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黑衣沙门 > 第162章 金光仙临治水患 道衍僧布定官阵

【定场诗】

金光照破九河烟,玉斧亲操大禹篇。

截教余波翻旧浪,仙官妙策定新弦。

佛魔互斗迷津渡,民吏同修世运绵。

且看朝堂藏阵眼,人心为尺量坤乾。

第一折 黄河故道遗妖雾 金光仙降现真身

却说黄河水患方平,沿岸却留「逆水阴雾」,沾者生寒疾,耕牛饮浊水辄毙。开封府尹上奏:「虽经仙佛护持,然河底沉积截教『水煞余孽』,化作铁背玄龟、赤鳞毒蜃,常掀浊浪冲毁新堤;淮水亦有修罗族『血怨精魄』附于鱼虾,民捕鱼烹之,竟七窍流血而亡。」洪熙帝览奏色变,急召道衍和尚商议。

道衍夜观天象,见奎木狼星位有金光隐现,掐指道:「此乃截教金光仙应劫而至。当年万仙阵中,金光仙被慈航道人收服,后随西方教修行,今已证得『水德金仙』果位,当主人间治水事。」话音未落,黄河上游忽现瑞光,一乘由巨鲸驮负的宝辇破浪而来,辇中端坐者面如满月,身披水纹法衣,正是金光仙。

金光仙踏浪上岸,取出「定水神针」(原截教「四海瓶」所化)插入河堤,但见针尖涌出清光,所过之处阴雾散、毒蜃潜。他手指黄河道:「此河本是天地『阳脉』,却被截教逆施『**之术』,需以『阴阳调和之法』根治。」言罢挥手召来四海龙王,令其率水族清理河底妖物,又命夜叉力士于两岸埋下「五行镇水桩」。

第二折 修罗余孽惑官吏 道衍和尚窥阵机

却说治水正酣,忽有御史弹劾:「河道总督贪墨治河银粮,致使民夫冻饿而死,新堤偷工减料。」洪熙帝遣锦衣卫彻查,竟在总督府搜出「血魂幡残片」,幡上咒文与淮水血莲气息相通。道衍和尚取贝叶经一照,见残片映出修罗族「惑心图」—— 原是血河圣母座下「蚀骨使者」附身在官吏身上,以贪念为饵,欲乱护世根基。

与此同时,金光仙在淮水发现异样:新修的「永利渠」本该连通漕运,却屡现「水倒流」异象,渠底竟刻有截教「逆水阵纹」。他以神针逼出阵眼,竟揪出一个浑身裹着官服的水猴子精,正是金箍仙余党「翻波候」所化。「原来截教与修罗族勾连,不仅以妖术为患,更要从人间治政处破护世纹脉!」金光仙掷水猴子精于道衍面前。

道衍抚掌叹道:「善哉!护世之道,上应天象,下合民心,中治人伦。今妖邪既窥破『朝廷官脉』可作阵眼,我等便要在此处布下『人间正道阵』。」

第三折 三教共议定官策 万民同书护世章

洪熙帝依道衍所奏,在午门设「三教议政治水台」:金光仙代表截教改良派,以「五行水法」讲解河道治理;慧明禅师率沙弥捧《盂兰盆经》,宣讲「不贪不嗔」之理;道衍则展开《大明会典》,痛陈「官吏腐坏则水患不息」。台下聚集十万百姓,皆以瓦当为笔、河水为墨,在绢帛上书写「愿官吏清廉、水患永息」等语,绢帛竟化作「民心文书」飘向金銮殿。

金光仙取出「量水玉简」(通天教主所遗宝物,原量四海深浅),往朝堂一照,竟见六部官署中,贪墨者头顶现血雾,清廉者身畔有金光。洪熙帝惊道:「原来官心正邪,竟与天地脉息相通!」遂下旨:「凡头顶血雾者,尽皆罢黜;身有金光者,擢升治水要职。」又命解缙后人将百姓「民心文书」编入《大典》「护世官箴篇」,每字皆嵌以护世砂,使贪腐者触之灼手。

道衍趁机布下「九宫定官阵」:以午门为「阵眼」,按八卦方位设「廉、勤、慎、公」四德旗,旗上绣着百姓耕作图与西洋通商景;又在各官署门口埋「戒贪石」,石中刻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古训,与天坛太极阵、黄河镇水桩遥相呼应。

第四折 定官阵破邪心网 治水功成万代安

却说蚀骨使者附在新科进士身上,欲往河道衙门投「毒水策」(实为截教「决堤阵图」),刚过午门,忽见「廉」字旗金光大作,手中策论竟化作血水。使者惊欲遁走,却被「民心文书」结成的光网缚住,现出修罗族「三首六臂」真身。慧明禅师以「无贪钵」罩住使者,喝道:「汝以贪嗔痴为刃,却不知人间正气如江河滔滔,不可阻挡!」

翻波候趁夜潜入「永利渠」,欲重启逆水阵,却见渠壁上满是百姓刻的「安」「宁」二字,每字皆有护世砂光芒。他触之即伤,抬头又望见金光仙立于云头,手中定水神针化作「大禹治水图」虚影,图中百姓扛锹抬筐的号子声竟化作金钟之音,震得他五脏俱裂,哀号着沉入淮河底。

经此两战,人间官脉澄清,黄河淮水彻底归治。金光仙辞别时,将定水神针化作「镇河铁犀」,每只铁犀背上刻着「戒贪」「爱民」等字,分镇两岸;道衍则将「九宫定官阵」融入《大典》,使后世官吏皆知「护世先护心,治河先治官」之理。

尾折 官心民心同护世 金光大义贯三才

治水毕,洪熙帝欲封金光仙为「水德真君」,金光仙却合十道:「截教昔年误以『力压天道』为能,今方知『顺应民心』才是真大道。贫僧此来,非为官职,只为赎截教昔日祸水之孽。」言罢踏浪西去,身后留下「人间官清,河清海晏」八字水纹,经久不散。

百年后,有书生过黄河铁犀镇,见犀背「戒贪」二字被河水磨得发亮,却隐隐透出金光,方悟《封神榜后传》所云:「金光非是仙家宝,尽是人间正气凝。」淮河岸的「护世官箴碑」上,百姓与官吏的姓名并列而刻,正如道衍当年所书:「护世无分仙与凡,官心民心共一澜。」正是:

截教遗波起浊流,修罗余孽惑诸侯。

仙官治水凭德政,圣僧定阵靠清修。

从来世运连官运,自古民忧即国忧。

试看金光长耀处,一片冰心在玉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