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最后的咸鱼太子 > 第43章 真才实学之辈

大明:最后的咸鱼太子 第43章 真才实学之辈

作者:兰兰666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8 21:42:13 来源:小说旗

于是,他前来规劝。

然而,这一回的规劝,可能让他背上某些人的“黑锅”。

但周延儒毫不在意,在需要灵活应对时他从不固执,在必须坚持时也绝不会动摇。

当他见到范复粹那讨厌的身影出现,便已心知肚明。

这两个惹事精显然是来找太子麻烦的。

范复粹当然明白周延儒的心思,双方各怀鬼胎,一同来到乾清宫。

刚到乾清宫,他们就瞧见一队锦衣卫和神机营的士兵闯入其中。

三人面面相觑,很快便听到殿内传出的激烈言辞。

“皇家的颜面竟比整个大明还重要?比大明的子民更重要?”

此话一出,乾清宫内顿时陷入一片死寂。

周延儒呆立当场,目光落在里面那位身披明黄铠甲的太子身上。

周皇后脸色煞白,她捂着胸口,仿佛难以相信朱慈烺会对皇帝说出这种话。

范复粹暗自冷笑,他知道朱慈烺这次是在劫难逃了。

暴怒中的皇帝听了这话,渐渐平复下来。

他冷静地看着朱慈烺,一字一句地问:“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字面上的意思?”皇帝背着手走向座位,在批阅奏折的位置坐下。

门外的范复粹与周延儒三人进退两难。

只能尴尬地站着,听殿内的动静。

皇帝看着桌前堆积如山的奏折,苦涩地笑了。

“朱慈烺,看看我的头发,是不是白了许多?再看看我的眼睛,都已经模糊了。这些奏折,亡国亡国阅,每一份都仔细斟酌,哪怕无关紧要的奏折我也认真对待,你怎能说我漠视大明百姓?”

皇帝虽为大明之主,权倾天下。

但他也不过是一个凡人,觉得自己被冤枉就会委屈。

他自认为是历代亡国中最勤勉的一位,虽然能力未必出众,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日都在思考如何解决大明各地的难题。

为了安抚灾民,国库耗尽却仅余微薄之资,新年连件新衣也置办不起,他几乎成了大明历史上最为拮据的一位亡国。

每年户部都有巨额款项拨出,难道朱由检就不顾及黎民疾苦?

百姓或许能如此指责他,但朱慈烺又凭什么妄加评论?

“看看这宫阙,朕何时挥霍无度?看看户部账目,哪分银两不是用于赈灾?你怎么竟说这种话?还说什么面子胜过一切?实在难以理解。”

说完后,他凝视着朱慈烺,期待能在对方脸上寻得一丝悔意,哪怕只是一点点。

然而没有,朱慈烺目光依旧坦然,甚至带着些许轻蔑。

“你怎么不说话?”突然高声喝问,把在场之人吓得不轻。

周皇后上前道:“陛下,太子年幼无知,言辞冒犯,还请宽恕!”

自古以来,皇家内部不乏兄弟间的争斗。

周皇后不愿朱慈烺与朱慈烺之间发生类似的祸端。

朱媺娖察觉到气氛紧张,与周皇后一同跪下,恳求朱由检息怒。

四周的侍卫和锦衣卫纷纷跪地,连门外的周范张三人也俯身跪拜。

这就是封建帝制下的君主,其权威不可触犯。

此刻的朱慈烺,正在挑战朱由检的尊严,且意图动摇其内心根基。

“父皇,天下因您埋首奏折而有所改观吗?灾民因您拨款得以果腹吗?反贼因您勤政而罢手吗?”

朱慈烺连续发问,每个字都似尖锐亡国,不断刺入朱由检心间。

他额头渗出汗珠,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

朱慈烺继续说道:“所以父皇,您的付出并未针对要害,徒劳无功。您本可早些安歇,无论尽力与否结局相同,却仍执着于此,这岂非为博虚名?”

如今大明朝局危急,我担忧媺娖安危,让她随天雄军回京总好过与这区区十几名锦衣卫同行。为何父皇定要将她带回?途中若遇不测呢?锦衣卫本就引人注目,若有百人以上反贼拦路,他们如何保护媺娖?

一番质问令殿内寂静无声。

周皇后忍不住斥责道:“朱慈烺,住口!”

“说吧,继续讲,我看你能吐出什么新花样。”他手指指向朱慈烺,眼中满是怒火。

朱慈烺却镇定自若,反问道:“父皇为何动怒?”

刷的一声,他身旁的佩剑已被抽出。

“逆子,违抗长辈,罪该万死!”

哗啦!

曹正淳扑上去抱住他的腿。

“陛下息怒!太子年幼,言语冒犯,请陛下宽恕。”周皇后也跪倒在地恳求。

“逆子,还有什么可说的,全部说出来!”他咆哮道。

“慈烺,住口!”周皇后严厉地哀求。

朱慈烺瞥了一眼皇后,冷笑一声:“父皇,何为逆子?到如今,父皇所行皆是对的吗?若没错,为何大明会变成这样?父皇为何愤怒?是因为觉得我胡言乱语吗?当前局势,父皇真的不知缘由?抑或……是不敢面对?”

