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 第55章 机会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第55章 机会

作者:你很会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11:25:58 来源:小说旗

“元……”花纶一时语塞,他摊手道,“这不同,蒙古人虽占了中原,但为了统治,不得不学,可这也依旧是蒙古贵族才有的机会。”

“他们的学习系统和我们的截然不同。”

“你真是异想天开了。”

夏白点点头,说:“我之前听过一句话,叫‘师夷长技以制夷’。”

“我想借鉴一下。”

“改作‘师夷长技以利华’。”

“我大概知道一些情况,许多胡人都有学习中原文化的习惯,虽然可能有些差异,但我们原本扎根于此,所以比外人更易上手,只是现在的教育还是由士大夫把控,严格筛选,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若想靠改变士大夫阶层推动教育改革,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得另寻出路。”

“借助胡人、洋人的方法来学习。”

“而且我不是全盘照搬,只是借用入门的方式,之后再纳入常规教育体系,我相信,普通百姓的孩子也能迅速进步并健康成长。”

“未来说不定可以动摇士大夫阶层。”

花纶的脸色变得阴沉。

他实在不明白,为何夏白总与士大夫阶层过不去?

他自己不也是士大夫的一员吗?

动摇了又能有什么好处?

自古以来,士大夫就是为了治理国家而存在的。

让一群务农的粗人和一群打铁的手艺人踏入朝廷,这合理吗?

简直荒谬至极!

花纶强忍心中不满,冷冰冰地说:“夏白,我知道你胸怀大志,我远远比不上你。”

“可你也得明白,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也不是你能做到的。你确实关心百姓,心系天下。”

“但天下并非你夏白的天下。”

“你没有资格这样做。”

“即便我把一些外国文字、奇怪的文字整理好给你,你也用心整理了,还让一些人初步入门。”

“之后呢?”

“他们真的能负担得起读书认字的费用吗?”

“底层民众连维持生计都很困难,哪有能力读书识字啊。”

“如果你真有造福苍生的心意,就应该想办法稳定盐价在十五文,甚至推广至全国,而不是考虑这些不切实际的事情。”

“你在动摇天下的根本!”

“没人会同意的。”

“刚才你也提到,朝廷里的武将和士大夫,现在都习惯于推脱责任,避免惹麻烦,就是为了守住他们的权势利益。而你现在却想把这些全盘颠覆。”

“他们能坐视不理吗?”

“我不可能陪你冒险,我也做不到!”

花纶直接拒绝了。

态度非常坚定。

他现在头脑十分清醒。

朝中那些武将官员好不容易才获得荣华富贵,谁不想让家族世代兴旺?

但夏白到底在想什么?竟然想要让底层的工人和农民爬上高位,瓜分武将大臣们的荣华富贵。

谁能接受这样的事?

更何况他本身就是士族出身。

夏白点头承认,花纶所说的是事实。

他平静地说:“自古以来,知识就在不断普及。”

“从过去只能存在于宫廷,周代时因为‘天子失官,学在四方’,促成了诸子百家的文学繁荣。”

“经过上千年的时光,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与突破,加上天下频繁的战乱,学习知识的成本越来越低,从贵族专享,逐渐下降到现在地主乡绅也能接触,显而易见,学习的成本和门槛在持续降低。”

“正因此。”

“才有了当今陛下平民崛起的壮举。”

“与此同时。”

“依靠士大夫治理天下的时代,正在渐渐被淘汰。”

“圣贤之学难以安定天下。”

“圣贤教导的是德行,治理天下靠的是法度,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如今朝廷里的官员们,穿上官服后,眼中便只剩下权势,再也看不见别的东西。他们已失去进步的能力,一心只想攀爬高位、争夺利益,这便是士大夫阶层积久成疾的弊病。”

“我不是要废除士大夫群体。”

“而是要变革。”

“让地方的工匠和农民给他们一些压力,让他们明白,若还只盯着官职而不办实事,迟早会被取代,而且这种替换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做官如同逆流而行,不进则退,并非考取功名后就能安心坐享其成,幻想凭借官位就可以懈怠懒散,这样的官员对百姓来说都是祸害。”

“用进废退,这是世间不变的道理,官场也不例外。”

“再者。”

“你已在翰林院有一段时日,应当察觉到朝中的氛围,压抑且缺乏生气,这不是偶然,而是现状,一片死寂。”

“尽管大明是新朝,却沿用旧法。”

“也许有人像你一样,目前仍怀揣热血,还能坚守本心,但多数人一旦踏入官场,便会迅速适应,成为利益的享用者,且非常擅长这种生活。”

“你与众不同,仅仅因为你年少。”

“仅此而已。”

“我也一样。”

“如今士大夫之中,有才华的被冷落,有品德的受排挤,小人得志。”

“当今圣上推崇英雄,认为千古文章教导的就是你们这些年轻人,世上万物皆轻,唯有读书高贵。”

“现在的天下一眼看得到尽头。”

“陛下虽有诸多尝试与改革,但收效甚微。”

“因为培育士大夫的根基已经毁坏,*已久,所有人都从小耳濡目染,知道做官多么风光,该有何种作为。”

“因此,一旦步入仕途,大多数人几乎都会自然而然地掌握官场的规则、人情世故,并熟练地享受当官后的种种好处:金钱、房产、田地、仆役等。”

“这是整个社会的风气使然。”

“**没救了。**”

某位君主已施暴多次,*数以万计,然而替换的新官却仍是旧人,不过是换了名号而已,实质未变。禁令频出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根本问题尚未触及,无论怎样努力都将是徒劳。

花纶面容骤然凝重。

此言分明是在公开指责君主。

他冷冷道:“所以你打算直接更换一批人?”

