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 第81章 有意而为之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第81章 有意而为之

作者:你很会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11:25:58 来源:小说旗

这不是公然违逆天地间的秩序和伦常吗?

他不信夏白找不到别的法子,偏偏要采取这种成本最高的方式。

夏白分明是有意为之。

他不过是打着企业扩展的幌子,利用熟练工人短缺的问题,来达到抬高“工农”身份的目的。夏白的心思,几乎已经昭然若揭,他又怎会看不出来?

而且他还发现了更深层的事情。

夏白并不认同父皇所建立的“小**”模式。

夏白推崇的是“大**”。

但这种观念上的分歧极其危险。

父皇绝不可能因为夏白而改变立场,更何况大明的制度建设早已完成,又岂能轻易更改?夏白现在所做的一切,无异于对父皇权威的挑衅,也是对父皇耐心的考验。

夏白真的以为父皇察觉不到?

父皇心里如同明镜一般清楚。

只是夏白的一些见解确实有可取之处,也确实是大明制度中的漏洞,父皇这才暂且压制了杀意。

但夏白不可能永远置身事外。

一旦夏白丧失了改善现有体制的价值,他在父皇眼中便毫无利用价值。

那时,他便可以死了。

不过前提是夏白不肆意妄为。

如果夏白继续这样胡作非为,早晚父皇容不下他。

父皇性格刚烈暴躁,又怎会容忍夏白一次又一次地顶撞?哪怕夏白说的有道理。

父皇的尊严不可侵犯,更不容*。

朱标将手中的奏章放下,随手拿起另一份早已拟好的奏章。

这是一份已经盖好印玺,只差下发的奏章,内容涉及铁矿的调配问题。

他本想从临江府划拨一部分铁矿资源。

但考虑到夏白的特立独行,以及他一贯不按常规出牌的习惯,他担心这样做会扰乱临江府正常的冶铁生产。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没有让夏白涉足这十三处冶铁区域,而是将燕王朱棣之前想要开采的铁矿交由夏白负责经营。

即顺天府的遵化铁矿。

此举也有朱标的考量。

他对这些弟弟们了解得很透彻,表面上对父皇恭敬有加,背地里却对父皇颇有微词,认为父皇对自己偏爱过度。前几年,秦王和晋王甚至在王府中打造了龙床、龙椅,还私自制作了天子的冕服。

四百三十

这位四弟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虽不及二哥三哥那般张扬,但在暗地里早已悄悄搭建了自己的势力网络。

对于这些,朱标心如明镜。

然而,他并未过分担忧,只是将此视为年轻人之间的争强斗狠。但身为储君,他也必须有所应对,至少要抑制住朱棣的嚣张气焰。

朱棣曾提出要在顺天府开设铁矿。

朱标点头同意,但他明确表示,炼制的铁料绝不能私自用于制造军备。

此事断无可能。

此时恰逢夏白也有意开采矿山,索性将此事交由顺天府解决,让朱棣与夏白正面交锋一番。

朱棣今年二十五,正值年少气盛之时,凡事都想一较高下。这次费尽周折争取来的铁矿,却意外落入夏白手中,足以让他郁结良久。

让他们互相牵制。

朱棣在一旁虎视眈眈,夏白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想到这里,朱标将奏章搁置一旁。

至此,一切已安排妥当,只待父皇首肯。

就在此刻。

朴狗儿前来宣旨。

朱标微微一笑,将手中的奏章递给朴狗儿,说道:“正欲思虑此事,不想父皇已有旨意传来,朴公公,请您代为转呈一下。”

朴狗儿略显惊讶,忙不迭地接过来:“殿下言重了,这是奴才分内之事。”

朱标并未停歇,从案上另取一份奏章,嘴角浮现出一丝玩味的笑容,道:“这里还有一份燕王的奏章,我已经批复完毕,也烦请公公代为送达,不过——”

“这两份奏章并不相同。”

“后者需待夏白抵达顺天府后才能送出。”

朴狗儿一愣。

但他不敢多问,迅速揣入怀中。

朱标挥了挥手,示意朴狗儿可即刻出发。

朴狗儿躬身作揖,转身离去。

目送朴狗儿远去,朱标唇边泛起一丝笑意,自语道:“不知夏白刚至顺天府便遭四弟怒火相向的情景,会是如何?想必颇为有趣。”

“哈哈!”

朱标心中暗笑,随即继续埋头批阅其他奏章。

顺天府北平。

北方细雨绵绵。

和平寺九层高塔顶楼,朱棣倚栏眺望。

北平与塞外风光尽收眼底。

此刻,朱棣的眼神中闪烁着咄咄逼人的光芒。

他慢慢地转头看向南方,目光游离于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间。眼眸里交织着迷茫、不安,以及隐约的雄心壮志。

雨势渐猛,如同断线的风筝,逐渐模糊了他的视线。

朱棣身后,一位身着黑袍的光头男子正端坐。他面容和蔼,轻声说道:\"陛下,雨势渐强,请移步寺内避雨吧。\"

朱棣瞥了姚广孝一眼,微微颔首,随后踏入寺檐之下。他开口问道:\"你觉得父皇会准许我在北平开矿吗?\"

姚广孝微笑回应:\"不清楚。\"

朱棣冷哼一声,面露不悦:\"提议在北平开矿的是你,如今却对我说不知道?\"

