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 第44章 走私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第44章 走私

作者:你很会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11:25:58 来源:小说旗

“近年来朝廷加大了对私盐走私的打击力度,同时限制灶户手中的余盐流通,试图维持市场平衡,却收效甚微。”

“究其根本,大明的盐政体系存在严重问题。”

“它既不公平地对待灶户,也不利于国家税收,更无法满足百姓对食盐的需求。”

“明朝对灶户的管制极为严苛,一旦成为灶户,后代世代不得脱离此身份,职业亦不可更改。”

“灶户所产食盐必须全数售予官府,严禁私自买卖。”

“官府唯一给予灶户的优待,便是免除其杂役。”

“灶户终年辛勤劳作,所得不过勉强糊口,若有*盘剥,则连温饱都无法保障。在这种境况下,为求生存,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从事私盐贩卖。”

“否则根本难以维生。”

“另外。”

“大明每年食盐销售总额可达数千万两白银。”

“然而朝廷从中所得税收不过百万两。”

“灶户手中拮据,官府收入寥寥,巨额财富究竟流向何处?”

“明明宣称国泰民安,却故意控制食盐供应量,致使百姓只能买到刚刚够用的食盐,且价格高昂。这就是所谓的治世之道吗?”

“这般局面,怎能不让人心生不满与怨恨?”

夏白的眼神愈发锐利。

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朱标,慢慢站起身,冷冷说道:“大明的体制是有缺陷的。”

“甚至可以说是病态的。”

“仅仅是为了维持表面的安定。”

“不惜采取强制手段。”

“明明知道这样的安定并不适合天下,却依旧凭借高压、暴力等极端方式,迫使世人接受这种虚假的平稳。”

“从皇帝到臣子,大明上下都存在问题。”

“至于令尊的不足,主要在于视野狭隘。”

“考虑事情过于片面且蛮横。”

“只看到自己的目标,却忽视了现实情况。”

“为了达成目的,不计后果,即便结果背离初衷,也会动用强权,硬生生把世界改造成他理想中的样子。”

“而大明的官员,问题更加严重。”

“令尊因为出身原因,有时确实难以兼顾全局,但身为朝廷命官,这些士人却欺上瞒下,千方百计侵吞国家资源。”

“他们说增加商业税会影响商人积极性,还会抬高商人地位,却忘记了圣贤书里有句话:人吃饱穿暖才能分辨善恶,生活富足才会懂得礼仪。”

“他们声称要为民众谋福利,实际上对底层人民的疾苦熟视无睹,更别提真心实意去改善。”

“大明的知识分子出了问题。”

“满朝文武都是这类人,大明的各项政策怎么可能没有漏洞?”

“如今圣上对百官戒备重重。”

“却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必须夺回被官员侵占的国家财产。”

“我要告诉殿下的是,”

“要学会与官员争夺利益。”

“逐步收回那些被官吏霸占的财政权力。”

“或许通过常规途径收回这些权力非常困难,也会遭遇强烈抵抗,但我在技术与工具方面拥有当今世上最前沿的优势,未必不能做到虎口拔牙。”

“我将以实际行动证明,那些官员刻意回避的道路是否真的错误,”

“大明朝走的方向是否真的错了!”

------------

朱标紧紧盯着夏白,问:“你究竟打什么主意?”

夏白一番言语间,显然有所企图,且这企图绝非小事,否则他不会如此费尽唇舌。然而,官府涉足商业真的可行吗?朱标心中满是疑虑。

夏白转身,嘴角微扬,轻描淡写地说:“我想尝试走别人不敢走的路,用官府的名义做生意。”

“我不会让你为难的。”

“仅限应天府。”

“就在你眼前,若有问题,你可以随时阻止。我虽有信心,但也不会狂妄自大,事情总要一步步来。”

“如果我能成功,让百姓买盐更便宜,让朝廷收入增加,也让灶户们不再怨声载道,让他们辛苦一年后至少能维持生计,那便算成功了。”

“这不可能。”朱标摇头否决。

夏白的想法太过奇异,方方面面都想兼顾,结果却可能什么都做不好。

“不去尝试又怎能知晓?”夏白反问。

朱标低头沉思,手指在茶杯边缘轻轻摩挲,反复权衡利弊。

真的要任由夏白去做试验吗?

他犹豫不决。

许久。

朱标抬头,眉宇紧锁:“你今日来找我,究竟所为何事?”

夏白直言:“我要钱、地、矿,还要人。”

听到这些要求,朱标脸色骤变,显然大吃一惊。

这要的东西实在太多。

他毫不迟疑地拒绝:“绝无可能!我大明自有律法制度,岂容你随心所欲?我不会答应。”

朱标的拒绝十分坚定。

夏白早有预料,只平静说道:“殿下若不答应,我来之前就已经料到,但殿下可知我为何还要来找您?”

“为何?”朱标追问。

夏白答:“朝廷管辖之处,大明律法才有效力;朝廷管不到的地方,大明律法形同废纸,县官不如现管。”

“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朱标猛然起身,怒视夏白。

夏白笑着安抚,道:“大明疆域广阔,许多地方朝廷根本无法监管,私盐泛滥,不仅因为百姓有需求,更因秩序混乱。若我真的无视律法……”

“我本不该踏入应天府。”

“以我的本事,中举之后,完全可以在地方谋个差事。”

“身为一方父母官,找个小地方隐居下来,自己谋些私利,开矿采石,朝廷又能把我怎样?”