夏白颔首微笑:“既然这批以圣贤之道为念的文人已成为阻碍天下的绊脚石,不如直接换掉,引入一批脚踏实地之人,我认为这些人便是工农。”

借此机会也敦促文人自我革新。

他们长期依赖先贤成果,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是时候让先贤歇息了,也让这些文人重新审视现今的局势。

你可以选择旁观,但我仍会坚持自己的想法。

这份“折线图”的构思权当相赠。

不过若真面见君主,我还会送你四个字——直言无讳。

我们的君主以果断着称,最厌恶虚伪逢迎,若被问及,切勿刻意隐瞒,否则迟早会惹祸上身。

仕途艰难,需谨慎行事,三思而后行。

夏白起身离去,很快消失在花纶视线内。

---

花纶坐在椅上,静静目送夏白远去。

许久后才回过神来。

他收拾桌上的废纸。

并未急于离开,而是端起一杯略带咸味的茶慢慢品饮。

茶水清淡,却散发清新香气。

他的目光投向下方那家已关门的京城盐铺。

短短两天,店铺外的计数牌数字从最初的几万降至五万有余。

门外还有许多人驻足讨论计数结果,虽然听不清楚具体谈话内容,但从他们眉眼间的喜悦可以看出端倪。

“夏白,”

“你真的无所畏惧吗?什么事都敢尝试?”

“开启民智之举影响深远,大到连你我都不知后果如何。”

“稍有差池,恐将引发巨变啊。”

“我们之中谁又能承担得起这份责任?”

“我有家族,有广阔的仕途前程,为何要陪你在未知中冒险?无论输赢,于我又何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是读书人的追求。”

花纶的声音被风吹散,他的身影也随之隐没在茶楼之中。

京都盐场。

半个多月过去,这里却热闹了起来。

不少矿工和灶户安顿下来后,也将家中老小接了过来,加上夏白之前私下从寿州、滁州招募的人手,如今盐场周围已然形成一个小聚落,人口多达三四千。

面对这一局面,夏白颇感棘手。

他的盐场与煤矿,并不需要这么多劳力,即便昼夜不停,也用不了三四千人。

这么多人每日需食,实在难以负担。

虽然这些家属并非由他负责安置,费用也多由自身承担,但数千人无地可耕,无生计来源,衣食全赖他供给,经营成本无形中大幅增加。

夏白深陷困扰。

其中尤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多。

临时用工根本派不上用场,重体力活又无法胜任,闲杂事务早有安排,再无多余空缺。

尤其近来,许多盐工家属私下议论纷纷,称他们原本便是灶户,能为盐场效力,工作能力甚至胜过不少现役盐工。

盐业管理处。

不过是一间简陋的木屋。

黑娃埋怨道:“夏哥,又有新的人来问了,说只要您供饭就行。最近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多数是盐工或矿工的家人,昨天盐场都快闹起来了。”

“夏哥,当初就不该让他们过来,全是麻烦。”

“.”

黑娃详细叙述了近期盐场发生的种种状况。

他只有一个想法。

夏哥对他们未免太过宽容。

这些人不该纵容,只会得寸进尺。

若非夏哥慷慨相助,这些人恐怕早已饿死,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在这里抱怨?

该果断驱逐。

夏白静静聆听。

他心中亦在思索应对之策。

灶户家庭往往不止一人,当时他却大多只招收男性,等于放弃了一半可用人力。

当下京都盐业的局势,几乎决定了灶户无法继续制盐,这使得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担全压在男人肩上,时间一长,怨气和不满便滋生蔓延。

这一切都是他主导的结果。

当然也得由他自己来解决。

他略作思量后说道:“黑娃,你帮我传个话,从剩下的人里选出十多个代表,我要跟他们谈一谈,问问情况,也听听他们的想法,到时候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安排。”

黑娃显得不太乐意。

他愤愤地说:“夏大哥,你就太善良了。当初就不该把这些人都放进来,现在这么多张嘴,每天要吃饭喝水,头疼得很啊。”

“真是烦死了。”

夏白笑着回应:“人多确实麻烦。”

“但也不是什么坏事。”

“有困难就解决嘛。”

“难道你还想把这些人的家眷赶走?”

“赶走倒是简单,但万一他们在路上出了问题,责任可全落在我头上了。再说了,有家属在眼前,干活的时候他们也会更卖力用心。”

“不过,这事的确得好好处理一下。”

“你先去传达我的话吧。”

黑娃无奈地叹了口气,还是去传话了。

夏白站起来,望着那矗立的一根根大烟囱,冷冷说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经过这两个多月的粗放经营,是时候给京都盐业制定些规矩,逐步迈向规范化、制度化了。”

“这种杂乱无章的运营方式该停止了。”

奉天殿内。

夏至已过,夏季愈发炎热。

政务繁重,朱元璋食不知味。

朱元璋翻开一本奏疏,是开封府周王朱橚呈上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