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 > 第13章 当歌伎

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 第13章 当歌伎

作者:身无分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6 01:19:15 来源:小说旗

县衙,刑房。

一老吏捧着册子而来,满脸堆笑,语气中带着几分讨好:“小公子,这便是《唐律疏议》。”

“多谢先生。”李佑双手接过,眼中满是好奇。

老吏连忙摆手,赔笑道:“不敢当,不敢当。”

李佑这些时日闲散衙中,殊觉无趣,便想着找本律法之书看看。一者消磨辰光,二者习认繁体字,三者通晓唐律,以为日后筹谋。

衙中胥吏皆不知其根底,或疑为苏氏远亲,或猜系崔令故旧,故皆容他自在穿堂过户。李佑亦乐得借势而行,权作闲云野鹤。

至若苏家书僮之议,尚未与小妹萱娘相商。然彼心知,萱娘素来唯兄命是从,必答\"但凭二兄作主\"

其实李佑心里琢磨着,做家奴也并非不能接受,只要不被刁难虐待就好。毕竟自己和小妹如今无依无靠,再过个把月,冬季就要到了。

唐末这世道本就艰难,北方的冬天更是难熬,要是小妹再生病发烧,可就麻烦了。而且他想着,只要自己能平安长大,往后还怕没机会离开吗?

至于什么大唐皇室身份?开什么玩笑?都不知道多少代了,有没有写进族谱,别人认不认还是个问题。

况且如今这大唐,局势动荡不安,说不定日后还能寻个机会干出一番大事业。要是真到了改朝换代之时,在那新朝统治下做个普通百姓,李佑自觉也没那安稳度日的命。

若是形势所迫,少不得要抗争一番,意可学一下昭烈帝,佑乃太宗皇帝之后,成功了自是最好,若失败了,大不了带着小妹远走他乡,或者找个寺庙出家。

他之所以没立刻答应苏皓,就是想着等崔洋回来,看看这位知县大人能不能给出更好的条件。

……

李佑坐在刑房里,小心翼翼地翻开《唐律疏议》。

开篇是对律法的详细阐释,紧接着便是关于家族伦理、丧葬祭祀等方面的规定。

其中丧礼讲究五服之制,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根据亲疏关系不同,丧服的样式和守丧的规矩都有严格区别。

李佑读起来,连蒙带猜倒也能明白个大概,但还是有些生僻术语不太理解,便向刑房老吏请教:“先生,继母、养母、嫡母、生母、庶母,这些我都能领会,可这‘慈母’又指的是哪位呢?”

老吏捋了捋胡须,耐心解释道:“若嫡母或生母早亡,孩童由父亲的妾室抚育成人,那这妾室便是此子的慈母。”

“原来如此。”李佑恍然大悟,不禁感叹这律法中的门道还真不少,很多司法用词和日常俗语大不相同,确实需要行家指点。

李佑接着往下读,当看到关于刑罚的部分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唐律的刑罚种类繁多,且极为严苛。像什么谋反、谋大逆、谋叛等重罪,那刑罚之严酷自不必说。就连一些寻常的犯罪行为,处罚也相当重。

比如斗殴致人重伤,根据情节轻重,可能会被处以徒刑甚至死刑;若是盗窃,除了追回赃物,还要根据盗窃数额和情节施以笞刑、杖刑,重者可能被流放。

李佑继续翻看着,又看到关于家族伦理犯罪的条文,不禁皱起了眉头。若子孙咒骂、殴打长辈(父慈子孝),那可是大罪,要受到严厉惩处;兄弟之间若是为了争夺家产而互相伤害,同样也要被治罪。

李佑忍不住询问老吏:“先生,这兄弟间因家产起纷争,真会被如此重罚吗?”

老吏苦笑着说:“律法虽严,但也得看实际情况。前年城东陈记布庄,兄弟俩为三间铺面打得头破血流。最后哥哥挨了二十脊杖,弟弟发配三百里。

若是寒门小户,倒能劝和了事。可要是高门大族——\"那官府自然会依法处置。毕竟这律法是维护世道安稳的根本,不能轻易废弛。”

李佑点了点头,继续研读。这一看,才发现这《唐律疏议》所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从官员的职守到百姓的日常行为,从田产交易到婚姻嫁娶,几乎无所不包。

白天在刑房,李佑只看完了几篇。天色渐晚,他抱着这本《唐律疏议》,准备拿回县衙内宅接着看。临走前,他突然想起苏皓提的书童之事,便向老吏问道:“先生,我想问问,那义男(奴仆)入的是什么户籍呢?”

老吏微微一愣,随后详细解释道:“户籍分主户和附户。与主人同住的义男,附籍在主家主户之下,视同主家的晚辈;若有自己的田产且分开居住的义男,则单独落籍为附户,地位与主家雇佣的帮工类似。另外,若是收养义男、义女时间不长,也按帮工来算。”

李佑又问:“那何为帮工呢?”