咕噜噜……

殿中传来吞咽唾沫的清晰声响。

第一次挑衅或许是无意,第二次则显然有意。

他拔剑只是想震慑朱慈烺,让他低头认错。

毕竟身为父亲,却被儿子逼得下不来台,自然要找回颜面。

却不料朱慈烺毫不退让,甚至想要撕破脸皮。

他愤然将剑掷于地上,转过身,仿佛瞬间老去了许多。

“太子目无法纪,即刻送往国子监,研读圣贤之书,不得涉足朝廷。”

朱慈烺归还佩剑给侍卫,随后昂首离去。

所有侍卫均屏息凝神,无人敢阻拦。

当他走出房间时,发现范复粹就在不远处。

范复粹抬头,也看见了他。

四目相对,朱慈烺冷哼:“老东西,总有一天我会结果了你!”

这便是朱慈烺,竟敢在乾清宫外扬言要杀掉范复粹。

周延儒在一旁听得血脉偾张,真想立即冲出去解决范复粹。

但他知道不行。

殿内,他挥手示意众人离开:“都出去,朕想独自静一静。”

无人知晓他在思索何事,当乾清宫的门缓缓合上,唯留他那孤寂的背影。

大明朝终于稳定下来了。

自从他出任要职,高迎祥着手整顿以来,这还是大明头一次如此太平。

各地不再传出叛军的消息,即便偶尔有,当地的守军也能迅速集结将其击溃。

明末的军队并非毫无战力,事实上,他们的战斗力相当可观。

否则,皇太极早就攻过来了。

但为何叛军屡屡嚣张?

原因很简单,地方守军缺乏战斗意志。

他们自身衣食不足,怎会与叛军拼命?

要么是叛军追赶他们,要么是他们追逐叛军。

然而,双方都不会全力以赴。

因此,叛军从未真正被消灭。

渐渐地,这种局面成了默认的规矩。

叛军劫掠后会留在原地等候地方守军。

一旦守军出现,叛军便开始撤离,而守军则紧追不舍。

这似乎让守军显得有所作为。

多么荒诞的循环,可过去十几年都是这样维持的。

直到朱慈烺崛起,横扫了李自成和张献忠。

各地的守军这才意识到,这次朝廷是来真的了。

于是,他们急忙打破了往日的默契,与叛军决裂。

叛军也有情报渠道,得知两大主力已被剿灭,自然收敛起来。

否则,下一个目标可能就是他们自己。

那些原本蠢蠢欲动的藩王们,此刻完全噤声。

他们守护自己的利益,在封地内蛰伏,静候朝廷的指示。

各地依然有许多百姓忍饥挨饿,因为土地掌握在藩王手中,他们无地可耕。

这些藩王也在观望,如果朱慈烺将矛头指向他们,那么他们恐怕就是下一个目标。

看着好不容易稍显安宁的大明,他并未追随朱慈烺的脚步,而是再度推行休养生息,将目光转向北方。

不过,近期朱慈烺显得格外安静。

甚至,许多人已经许久未曾听到他的消息。

人们不禁好奇,这位大明太子究竟遭遇了什么。

炎夏悄然而至,朱慈烺身上的衣裳愈发轻盈。然而,烈日依旧炙烤着他的头顶。

北直隶本是北方之地,为何这般酷热难耐?他心中满是疑惑。

“殿下,请您缓步而行,便不会如此燥热。”曹彰紧随其后,手中折扇挥舞不停。

尽管扇风微弱,却已让曹彰满身汗水。

“罢了,不必再扇了。”朱慈烺挥手止住。

曹彰垂首站在一旁,再不多言。

他们正赶往国子监。

此前,因一场激烈争执,若换作前几代亡国,太子竟敢如此顶撞皇帝,这储君之位定会被废除。然而,亡国并未采取行动。

因为,朱慈烺确有才能,且是他仅存的能干子弟。回想朱元璋时期,那真是人才辈出:太子朱标、燕王朱棣,皆为治国贤才。

到了后来,皇室血脉渐衰,甚至屡现昏庸之辈:有的二十年未上朝,有的沉溺木工,有的耽于同性之好。

大明能传至亡国手中,实属家族福泽深厚。

如今,朱慈烺这般英才横溢,且武艺超群,亡国怎会舍弃他的储位?

于是,此事便不了了之。太子仍居其位,但他频繁出入国子监。

亡国曾言:“让他在此陶冶情操。”

这是朱慈烺来到国子监的第一个月。

国子监乃大明最高学府,现今分为南北两监。南监位于南直隶,北监就在眼前。

毫无疑问,这里是学子求学之所。

然而,这里的生源却颇为复杂:有钱、有权、有地位、有才学。其中任意三项者,均可轻松入学。唯独具备才学一项,却未必能入内。

首先,有才需考中举人,这对平民百姓而言已是极高门槛。即便考中举人,还需层层举荐,方有机会入监。

在这过程中,只要遭遇一次意外,便失去举人资格。

于是,能踏入国子监的,大多非富即贵,或是真才实学之辈。

然而,再厉害的人也比不上朱慈烺。

身为太子,朱慈烺自然不会与这些人混迹。

能陪他读书的,要么是亡国子弟,要么是他亲弟朱慈炯,还有其他一些手足。

当这些手足向朱慈烺问安时,他只能勉强挤出笑容。

这些人,他一个也不认识。

幸好,朱慈炯及时出现,化解了他的尴尬。

“孔博士快到了,你们别在这儿打搅皇兄。”

听罢,众人连忙归位。

“皇兄,你今天为何来得这般晚?”眼前的小男孩仰头望着朱慈烺,眼睛亮晶晶的。

朱慈烺拍拍他的小脑袋说:“晚了吗?”

“怎么会不晚呢?”

“可博士还未现身啊。”

“但时间已到。”朱慈炯疑惑地说道。

“无妨,只要博士没来,就不算晚。”朱慈烺挨着朱慈炯坐下,想稍作休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