“但我还是来了。”

“我不愿将天下拱手让人,特别是那些我瞧不起的人。”

“我心里有更大的抱负和追求。”

朱标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寒光。

夏白的话,已经触犯了他的底线。

作为大明的储君,他无法容忍有人在他面前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

但他也深知,夏白所言非虚。以他的才华,若真的与地方势力同流合污,朝廷恐怕很难察觉。

地方上的其他官员也会乐意与他合作,毕竟有利可图。

他若是在地方上捞几年,就能满载而归。

朱标脸色阴沉,却不发一言。

夏白接着说道:“如今天下表面繁华,实则暗流涌动,地方上的走私、勾结,大多与某些权贵脱不了干系。”

“朝廷不顾百姓疾苦,将许多关乎民生的权力下放到地方官吏和商人手中,却又缺乏足够的监管,导致底层愈发困顿。”

“我想要的其实很少。”

“这不过是为了给天下开辟一条新路罢了!”

“付出才有收获。”

“我觉得值得!”

朱标的脸色数次变幻,沉声说道:“你的要求太过分了,就算我能答应,朝廷也不会同意。仅凭这些话,完全没有说服力。”

夏白点头。

他主动解释说:“要钱的事很好理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钱,什么事都办不成。”

“我知道朝廷财政困难,拿不出太多钱,我也不是真的指望朝廷直接拨款,我只是想借。”

“十成借出去,十二成还回来!”

“十成借出去,十二成还回来?”朱标眼神微微波动。

让朝廷直接给钱,他做不了主,但若是借钱的话,倒是可以商议。

他重新坐下,喝了口茶,平复了一下情绪,冷淡地说:“既然你对大明的情况有所了解,应该明白朝廷财政一直捉襟见肘。”

“借?朝廷也借不出多少。”

不久前,朝廷刚抄过一次家,抄来的银子应该刚刚到账,还没来得及分配使用。夏白的眼中闪过一丝狡黠。

朱标微微一惊。

嘴角不自觉地抽动了一下。

怪不得夏白明知朝廷财政困难还敢开口,原来他是看中了抄家所得的钱。

前阵子太祖因李存义的案子抄没了他家,总共约有几十万两银子,确实让国库充盈了不少。

然而这笔钱刚进国库,就被大小官员盯上了。

夏白想从这些人手里分一杯羹并非易事。

见朱标默不作声,夏白心中笃定,朝廷的确还没决定如何处置这笔钱。

他信心倍增。

接着说道:“接下来关于矿场、土地和人力的需求也容易解释。我打算建造的蒸汽机若想发挥作用,需要大量燃料,所以我要一座煤矿。”

“还有就是一座能开采卤水的盐矿。”

“至于人力方面。”

“首先需要的是工匠。”

“我需要他们制造用于提取卤水的蒸汽设备。”

“由于这是首次正式生产,难免会有问题,所以这些工匠也会暂时驻扎在矿场,以便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至于制盐的灶户。”

“我知道大明对他们有严格的管控。”

“所以我不会征召他们,而是选择流民。”

“比如滁州寿州的流民。”

“我可以帮助朝廷养活几百甚至上千人。”

“不过我有个条件,这些人的户籍不能改为灶户,顶多改成‘工’,并且招录人数和具体用途都由我自己决定。”

“朝廷不能干预。”

“我创办的盐业和煤炭企业不受现有盐引、煤引等限制。”

“不设定每年必须开采多少煤,生产多少盐,以后完全自主经营、销售。”

“在最初的几年里,我会按照朝廷的规定缴纳相应税费并购买‘盐引’、‘煤引’。”

“几年之后,如果这种方法可行,才会逐渐将利润上缴国库。”

朱标的眼神微微闪烁。

按照夏白的说法,朝廷只需提供矿山和土地,以及一些工匠,就能实现对部分流民和灾民的安置,更重要的是还能增加收入。

只是这样可能会扰乱朝廷对食盐市场的布局。

市场上流通的盐量将会增加。

朱标手中端着茶杯,目光平静地注视着夏白,语气淡然:\"你的计划我已经明白了,此事关系重大,不能轻易定夺。\"

\"我还需深思熟虑。\"

\"明白。\"夏白微微颔首,说道:\"只是希望殿下能早日作出决断,同时也可提前安排些工匠,以便将来能够迅速展开工作。\"

\"好。\"朱标点头示意:\"明日我会让工部的人与你对接,有需要尽管向他们提出。\"

\"多谢殿下。\"夏白躬身致谢。

完成此次拜访后,他并未久留,随即告退离去。

偏殿内,只剩下朱标一人。

他的内心此刻波澜起伏。

夏白的话确实触动了他。

他迫切想知道,朝中那些官员是否真的有所隐瞒。

若夏白提出的\"官府经商\"模式可行,既能使百姓负担得起盐价,又能增加官府收益,还改善灶户生活、激发其生产热情,那么……

朱标眼神中闪过一丝寒光。

他轻轻摩挲着手中的玉扳指,低声自语:\"夏白,这次我就再相信你一次,但愿结果仍如从前般令人满意。\"

\"这官府经商之路,究竟可行否?\"

朱标缓缓起身。

打算将此事告知父皇。

夏白提到的一点没错——朝廷禁止之事,地方未必不敢尝试。

与其任由夏白这类人在暗处行动,不如让朝廷亲自试试,即便失败,至少也能掌握更多*,并为今后制定策略提供依据。

对国家来说,这是有益之举。

武英殿中,朱元璋正稍作休息。

见到朱标前来,他并未感到惊讶,仿佛早料到朱标会来,只瞥了一眼便冷冷开口:\"夏白又跟你谈了些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