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短故事志 > 评书:晚清沉沦与救亡图存

短故事志 评书:晚清沉沦与救亡图存

作者:傲雷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4 11:20:32 来源:小说旗

上回书说到,太平天国运动虽以失败告终,却让清政府元气大伤,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更是让大清颜面扫地,被迫签订诸多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主权沦丧。咸丰帝驾崩后,年仅六岁的载淳即位,是为同治帝,两宫太后慈安、慈禧垂帘听政,实际大权落入慈禧太后之手,晚清局势愈发岌岌可危。

慈禧太后这人,权力欲极强,心狠手辣。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她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铲除了顾命八大臣势力,开始了对大清长达四十余年的统治。在她统治期间,大清内忧外患不断,可她却只顾个人享乐,奢靡无度,全然不顾国家和百姓的死活。

当时,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若想挽救大清于危难,必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变革。于是,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成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等,制造枪炮、弹药、轮船,试图增强清军的战斗力。

在民用工业方面,洋务派也多有建树。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张之洞开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同时,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如京师同文馆,教授外语、天文、算学等课程;还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然而,洋务运动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守旧派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学习西方是数典忘祖,违背祖宗之法,对洋务派百般阻挠。洋务派内部也矛盾重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而且,洋务运动仅仅停留在学习西方技术层面,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妄图吞并越南,进而侵略中国。清军在战场上虽有冯子材镇南关大捷这样的局部胜利,但清政府却在胜利之际,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还允许法国在中国修筑铁路。这一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也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和软弱,“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南洋、福建水师在战争中损失惨重,洋务运动遭受重创。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野心勃勃地想要侵略中国。战争初期,清军在平壤战役、黄海海战中接连失利。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身负重伤,“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军舰“吉野号”,意图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随着战事推进,清军节节败退,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全城两万余人惨遭杀害,仅留三十六人收尸。威海卫之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白银二亿两。这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甲午战败的消息传来,举国震惊,有识之士痛心疾首。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此后,他们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如《万国公报》《时务报》,强学会、保国会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1898年,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始推行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变法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如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但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坚决反对变法。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戊戌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便宣告失败。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19世纪末,中国北方还兴起了一场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最初是发源于山东的民间秘密组织,活跃于山东、河南、直隶(今河北)一带,它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反对外国侵略,打击教会势力。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迅速发展壮大,团民们手持大刀长矛,与外国侵略者展开了英勇斗争。

列强对义和团运动极为恐慌,为镇压义和团,1900年,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从天津大沽口登陆,一路烧杀抢掠,向北京进犯。清军虽进行了抵抗,但因武器装备落后,指挥混乱,难以抵挡八国联军的进攻。义和团则凭借着一腔热血,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在廊坊等地给予八国联军沉重打击,让侵略者见识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

然而,清政府却在战和之间摇摆不定,既想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又害怕得罪列强。最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逃往西安。八国联军在北京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故宫、颐和园等地的珍宝被洗劫一空,中国的文化遗产遭受了巨大损失。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八国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赔款白银四点五亿两,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合计达九点八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以在中国的战略要地驻扎军队。《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但中国人民并未就此屈服,在民族危亡之际,革命的火种悄然点燃,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一场旨在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风暴正在悄然酝酿。孙中山早年学医,后认识到只有革命才能挽救中国,他先后成立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此后,革命党人多次发动武装起义,虽屡遭失败,但从未放弃。那么,革命党人又将如何掀起更大的波澜?清王朝又能否在这重重危机中苟延残喘?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