到终止之处。

尽管任务艰巨漫长,没有人因此表现出丝毫懈怠或退缩的意思。

肩膀上传递而来棺木重量,在此刻反而成为了支撑他们的某种意义象征。

历经半刻钟努力终于抵达主殿区域,随后听到命令将灵柩缓缓放下。

当务毕之后,那些辅助抬棺人员悄悄让步,由侍卫替换继续维持后续礼仪进程。

此刻朱元璋独自望着那口棺椁陷入了沉默。

他的眼神透露出来的是一种无法言喻、深沉而又柔软的情感。

周围人察觉此情此景主动选择退出,甚至连朱标、朱樉、朱棡以及朱棣这四位重要的皇子也都依次离开现场,把独处的机会留给他们这对共同经历了战乱苦难,并相伴几十年恩爱依旧的老夫妻。

……

待很长时间过后。

一直等待在外面众人终于看见那位面色平静但神情隐含悲伤的皇帝从通道现身。

他并未与任何随行人员交流,而是径直走向山路往下而去。

见状有随从准备跟随却被太子朱标制止并轻声道:“让父皇自己安静会儿吧。”

得到允许后所有人默默注视着皇帝孤身远去身影。

朱标转过来环视剩余三位兄弟说道:

“今日应该为母亲守灵,我想大家都不会觉得辛苦对吧?”

回答他的则是朱樉、朱棡和朱棣统一施礼回应说:“这是为人子者该尽的责任!”

“很好,那么让我们一同陪着送别母亲最后一程好了。”

朱标点头赞同道。

随后,他带领三个弟弟走入孝陵的灵堂,走向母亲的灵位前,双膝跪地,开始守灵。

另一边,朱元璋沿着山路缓缓而下,走了很久很久。

在精神恍惚之间,他不觉已回到应天城,来到秦淮河边的小院前。

看着这不起眼的小屋,迷糊中,他仿佛听到了熟悉的呼唤:

“英哥儿,祖母今天给你做了什么好吃的呢?”

说话之人似乎心情十分愉快,想必那时的微笑也极为温暖人心……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便来到了大明洪武十五年,冬九月初十。

此时节,应天府已被细软的小雪笼罩,纷纷扬扬漫天飞舞。

站在紫金山顶眺望下去,可以目睹到一幅江南雪景的美丽画卷,长江奔腾,两岸银妆,世间仿若白雪之境。

这样的美景,却注定只为富贵之家所享用。

对普通百姓而言,此刻更关心的是能否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而不被冻毙。

正如那句老话所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然,并非所有的富户皆如此。

至少对于那些能在午门与奉天殿之间的巨大汉白玉石阶上行走的大臣们来说,

冬季正是他们最为厌恶的季节。

天空中,飘洒着细腻的小雪。

御道石板之上,朱元璋高坐于镶嵌金龙的龙椅中,亲自处理朝政事务。

身披纯白色狐皮大衣,那一双令天下人敬畏的眼睛冷静地俯视群臣百官。

在一旁,太子朱标同样穿着狐皮御寒,安静站立于其父皇身边。

他们身为皇帝和皇太子,自然能在隆冬季节披着暖和的皮草出席朝廷会议。

但站于台下的众臣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只能依靠薄薄的官服抵御严寒。

相比之下,将领们的状况好一些。

处于大明建立之初,这些功臣多半经历过沙场杀伐,体质自然强健,即便是汤和这类年龄稍长者也不把这点小雪放在心上。

反观文官们则多以读书考取功名为生,不懂军事,身体也较虚弱。

几乎无一例外,在这广袤洁白的石阶上冻得发抖。

每当这时,常有一些文臣回想起前朝对待官员的优厚待遇。

前朝之时,君王哪敢让我们文臣这般受冻?否则必被批评为昏君!这是怎样的羞辱啊?

虽说有些言过其实,但也不能说毫无根据。

前宋时期的治理理念是君主与士大夫共同统治天下,君主只需安心居庙堂即可,文人集团的权力确实不可小觑。

然而,如今这样的想法只适合埋在心底。

因为他们头顶上的那座鎏金龙椅上坐着的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并非往昔那个宽容的前宋君王。

任何人胆敢在当面提及所谓的“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

或鼓吹天子应如何退居后位,结果只会是一个:身首异处!

毕竟,连传承千载、权倾朝野的宰相职位都被这位洪武帝亲手废除了,

更何况这些地位远低于宰相的文职官员?

又怎可能让陛下顾忌半分?

“关于信国公、颖国公所提议讨伐倭寇一事,诸位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龙椅中的朱元璋斜目环顾四周,平静却威严地询问,实际上是在重点聆听右边文官们的意见。

只要能够参与战事,武将们往往暗自欢喜,又怎会提出异议?

听到天子的谕旨,感受到他的目光注视时,

下一刻,在吏部尚书詹徽带头之下,所有文臣无不弯腰躬身高声回应道:

“臣等并无二话!”

显然,并没有人会对此持有异议,明眼人都看得明白。

虽说陛下说是信国公、颖国公提出的征倭主张,但若未经圣上的首肯,

这等大事绝不可能呈现在朝堂之上。

朱元璋微微点头,随后再度开口问道:

“列位爱卿是否还有要奏之事项?如无,则退朝。”

下面的大臣们均默不出声。

察觉之后,朱元璋从鎏金龙椅起身,一甩袖袍,迈步走入奉天殿内,

而朱标也随即紧随其后。

等到那身穿红衣且发色泛白的郑有伦,在二人离开之后扯开嗓门大喊:

“散朝——!”

随之而来的应和声响起不断,

秦淮河附近的一所小庭院内,

朱英正盘膝坐在屋檐下,静静凝视着纷纷扬扬的雪花。

而在他近旁,站着十来人垂手静候。

若有外人知晓这些人的身份,定会惊得合不拢嘴。

许久,朱英才收起望向远方的视线,看了看身边众人,语气带着几分感慨说道:

“依着这样的势头,看来今年又会是个大雪纷飞寒冬料峭的季节。”

此言甫毕,当即有个人跨前一步俯身行礼回话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