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队长名叫王德海,年轻时在海南当兵,同去参军的还有本大队八队姓冉的老乡。
结果不同的是,青年的王德海人长得很帅,被本队的刘姑娘爱上了,刘姑娘祖上是大富人家,家有上万亩良田,是全乡出名的大地主。
刘氏庄园是一个大四合院,还向北开着朝门,我从小就知道北面有块水田就命名为朝门田,还种植了满天的藕,每到夏天,满田的荷叶和漂亮的荷花。
刘氏庄园后改为刘家塝,就是因为家道中落。在刘家塝的东北面有一块平地,是一座庙宇遗址。
七十年代,王德海旁边的老学校已经满足不了学校需要,便大队小学迁建到刘家塝旁边的庙子遗址。
这可是本大队最大的土木工程。当然这是后话。这个关于学校的话题容后再叙。
再说,王德海这个贫农家庭能够攀上刘姓大富人家的千金也是八辈子的福气。
刘姑娘温柔贤惠,人长得漂亮两人一拍即合。刘姑娘温柔贤惠,人长得漂亮。
借助探亲假,把刘姑娘娶回来家,并随军,让刘姑娘成为海南岛的一位随军军嫂。
好景不长,因为刘姑娘从大巴山到海南岛,气候发生了质的变化,给她造成水土不服。
身上长疮,发生呕吐,让她度日如年。强制坚持了一年,大儿子就生下来了,她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过来的。
这时部队改制,改为地方建设农场,为国家大力种植橡胶。本大队的老冉和王德海同时成为了地方农场的员工,所不同的是,老王由排长改为队长,老冉成为他队里的一个普通员工。
眼看这幸福的小家庭就扎根大岛,可看着妻子水土不服,心里五味杂陈。
老王深深地爱着妻子,就不愿意看到她为自己受苦。就在大儿子王江刚满月时,王德海作出了一个让老冉感到吃惊的决定:为了妻子,辞职回家务农。
老冉劝他再坚持一段时间,看嫂子身体能不能适应。但老王主意已定。
没能说服他。老王的老连长现任大队长也苦苦劝说他最好不要辞职,但再三挽留都无济于事。
常言道:是金子哪里都会闪光。这话用在王德海身上是合适的。王德海回到老家重新安家立业。
在六十年代初,正值政治运动轰轰烈烈的时代。王德海出身好,早在部队就入了党,还是部队小军官,现在一回到地方,就被党支部书记看中,不到一年就提拔为老四队副队长,负责抓生产。
他抓工作确实是一把好手,很快就让四队成为本大队的变了样。一年后,刚过完春节,大队的李书记就让王德海替代了老队长,成为四队的***负责全面工作。
一当就是20多年,直到土地下户。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想干一番事业,没有几个得力的助手是不行的。
刚好,本队就有两个他看得起的人才,一位是我父亲,另一位就是我六爷。
先简单说我的父亲,也算是有故事的人。出身于20世纪20年代,要是还健在的话,也将近百岁。
解放前,读不起书,就给一个地主长辈的儿子陪读,进入私塾读小学,因那长辈读书不行,还天天帮他背书包,写作业。
到小学毕业,正读生没有学到多少,可作为陪读的父亲语文算术两科都学到不少知识。
会写文章,会算账,这在土改时,就被排上了用场,父亲成为土改工作组的一员。
土改结束,父亲被被安排到县航管站作会计。一干就是八年。老家离县城有50里地,要不行就需要大半天。
因为回家只能步行,所以极不方便。住在老家的五位哥哥全靠母亲一人照顾外,还有一个没有成家的亲叔叔帮忙照顾。
可遇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个史无前例的******,我家就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亲叔叔暴病死亡,两个最小的哥哥因瞒住母亲偷吃自己采摘来还没有煮熟的毒蘑菇而一起夭折。
一个5岁,一个3岁躺在地上,这个打击有多大,可想而知。母亲到城里报噩耗,父亲当场就晕了过去。
他二话不说,提起雨伞和行李跟铁饭碗告别了,毅然决然地回到老家照顾家庭。
王队长一上任副队长,就看好父亲的能力和为人,准备作为生产队会计首选。
至于六爷就等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