老吏叹了口气说:“这帮工啊,身份有些尴尬。在雇佣期间,他们地位低下,如同奴仆,要听从主家的差遣,甚至连家奴都能使唤他们;但若是雇佣期满,他们便可恢复自由身,子孙也能参加科举。”

李佑这才明白,原来这唐代的帮工和自己原本理解的不太一样,民间都称其为“雇仆”,和普通的短工、长工有着本质区别。虽然帮工地位不高,常受主家苛待,但好歹还有个盼头,不用改姓氏,子孙也有出头之日。

“多谢先生赐教。”李佑拱手谢过老吏,怀揣着满腹心思,朝县衙内宅走去。

……

崔洋终于回到了县城,但整日忙得脚不沾地,很少回县衙。

他这次可真是胆大包天,竟将征收上来的秋粮全部扣下,拒不送往郑州府上交。而是把这些钱粮全都用来赈济新郑县的灾民,还上疏朝廷,恳请皇帝减免赋税。

这赋税不上交,政绩考核肯定过不了关,崔洋这是拿自己的仕途在赌,只为拯救万千灾民的性命!

不仅如此,他还凭借斩杀贼首裂苍穹的威望,强行命令粮商平稳粮价,逼迫大户捐钱捐粮。这一下,可把那些士绅给得罪惨了,一时间,怨言四起。

不过崔洋可顾不上这些,有了钱粮和人力,他便着手建立官仓,把粮食借给灾民当作种子。

对于那些实在没有田地耕种的灾民,他采用类似于“以工代赈”的办法,让他们修缮县城、疏通河道,还重新修建了已经废弃的管城驿。

如此一来,崔洋忙得昏天黑地,早把李佑的事情抛到了九霄云外。

苏皓再次见到崔洋,已经是半个多月之后了。

崔洋面容憔悴,身形也消瘦了不少,看到苏皓,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大昭兄,你倒是清闲自在,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啊。”

苏皓长叹一声:“唉,旗召兄,你又何必如此呢?你这乌纱帽,恐怕戴不了多久了。”

崔洋苦笑着摆摆手:“我本就不是当官的料,早点罢官回家也好。一人丢官,能救万千百姓的命,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佛家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这次救了这么多人,说不定能给子孙积下不少福泽。”

苏皓无言以对,心中满是敬佩,郑重地整理衣冠,对着崔洋深深作揖。

崔洋笑着说:“我已经派师爷去郑州府了,让他去和知府、观察使周旋。只希望这顶官帽能多戴些时日,撑到明年开春,别让百姓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再遭饥荒。”

苏皓心情沉重,惭愧道:“旗召兄心怀百姓,我自愧不如。”

崔洋突然大笑起来:“反正我这知县,也是花了不少铜子才买来的。丢了就丢了,就当那些钱扔到勾栏瓦舍里去了。”

苏皓被他的话逗笑,打趣道:“这吏部的官员,还真像那勾栏里的姑娘,只要给够铜子,什么人都能当官。”

崔洋笑得更厉害了:“这么说,吏部简直就是天下第一勾栏!”

苏皓接着调侃:“尚书就像是老鸨,侍郎则是龟公。”

“哈哈哈哈哈!”两人笑得前仰后合,崔洋突然收住笑容,咬牙说道:“大昭兄,你说咱们寒窗苦读,最后到底算什么?是那出卖色相的姑娘,还是寻欢作乐的恩客?”

苏皓沉吟片刻,小声说:“大概是那身不由己的姑娘吧。”

崔崔洋神情坚定:“就算是落入风尘,我也要做那挺身而出,救国护民的红线女。”

苏皓撇了撇嘴:“那我最多也就当个诗才卓绝的薛涛。”

“薛涛也足够了,”崔洋神情悲愤,“这天下的官吏,有几个能有良心?能像她们那般留下才情与侠义之名,就已经很难得了。”

两人越聊越投机,最后干脆登上城楼,一边喝酒一边畅谈。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两人身上。

苏皓站起身,抱拳道:“旗召兄,我是来向你辞行的。”

“什么时候走?”崔洋问道。

“明日便启程。”苏皓回答。

“一路顺风。”崔洋说道。

苏皓又说:“之前那个进献破敌之策的孩童李佑,我想收他做我儿子的书童。可他一直没给我答复,估计是在等你回来。”

崔洋皱了皱眉头:“何必如此为难一个孩子呢?”

苏皓无奈地说:“我也是没办法啊。我苏家如今日渐衰败,犬子又生性愚钝。我要是哪天不在了,他肯定守不住家业,迟早会被族里其他人吞并。我得给儿子找个能辅佐他的人。”

“大昭兄也是用心良苦。”崔洋表示理解。

苏皓接着说:“这孩子聪明伶俐,将来必成大器。若他真有经天纬地之才,我也会助他飞黄腾达,成为我苏家的助力;若他只是中等资质,也能帮着犬子守住家业。怎么看,我都不亏。”

崔洋笑道:“你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盘。也罢,我让人封二十贯开元通宝给他,也帮你断了他的念想。”

说着,又忍不住调侃,“好好培养这孩子,说不定他以后能入朝为官,到时候再结个儿女亲家,你苏家不就又能兴旺起来了?”

苏皓哭笑不得:“旗召兄,你就别再打趣我了。”

崔洋笑骂道:“你啊,两个举人,算计一个小孩子。真是没脸没皮,厚颜无耻!”

苏皓为自己辩解道:“我虽算计他,但也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说不定还救了他们兄妹俩的命呢。”

“要不是看在这点上,我才不会帮你,”崔洋又忍不住爆了句粗口,“你这家伙虽然精明世故,但好歹还有点良心。不像朝堂上那些人,简直就是一群没心没肺的禽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