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召唤天下!从流亡公子开始崛起 > 第159章 天下大旱(感谢世间的善意打赏加更)

大秦保民檄一出,原本还各执己见,争论不休的学宫学子,顿时陷入沉默。

倒不是严洛所写的内容不对,而是,太对了!

之前仓晋奏报预测旱灾之事,秦国非常重视,不但将其封为客卿,而且还听取意见,迅速拟定了《救灾条陈》旱灾、蝗灾两篇。

然后严洛这位国君,更是身体力行,一月时间,轻骑策马,在大秦境内以身作则,鼓动百姓做好各种水利工程。

说实话,如果旱灾没有如期来临,这些水利工程哪怕真的对百姓有利无害,严洛本人也势必会被天下耻笑,被百姓抱怨。

诸侯君主,谁人不爱惜羽毛,谁又会为了区区一个瘸子的预言,就赌上身为君主的名声,劳民伤财的耗费整个冬天的时间,去做什么旱灾预防工作?

天下诸侯,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不惜名声受损的,又有几人?

这篇文章之中,严洛所说的“民为根基,基固邦安”之言论,更是振聋发聩。

让这个世界“贵贱有别、与生俱来”的思想基调,遭受了重大冲击。

而且事实摆在眼前,晏国当初虽然看似富庶,但富的是君主、卿族士大夫阶层。

普通百姓,每年所需缴纳的赋税远远超过如今的秦国,居所简陋,一年劳作,勉强果腹,稍有不慎,就需要卖田卖地,沦为佃农或者奴仆。

当初狼胡攻城,晏国宁城的百姓也犯傻,居然逐出岳飞大军。

结果呢,反而被晏国抛弃,被狼胡屠戮。

这篇文章,晏地幸存的百姓最有感悟。

现在问他们想不想回过头去做晏国子民,脾气暴的估计会直接给对方一个**斗。

而且严洛非常巧妙的告诉了那些在暗中兴风作浪的对手——

老子宁可做个护食的暴君,你要是真的爱民,那就直接投降。

你要是觉得自己有能耐,也可以派兵来和秦国掰一掰手腕,看谁厉害!

那么问题来了,你既不愿意投降秦国、让百姓填饱肚子,又不敢派兵攻打秦国,所以你算个什么玩意?

“仁义”这两个字,你也好意思跟我在这掰扯?

......

严洛这一手以退为进,绵里藏针,完全无懈可击。

而且此举不但没有让他的仁义之名受到影响,反而让更多人觉得严洛此人并非沽名钓誉之辈。

仁义而不迂腐,务实且又毫不掩饰自己的雄心壮志。

等到文章传到卫王手中,他都不由感慨:

“秦君严洛,有王者风范,有此国君,秦国当大兴!”

而针对严洛的舆论风波,自然是烟消云散。

很显然,严洛也并不是会被道德绑架的类型,继续这么搞下去,对于这些诸侯国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

甚至南方诸侯们,也也已经陆续意识到了问题。

南方虽然多雨、潮湿,但大虞境内的水流,源头就是北方。

北国大旱,也会影响到他们。

所以秦国的粮食禁运国策,逐渐被一些南方诸侯国有样学样。

就算有府库充裕的诸侯,对外出口粮食的价格也被涨的很高。

秦国这边,严洛倒是时刻让人注意各地水位幅度。

如今大泽湖、浑河、迁江等地,水位虽然下降,但到底还是有水存在的。

深耕后的田地,在贾思勰的提醒下,也混杂了不少草木灰等等,这样浇灌过的田地,保水能力更强,还能增加田地肥沃度。

各种耐旱、耐蝗的农作物也已经陆续开始耕种起来、

封国那边也已经暂时停止了对外攻掠的架势,正筹集重金,或者以本国海盐四处求购粮食。

同时也暗中派人来要求赎回陈方。

要知道如今各国受限于落后的农业产量,加上百姓被盘剥的厉害,大部分诸侯国国内囤积的粮食并不多。

尤其是封国这种,虽然刚刚得到赵国不少城邑土地,但其中粮食却又被卫国几乎搬空。

一边要拨给原本赵国子民粮食,一边之前围攻冠城也消耗颇多。

所以封国此刻的粮食缺口巨大。

......

一晃眼,五月无事,到了六月时节,天气骤然炎热起来。

毒辣的阳光炙烤大地,北方别说小河小溪,即便是大泽湖这种延绵数百里的大型湖泊,此刻水位也降低了许多。

大面积的沿岸湖床暴露出来,淤泥被暴晒下露出大片的干裂纹理。

除了湖中心地带还积蓄着能淹到成年人小腿为止的积水之外,其余地方已经逐渐干涸。

沣水这条原本为大泽湖注入水源的河道,此刻也已经成了烂泥汤。

上游的水源已经彻底断流。

地里的庄稼有些蔫吧,不过大量百姓挑着水桶,顶着毒辣的日头,一瓢一瓢的浇水,让这些庄稼不至于旱死。

幸好之前秦国大量挖掘了水渠和蓄水池,再加上各地深挖水井,让百姓们虽然用水比以前麻烦,但到现在还有多余的水能够用来浇灌庄稼。

浑河沿岸还要好一些,浑河本身水流量最大,如今虽然锐减,但还没断流。

不过秦国这边在沿岸又陆续挖掘了大量引水渠、蓄水池,这让下游的蔡国、卫国城邑,几乎和断流也差不多了。

卫国这边还好,毕竟疆域辽阔,且位于中南方的城邑,即便现在挖掘水井也不晚。

所以就在此时,卫国开始集结大军,陆续奔赴归海城。

攻下齐国,让卫国从此获得大虞东岸这一处富庶沿海、又无需屯兵设防的后方土地,这成了卫王心心念念的兴国之策。

与此同时,楚国那边也已经派出使者,送上重金厚礼,终于将国君赎回。

楚国国君回国之后,却是心中郁结,不过半月时间,便感染风寒暴毙。

随即楚国太子楚源继承国君大位,此人年方十七,正是血气方刚之时。

魏、徐、楚三国联军攻打卫国,不但毫无战果,三位国君反而一死、一俘、一逃。

尤其是父亲被卫人俘虏,受尽屈辱,回国之后恨恨薨逝,让楚源深以为耻。

当下他也效法秦国,开始改革楚国吏治,招募贤才,并主动将公室部分封邑土地设为郡县,派遣流官上任。

此举自然让一些饱受卿族暗中腹诽不满,但一部分与新任国君志同道合的年轻卿族,正是朝气勃勃之时,因此积极响应,将名下部分封邑主动交给公室,用于分封郡县、吸引贤才。

同时楚国境内广贴招贤令,倒是引得一些草莽豪杰,揭榜应诏,一时之间,楚国倒是兴起了一派生机勃勃之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