姚广孝平静地说:\"当今圣上重视军务,天下的优质铁料大多用于制造兵器。以陛下的才智,自然明白卧榻之侧不容他人安睡的道理。朝廷必然会有新的北伐行动,而您的顺天府将成为最前线。\"

朱棣轻蔑一笑,不满道:\"那又有何意义?父皇绝不会让我担任主帅。若要获取军功,只能凭实力说话。当年的常遇春将军,还有我的岳父,哪一个不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他们能做的,我也能做到。\"

\"我只是不明白,既然朝廷早已确定全国只有十三个冶铁区,且顺天府不在其中,你为何还要坚持让我上奏此事?\"

\"这究竟有何道理?难道是为了让父皇再骂我一顿?\"

\"还是为了让别人拿鞋子抽我?\"

朱棣恶狠狠地看着姚广孝,对他始终存疑,总觉得此人狡猾至极。

在他看来,姚广孝绝非善类。

姚广孝沉思片刻后说道:\"殿下胸怀天下,故需时刻铭记一点,对您这样的志士而言,最大的折磨并非挨打或战败,而是被忽视。\"

\"殿下为陛下第四子,在陛下的布局中追求的是攻守兼备。长子稳健如盾,守护家庭;次子冒险为矛,开辟前路,家族必兴。\"

\"晋王与燕王自幼跟随太子殿下,关系较其他藩王更为亲密。因此,殿下若不经常彰显存在感,陛下往往会忽略您。\"

\"殿下越是急切地建功立业,就越会被陛下看重。\"

“因为陛下所求的正是‘次子以奇策为锋’。”

------------

长子持重为固,次子谋奇为锋?

朱棣反复品味这句话,觉得其中确实暗含深意。

自古以来,长子肩负着家族传承的重任,而次子则被寄予更多冒险与开拓的期望。成功则荣宗耀祖,失败亦由长子庇护。

他与兄长们的相处模式便是如此。

每回藩王们惹出麻烦,总是由太子朱标出面化解。

这也正合父皇的心意。

姚广孝微笑说道:“如今,陛下最需要的是让秦王和晋王同属‘次子’之列,既不能超越他们,也应与其并肩。否则一旦两者差距拉大,殿下在陛下心中的分量恐怕会日益减轻。”

“殿下所能掌控的军备也会随之减少。”

“殿下能否接受这个现实?”

朱棣沉默地摇了摇头。

他自小便对军事充满热忱。

三岁时已开始习武,十四五岁时便嚷嚷着要奔赴战场。

镇守北平时,更是每日操练亲兵,只为将来能获父皇准许,亲临沙场,建功立业。

然而时至今日,

父皇显然更为倚重二哥和三哥。

因为他们早已经历过战火洗礼,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而他,还未曾独当一面。

朱棣内心始终隐隐不安。

随着年岁增长,他对权力的渴望愈发强烈,对父皇早早在太子之位上确立大哥一事深感遗憾,这种情绪不仅他有,秦王和晋王同样如此。

这也是姚广孝选择追随他的缘由之一。

姚广孝提议道:“我建议殿下奏请开采矿石,一方面通过此举制作农具,提升顺天府的农业产量;另一方面借此展现殿下的抱负,表明愿为国家尽忠,而非仅满足于做一个无作为的藩王。”

“如今太子殿下地位稳固,无人能动摇。”

“然世事难料,谁能预见未来?殿下这些年结交地方官吏,暗中壮大势力,已使顺天府完全归于掌控之下。若想再进一步,只能打破现有局限,方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寻求开矿无疑是一条必经之路。”

朱棣点头赞同。

他心中始终徘徊着两难的选择。

对权势,他并非毫无觊觎,但更多是渴望掌握兵权。

至于政务,他并不热衷,比起那些繁琐的事务,他更倾心于战场上的刀光剑影。

然而,身居高位,不由自主的事情常有。

他虽崇尚武力,但也接受过一定的文教。

深知深宫中的争斗何其冷酷无情。

即便大哥如今对他们颇为温和,谁能担保大哥心底没有别的念头?又有谁敢冒险去猜?

古往今来,多少人登基后立刻翻脸无情,与从前判若两人。

唯有让自己足够强大,才能保全自身。

至少得让他人畏惧。

既然父皇有意让次子出奇制胜,那么他也需展现自己的锋芒,在父皇在世时,让父皇知晓,也让天下人明白,他朱棣绝非无能之辈,更不会任人摆布。

许久。

雨渐渐变小。

朱棣再次走出屋外。

他面向姚广孝,忽然说道:“当初父皇分封时,命人挑选一名僧人辅助,最先选定的并非你,是你主动请求前来,我现在想再问你一次。”

“你如今是否仍坚持我们夜谈时的想法?”

姚广孝眯着眼,端起茶杯,说道:“这不是信不信的问题,而是历史的事实。”

“自秦以来,历代二世皇帝的登基之路都不平坦,秦扶苏、汉刘盈、唐李建成,这些太子的命运坎坷无比。如今太子虽然地位稳固,但正如元太子金真一样,可能也存在‘早逝’的风险。”

“因为当今圣上过于刚猛,已伤天和。”

“如果太子殿下不幸早亡,以殿下之能,未必不能成就第二个李世民。”

朱棣目光中闪过一道锐利的光芒。

但很快收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