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 第80章 难以预料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第80章 难以预料

作者:你很会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11:25:58 来源:小说旗

“若开放,后果难以预料,极易引发混乱。”

“臣认为此事断不可行。”

温祥卿的态度十分坚决。

驿站的主要职能在于传递国家大事与军情。

其次还用于递送公文及接待往来官员。

如果开放给商人,必然会影响驿站的效率,万一边疆出现战事,耽搁的这两三天可能就会造成无法估量的伤亡。

再者,商人唯利是图,一旦开放,他们必定蜂拥而至,现有的驿员数量肯定不足。朝廷若要扩招,这又是一笔额外开支,无疑会加重百姓的负担。

朱元璋微微点头。

他没有立刻表态,而是转向其他人,问道:“你们怎么看?都说说吧。”

麦至德笑着回应:“臣倒觉得这个提议有些道理。”

“哦?具体哪点可行?”朱元璋追问。

麦至德恭敬地拱手行礼后开口道:“刚才陛下提到,如今天下太平,许多驿站实际上处于闲置状态,确实存在极大的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特别是南方地区,已多年未见战乱,而南方各地商业往来频繁。若朝廷能够适当开放驿站,为货物运输提供便利,的确能增加朝廷的税收收入。”

“这样一来,至少在南方,驿站可能会实现朝廷无需额外投入反而有所盈余的效果。”

“你的意思是,让我们把驿站分为南北两部分?北方维持现状,继续由朝廷供养,而南方则供商人使用?”朱元璋眉头微皱,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麦至德顿时感到一阵寒意袭来。

心中暗叫不好。

他刚才一时口误,从实际出发提出建议,无意间按地域做了划分,却忽略了陛下最忌讳的就是有人将天下分为南北。

麦至德神色紧张,急忙解释道:“臣绝无此意。”

“天下本为一体,怎会分南北?”

“而且南方的商贸大多依靠水路运河,商人狡猾,常有逃税行为。若进一步放宽限制,只会导致商人数量激增,不仅增加朝廷收税的难度,还会加剧……”

“臣觉得此计可行,只是未虑及实际。”

“恳请陛下明察。”

麦至德哆哆嗦嗦地解释着。

背上已然湿透。

“岂止如此。”朱元璋冷哼一声,接续麦至德的话道:“驿站若真能赚得盆满钵盈,也难保这些银两不会被层层截留,即便有剩余,又能剩几何?”

朱元璋轻轻一句,群臣皆汗湿衣衫。

开放驿站,涉及利益过于庞大。

并非每位官员都能抵得住*,然而对他们这位皇帝而言,*乃是大忌,自登基以来,因些许钱财丧命者,不胜枚举,甚至有人被剥皮充草。

即便如此,*依旧层出不穷,尤其是近来户部正遭严查。

户部本身已是人人自危,如今陛下又提及克扣之事,怎能不令人心惊胆颤?

难道陛下有所暗示?

赵瑁等人低眉顺眼,不敢直视朱元璋。

对于朱元璋,他们确实畏惧。

因为朱元璋行事果决,毫无顾忌,血雨腥风中倒下无数人头。

显然,朱元璋无意就此罢休,他扫视众臣,再次开口:“余熂,你来说说。”

余熂脸色发白,硬着头皮说道:“回陛下,臣以为驿站若开,利弊兼有,只是臣不通晓经济事务,实在难以定夺,请陛下自行裁定。”

朱元璋目光微眯。

这种模棱两可的话让他很不悦。

然而余熂若坚持如此说辞,他也无可奈何。

毕竟余熂从未在户部任职。

见此情形,朱元璋明白再问也是徒劳,便道:“你们不是好奇是谁提议的吗?那我就告诉你们,是今年新科状元夏白,那个主动去做‘商官’的人。”

夏白?

赵瑁等人愣了一下。

随即明白了。

这种胆大包天的事情,也只有夏白做得出。

而且他如今专注于经商。

这一切都合情合理。

然而,夏白呈上的奏疏却让他们惊恐不已。赵瑁眼神骤然冰冷,沉声说道:“禀告陛下,臣以为夏白的提议十分危险,如此放任此人保持官职身份,恐怕会让世人误以为朝廷对商贾的约束有所松懈。”

“臣建议撤销夏白进士的名号。”

“既然他投身商业,那便让他做一个纯粹的商人吧。”

“国事岂是商人能够插手的?”

余熂也急忙附和:“臣亦有奏请。”

“驿站为国家所设,专司传递军国要务,若向商贾开放,岂不是舍本逐末?”

“况且商贾地位低下,驿站一向供官员使用,一旦放开,岂不会导致秩序混乱,尊卑无序?”

“臣以为绝不可行。”

“臣亦有奏。”麦至德此刻也痛心疾呼。

若是其他臣僚的奏议,即便是藩王或某些文臣所言,他们或许还会有所顾忌,但一个夏白又能算什么?论地位与官职,他们远高于夏白。

陛下向来厌恶商人,怎会真的放宽驿站的管理?再说,官府经营驿站必然滋生*。

这是陛下断然不容之事。

因此,反对便是理所当然。

顷刻间,奉天殿内批判之声四起。

听到赵瑁等人的责难,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这些全都是趋炎附势的小人。

“你们虽皆反对,但这夏白却向朕提出了不同见解,此事不仅关乎钱粮,更涉及朝廷对地方的治理。”朱元璋不待赵瑁等人平静,便立刻开口,打断了他们的言论。

赵瑁等人顿时噤声。

“朕的大明每年征税虽不算多,但也勉强足够。朕不愿与民争利,也不喜欢商人。若仅为些许钱粮,朕连片刻也不会考虑。只是夏白向朕指出了一件朕未曾留意之事。”

“数据!”

