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短故事志 > 评书:仁宣之治与明朝转折

短故事志 评书:仁宣之治与明朝转折

作者:傲雷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4 11:20:32 来源:小说旗

上回书说到,明成祖朱棣驾崩后,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仁宗在位虽仅短短十个月,却以仁厚之德,着手扭转前朝积弊,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可惜天不假年,仁宗匆匆离世,其子朱瞻基登基,开启了一段被后世誉为“仁宣之治”的辉煌篇章。

朱瞻基自幼聪慧,深得祖父朱棣喜爱,常随朱棣北征,见识过战场的硝烟与朝堂的风云变幻。登基之后,宣宗延续了仁宗的仁政,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他深知农业乃国家之本,因此格外重视水利建设,派遣官员巡查各地,疏浚河道,修筑堤坝。就说那江南的苏松地区,河道常年淤塞,每逢雨季便洪涝成灾,百姓苦不堪言。宣宗得知后,急百姓之所急,当即下令整治。工部侍郎周忱领命,亲赴苏松,带领百姓深挖河道,拓宽沟渠,使得水流顺畅,不仅解决了水患,还让农田灌溉得到保障,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当地百姓感恩戴德,纷纷传颂宣宗的功绩。

朝堂之上,宣宗重用“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位大臣历经数朝,经验丰富,德高望重。杨士奇为人正直,以大局为重,在选拔人才、整顿吏治方面贡献卓着;杨荣足智多谋,熟知边防事务,为朝廷出谋划策,化解了不少危机;杨溥清正廉洁,心系百姓,在处理民生问题上尽心尽力。三人同心辅政,与宣宗君臣一心,将朝堂治理得井井有条。

有一回,宣宗心血来潮,微服出访,来到京城郊外的一处村庄。他看到一位老农正在田间辛勤劳作,便上前与其攀谈。老农不认识宣宗,毫无顾忌地诉说着生活的艰辛,提到赋税过重,收成不好时难以维持生计。宣宗听后,心中十分感慨,回宫后立刻与“三杨”商议,决定再次减轻农民赋税,还下令严禁地方官员滥用职权,盘剥百姓。这一举措,让天下百姓拍手称快,纷纷称赞宣宗是位贤明的君主。

然而,天下并非太平无事。宣宗即位之初,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皇叔朱高煦谋反。这朱高煦,乃成祖朱棣次子,性格骄纵,野心勃勃。当年朱棣靖难之时,他曾立下战功,自恃功高,一心想效仿父亲夺取皇位。成祖朱棣最终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便怀恨在心,一直伺机而动。

仁宗驾崩后,朱高煦认为时机已到,在封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起兵造反,妄图夺取皇位。消息传来,朝堂震动,大臣们纷纷进言,有的主张安抚,有的建议武力镇压。宣宗深知朱高煦狼子野心,安抚根本无济于事,于是决定御驾亲征。他亲自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向乐安州进发。一路上,宣宗鼓舞着士兵的士气,严明军纪,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纷纷夹道欢迎。

朱高煦本以为宣宗年轻,不敢轻易亲征,当得知皇帝御驾而来时,顿时慌了神。他的手下们见朝廷大军压境,也纷纷动摇,军心大乱。宣宗兵临城下后,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先派人送信给朱高煦,劝他投降,承诺只要放下武器,便可既往不咎。朱高煦见大势已去,为了保命,最终出城投降。这场叛乱,在宣宗的果断处置下,迅速被平定,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的内战。

平定朱高煦之乱后,宣宗并未对他赶尽杀绝,只是将他囚禁起来。但朱高煦贼心不死,一日,宣宗前去探望他,朱高煦竟趁其不备,伸出脚将宣宗绊倒。宣宗大怒,下令将朱高煦用铜缸扣住,周围架火焚烧,朱高煦就此毙命。

解决了内忧,宣宗又将目光投向边疆。当时,明朝在安南(今越南北部)的统治面临诸多问题,安南叛乱不断,明朝多次派兵镇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宣宗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从安南撤兵,承认安南的独立,结束了明朝在安南的统治。这一决策虽然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从长远来看,减轻了明朝的军事负担,使得明朝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国内建设上。

在文化方面,宣宗也颇有建树。他喜爱书画,自身的艺术造诣颇高,在他的倡导下,宫廷绘画艺术达到了鼎盛。戴进、商喜等一批画家活跃于宫廷,他们的作品风格多样,题材广泛,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瑰宝。宣宗还大力扶持文化事业,鼓励文人着书立说,使得明朝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仁宣之治时期,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国力蒸蒸日上,堪称明朝的黄金时代。然而,盛极必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明朝也逐渐迎来了转折。

宣宗驾崩后,年仅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由于皇帝年幼,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继续重用“三杨”。但随着张氏和“三杨”相继离世,朝廷大权逐渐落入宦官王振手中。

这王振本是个落第秀才,后自阉入宫,凭借着狡黠和对朱祁镇的谄媚,深得皇帝信任。他仗着皇帝的宠信,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卖官鬻爵,朝堂之上乌烟瘴气。大臣们稍有不满,便会遭到他的打压和迫害。

当时,北方的瓦剌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其首领也先野心勃勃,妄图统一蒙古各部,进而进犯明朝。王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极力怂恿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朱祁镇年轻气盛,不知战争的残酷,在王振的蛊惑下,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北伐。

这一路,王振为了显摆自己,指挥混乱,士兵们疲惫不堪。大军抵达大同后,听闻前方战事不利,王振又惊慌失措,决定班师回朝。在撤退途中,王振为了让皇帝“临幸”自己的家乡蔚州,竟临时改变行军路线,后又担心大军践踏家乡的庄稼,再次改变路线,使得军队延误了撤退的最佳时机。

当明军行至土木堡时,被也先率领的瓦剌大军追上。土木堡地势高,水源匮乏,明军被困,饥渴难耐。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又假装议和,趁明军移营取水之际,发动突然袭击。明军顿时大乱,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也被俘虏,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犹如一道晴天霹雳,震惊了朝野上下。消息传到北京,人心惶惶,明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国不可一日无君,在这关键时刻,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是为明代宗,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于谦积极组织北京保卫战,整顿军队,加固城防,鼓舞士气,誓与北京城共存亡。

也先俘虏朱祁镇后,本想以他为人质,逼迫明朝投降。但于谦等人不为所动,坚决抵抗。也先无奈之下,率领大军进攻北京。于谦亲自率军迎战,在德胜门、西直门等地与瓦剌军展开激战。明军将士们同仇敌忾,奋勇杀敌,多次击退瓦剌军的进攻。也先见久攻不下,又担心后路被截断,只好撤兵,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挽救了明朝的命运,于谦也因此成为了民族英雄,名垂青史。但明朝的危机并未就此解除,朱祁镇被俘虏一年后,也先觉得他已无利用价值,便将他放回了明朝。这朱祁镇回到北京后,又引发了一场宫廷政变,史称“夺门之变”。明朝的局势将如何发展?朱祁镇复位后又会做出怎样的决策?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