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短故事志 > 评书:明清易代与清初风云

短故事志 评书:明清易代与清初风云

作者:傲雷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4 11:20:32 来源:小说旗

上回书说到,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覆灭。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自此,中原大地开启了改朝换代的风云变幻。

且说清军入关之后,在摄政王多尔衮的率领下,一路势如破竹,直捣京师。这多尔衮,那可是个厉害角色,皇太极驾崩后,他权衡利弊,拥立年幼的福临即位,自己则以摄政王身份掌控朝政大权,他深知中原沃土广袤、人口众多,早就对这江山垂涎三尺,此番入关,更是志在天下。

顺治元年,清军顺利进驻北京,福临即皇帝位,年号顺治,宣告清朝正式定都北京,开启对全国的统治。但这天下可没那么容易平定,李自成虽兵败山海关,但大顺军主力尚存,他们退往陕西,伺机反扑。与此同时,南方明朝宗室也不甘示弱,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建立弘光政权,企图延续明朝国祚,史称南明。一时间,各方势力犬牙交错,逐鹿中原。

多尔衮可不会给南明喘息的机会,他一边派阿济格、多铎等猛将率领清军分路进攻大顺军,一边着手对付南明弘光政权。阿济格一路追击李自成,大顺军虽顽强抵抗,但无奈清军攻势太猛,李自成被迫放弃西安,向湖广地区转移。多铎则挥师南下,直逼南京。弘光政权内部却**不堪,党争不断,武将拥兵自重,皇帝昏庸无能。面对清军压境,弘光帝朱由崧整日沉迷酒色,毫无抵抗之志。多铎大军兵临城下,弘光政权的江北四镇将领或降或逃,南京城轻易被清军攻破,弘光帝被俘,弘光政权仅仅维持了一年便宣告覆灭。

这边清军忙着剿灭南明势力,那边李自成的大顺军也在苦苦支撑。李自成在湖广地区屡战屡败,最终在九宫山遭遇当地地主武装袭击,一代闯王李自成不幸身亡,大顺军群龙无首,就此土崩瓦解。但大顺军余部并未放弃抵抗,他们与南明的隆武政权联合,继续抗清,为南明延续了一丝希望。

南明隆武政权由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立,这朱聿键倒是有些抱负,他重用郑芝龙、黄道周等大臣,意图有所作为。但郑芝龙野心勃勃,拥兵自重,只为自己谋私利。清军大兵压境时,郑芝龙为了保存实力,竟暗中与清军勾结,不战而降,导致福建门户大开。隆武帝朱聿键无奈之下,试图突围前往江西,却被清军俘虏,绝食而死,隆武政权也随之灭亡。

然而,南明的抗清斗争并未就此结束。隆武政权覆灭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建立永历政权。永历政权得到了大顺军、大西军余部的支持,势力一度有所壮大。其中,大西军将领李定国,堪称南明最后的擎天之柱。李定国作战勇猛,足智多谋,他率领大西军余部与清军展开了激烈战斗,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在桂林之战中,李定国大败清军,斩杀定南王孔有德,孔有德走投无路,**而死;衡州之战,李定国又设伏击毙敬谨亲王尼堪,这两场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南明军民的士气,让人们看到了抗清胜利的希望。

可就在南明局势稍有转机之时,内部又出现了问题。永历政权内部党派纷争不断,大臣们争权夺利,互相倾轧,严重削弱了抗清力量。而清军则趁机调集重兵,对永历政权发动了全面进攻。李定国虽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永历帝朱由榔被迫逃往缅甸。

清军怎会善罢甘休,吴三桂率领清军进入缅甸,逼迫缅甸国王交出永历帝。永历帝被押解回国后,吴三桂将其绞杀于昆明,永历政权彻底覆灭。至此,南明的抗清斗争以失败告终,清朝基本统一了全国。

在平定南明的同时,清朝统治者也在着手稳固自己的统治。顺治帝亲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重用汉臣,推行汉化政策,鼓励满汉通婚,促进民族融合;还整顿吏治,严惩贪污**,减轻农民赋税,恢复经济生产。在文化方面,尊孔崇儒,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开科取士,选拔人才。

然而,顺治帝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四岁便驾崩了,其子玄烨即位,是为康熙帝。康熙帝即位时年仅八岁,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起初,四大臣还能齐心协力,辅佐幼主,但随着时间推移,鳌拜逐渐大权独揽,结党营私,飞扬跋扈。他把持朝政,打压异己,甚至公然违抗康熙帝的旨意,朝堂之上人人自危。

康熙帝虽然年幼,但他聪慧过人,早就对鳌拜的专权不满。为了夺回大权,康熙帝暗中培养了一批少年侍卫,每日在宫中练习布库(一种满族传统的摔跤游戏),麻痹鳌拜。等到时机成熟,康熙帝突然下令将鳌拜擒获。鳌拜虽武艺高强,但面对康熙帝精心布置的陷阱,也无力反抗,最终被成功拿下。康熙帝将鳌拜革职查办,清除了鳌拜集团,开始亲政,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时代。

康熙帝亲政后,面临着诸多难题,其中最棘手的便是三藩之乱。这三藩,指的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他们本是明朝降将,在清朝入关后,为清朝平定南方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藩王,分别镇守云南、广东、福建。但随着势力逐渐壮大,三藩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成为清朝的心腹大患。

尚可喜年老,想归老辽东,便上书请求撤藩,试探朝廷态度。康熙帝趁机下令撤藩,吴三桂、耿精忠不愿放弃权势,于是联合起兵叛乱,一时间,战火蔓延到了大半个中国。康熙帝临危不乱,他一面调兵遣将,坚决平叛;一面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对三藩进行各个击破。经过八年苦战,康熙帝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藩之乱刚刚平定,康熙帝又将目光投向了台湾。当时,台湾由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统治,郑氏集团据守台湾,拒不投降。康熙帝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责收复台湾。施琅本是郑成功的部将,后因与郑成功发生矛盾,降清。他熟悉台湾的地形和郑氏集团的情况,率领清军水师在澎湖海战中大败郑军,郑克塽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康熙帝顺利收复台湾,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解决了国内问题,康熙帝又开始应对来自北方的威胁。当时,沙俄不断侵扰我国东北边境,强占了雅克萨等地区。康熙帝多次派人交涉无果后,决定以武力扞卫国家领土主权。他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在彭春、萨布素等将领的指挥下,英勇作战,击败了沙俄侵略军。沙俄被迫与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他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雄才大略,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但随着年龄增长,康熙帝也逐渐陷入了立储的困境,诸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明争暗斗,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夺嫡之争。这场夺嫡之争又将如何发展?谁又能最终胜出,登上皇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