“夏白以贩盐为例。”

“这三个月以来,经他经手的盐厂几乎独占了应天府的盐市。”

赵瑁等人点头认可。

这一点他们确实知晓。

但并未在意,不过是利用了朝廷的漏洞罢了。

若非拥有官身,又怎能如此轻易得手呢?

朱元璋开口说道:“他告诉我,通过比对应天府每月的盐销量,能够推断出应天府目前的生活状态。”

“民众富足,就会多买盐;若是一贫如洗,便会节衣缩食。只需观察一年的销售数据,便能粗略估算出应天府的人口数。若这些推测与官方登记的信息相对照,便可互相验证,看看地方官是否有欺瞒之举。”

此言一出,奉天殿顿时陷入死寂。

赵瑁等人目光骤然收缩,眼中闪过一丝震惊。

朱元璋继续说道:“盐只是其中一种方法,还有商品流通。统计地方货物的出入量,以此评估当地官府的管理能力。以往,这些关乎地方的重要资料从未落入朝廷手中。”

“一旦朝廷着手此事,便能为朝廷在各地安插更多耳目。”

赵瑁等人倒抽一口凉气。

起初他们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直到朱元璋详细解释,才感到背后发凉。

如果朝廷真的采取这种手段,地方官府恐怕要战战兢兢了,再也不能随便造假,更别提过去那些“空印”和郭桓*之事。

然而,这样做的话……

势必会让许多地方官受到牵连。

想到这里,他们只觉得眼前一阵眩晕。

赵瑁等人脸色苍白,一句话也说不出口。

许久之后,他们才缓过神来,纷纷低垂脑袋,沉声说道:“此事关系重大,臣等不敢妄加评论,请陛下自行决断。”

朱元璋嘴角浮现一丝冷笑。

之前赵瑁等人说得慷慨激昂,可真轮到他们为朝廷着想时,却全都噤若寒蝉。

这就是大明的臣子啊。

朱元璋道:“我不过是一介草民,哪懂得这么多?又怎敢轻率定夺?只是我想了想,以前对地方官吏确实太宽容了,现在也该让他们紧张起来。不过,具体如何安排,我还未想清楚。”

“你们下去好好考虑一下。”

“臣领旨。”赵瑁等人忙不迭地答应。

---

目送赵瑁等人离去后,朱元璋随手将奏疏丢在一旁。

他之前还在犹豫,不知是否该采取这样的措施,心中甚至有些抗拒。

不过从赵瑁等人的神情来看,他心里已经清楚,夏白的判断没错,朝廷确实需要加大对地方的掌控力度。否则像郭桓那样侵吞公款的事情,只会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锦衣卫的存在,只是让官员们感到畏惧。

如果地方上也有朝廷的眼线,就能让地方官员也心生忌惮。

朱元璋斜靠在软垫上,手里拿着玉如意轻轻搔着后背,思绪在脑海中翻腾。

渐渐地,他在脑海里构建出一个更为完整的监控体系,内外结合,上下呼应。

单靠锦衣卫监察朝廷大臣远远不够,还需要利用这些地方机构,收集地方信息,并且堂而皇之地进行统计,以此来震慑警告地方官府,不要胆大妄为,朝廷并非对地方事务一无所知,若有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朝廷定会察觉,并依法惩处。

只有这样,大明才能长治久安。

紧接着。

朱元璋皱起了眉头。

他刚刚明确表示不会听从夏白的建议,转头却又改变了主意,这样做会不会显得不够妥当?

随后朱元璋轻笑一声,他觉得身为皇帝,采纳臣子的建议是理所当然的,况且一直以来都是由朱标负责处理这类事情。

朱元璋说道:“朴狗儿,你去跟太子说一声,告诉他,夏白提出的关于铁矿和在北方开设盐厂的事,我们同意了。”

“老奴这就去传达圣旨。”朴狗儿恭敬地回答。

太子府。

朱标紧锁眉头,正在看一份奏疏。

这是方墨等人呈递给宫中的,内容记录了夏白近期的行为。

看着奏疏上的种种大胆妄为之事,朱标也露出几分不满,愤怒地说:“这个夏白简直是目无法纪。”

“我虽然特批了一些特殊情况,但不是让他如此胡作非为的。”

“他把工部的官员当作什么?难道真当他们是自己盐场的技师了吗?竟然还要求周宁等人培养学徒,甚至要为他编纂教材,这种无礼的要求,夏白居然提得出来?周宁居然还能答应?”

“大明的户籍制度严谨,岂容他随意更改?”

“还有废除灶户制度。”

“自古以来,制盐就是依靠灶户制度。”

“他倒好,自己搞了个‘雇佣’模式,把厂里的灶户制度彻底废除了。”

“他眼里还有没有我大明的户籍制度?”

朱标一脸严肃。

他对夏白的行为感到震惊。

之前打着收容流民的幌子,将部分流民转为灶户时,他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

眼下夏白竟还想让那些平民、灶户的后代读书认字?

这简直是荒谬至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