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 第38章 目光凌厉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第38章 目光凌厉

作者:你很会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11:25:58 来源:小说旗

“观史明理,纵世事变迁,人情不变!”夏白昂首凝视李善长,毫无退缩之意。

李善长面色阴沉,目光凌厉。

夏白转向朱元璋,躬身拱手道:“草民斗胆,请问圣上,凡事循旧,便是正道?”

——

“凡事循旧,便是正道?”

夏白此话一出,全场哗然。

谁也没想到他会如此强硬,不达目标,绝不妥协,甚至不惜质问天子。

这难道不是臣子应有的姿态?

“大胆!”

“放肆!”

“闭嘴!”

……

诸多叱责之声纷至沓来,夏白顿时成为众矢之的。

朱元璋冷眼旁观,不予置评。

夏白并未因这些喝骂而动摇,身形依旧挺拔,散发出咄咄逼人的气势。

他环视全场,淡然说道:“诸公以为我言错否?”

“然吾不以为然。”

“治国无定法,强国不必泥古!”

“世间万物皆处于变动之中,自秦以来千年,天下已变,且变化全面。”

“唯独士族阶层渐趋衰落,此乃吾提议广选工农贤才入仕之因。”

“昔日士人清高自持。”

当下读书人既无清高之风,亦缺尊贵气质,反显庸俗。为求功名,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外界之事却漠然置之。

从书中所得的道理,终究过于肤浅且空泛,难以从中领悟真谛,加之时代变迁,其中不少内容已然过时。

礼部尚书赵瑁面色阴沉,不满地道:“夏白,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我辈研习经典多年,岂有你这般年纪轻轻就能理解透彻的道理?”

夏白摇了摇头。

他凝视着赵瑁,沉声说道:“我并非这个意思,而是四书五经中的部分内容,与当今世道渐行渐远了。”

“单靠四书五经不足以治理好天下。”

“因为如今对官员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需要精通政务,还需熟悉经济、民生等多方面知识。”

“而这些东西,并非圣贤书所能传授,唯有真正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倾听百姓心声,才能作出正确决策。”

“为官不易。”

“做一个称职的官员更难。”

赵瑁冷笑一声,轻蔑地说:“满口胡言!圣贤书阐述的是天下最正大的道理,世间万物尽在其中。”

“你根本没弄明白。”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你今日所说是多么荒谬可笑,古圣先贤的眼光远超我们的想象。”

赵瑁一脸冰冷。

其他人可以无视,但身为礼部尚书的他不能,否则若皇帝真的相信夏白的言论,岂不是说明他这个礼部尚书失职又无能?

他心中颇为愤怒。

他承认夏白有些才华,但也太狂妄自大了,仿佛看谁都不顺眼,到处找茬。

这样的人仕途不会长久。

而且夏白的想法相当危险。

朱标眉头微皱,也不禁暗自苦笑。

夏白真是固执得很。

无论何时都想争辩一番,更何况现在还批评到了圣贤头上,这不是否定了天下绝大多数读书人的研究成果吗?

这怎会不惹众怒?

普天之下,敢于质疑圣贤的,恐怕只有父皇和夏白了,而父皇也只是不喜欢孟子罢了。

夏白却是针对所有儒家圣贤。

太狂妄了。

不过他也认为夏白的话并非全无道理,治理国家仅靠圣贤书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正因为如此。

父皇才会特意设立翰林院。

朱标同样感到好奇。

夏白这些大胆的话究竟意欲何为?是真心为了工农,还是另有图谋?

他仔细观察着夏白,内心默默揣测。

夏白深吸一口气,明白打破士人心目中的“圣”并非易事。他此次不过是试探一番。

要使大明真正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必须动摇儒家在士人眼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和权威。

否则保守力量太过强大。

但他并不急躁,也不急于求成。

夏白微微一笑,看着赵瑁说道:“四书五经的解释一直在变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代而调整。”

“今天我就拿许多人眼中最卑微的商人来做例子。”

“自春秋起,重农抑商的思想就一直流行,农业始终被视为国家发展的根基,这自然无错,毕竟粮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

“然而到了宋代,这种传统的经济结构首次被打破。”

“我对宋代有所了解,那时地方上开始有人质疑‘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

“这种质疑值得深思。”

“范仲淹曾说过:上为国谋利,下保家安身,周官有定制,怎能说这是末业呢。”

“叶适也曾言:压制商业、推崇农业并非正理。”

“如果只是个别人的意见,也许不足为奇,但连范仲淹这样的贤才都如此认为。”

“这就表明当时已经有不少士人意识到商业的重要性,并认可其价值,从而提出不应限制商业发展的主张。”

“同时。”

“在宋朝的统治下,儒家的义利观发生了转变。”

“孔子曾讲:君子明于义,小人逐于利。”

“但从宋代开始,利与义的关系不再对立,而是走向融合。”

“苏洵曾提到:有利则义存,无利则义废。”

“从宋代起,经商不再是*事,官员多出自读书人,崇尚儒家经典重视名誉,过去只要有过经商念头的人,都会被社会嘲笑。”

“而在宋代却并非如此。”

\"朝廷不再存此偏见,官员得以自由经商。\"

\"甚至,由于商人的地位提升,官府特意降低了门槛,允许商人通过科举入仕。\"

\"那时父业子承的现象非常普遍。\"

\"当然,官府也制定了一些限制措施,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这些规定最终形同虚设。\"

\"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对治理国家并不用心,实行包税制,放任地方自治,这使得地方势力更加膨胀。\"

\"宋时已有官员经商的现象,到元朝时愈发严重,那些垄断市场、与民争利、强买强卖之人比比皆是。\"

\"当年元廷虽失德失政,但局面迅速恶化至民不聊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百姓的压榨剥削所致。\"

\"大明建国后,皇帝希望改善这种情况,但成效甚微,毕竟由奢入俭难,见到过去的奢华生活后,要再克制谈何容易。\"

\"大明也无法例外。\"

朱元璋眉头紧锁。

他不认同夏白的观点,对于*官员,他采取了极刑,甚至剥皮充草之事也不鲜见。

他深知*污吏之害,曾深受其苦,因此对他们深恶痛绝,为了改变风气,可谓费尽心力,怎会重蹈覆辙?

夏白根本不知道皇帝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

\"你认为我大明也会出现那样的情况吗?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不可能,我大明不是宋朝。\"

\"我不会效仿宋朝抬高商人地位,也不会让商人涉足权力,若我大明真有官员敢与商人勾结营私。\"

朱元璋冷眼扫视全场,众人无不低头避开他的目光:\"我会让他们九族都尝尝剥皮充草的滋味。\"

\"我向来言出必行!\"

百官默然。

对此他们从未怀疑,因为陛下确实敢下此狠手,且绝不留情。

陛下对*的态度毫不掩饰,只有一字——杀,而且是一连串地杀,令人闻风丧胆。

*如麻。

夏白皱眉。

朱元璋的想法过于简单粗暴,如果暴力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天下怎会有如此多的*污吏?

自宋以来,百余年时间,士人早已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屡禁不止,反而越禁越多。

朱元璋眉头紧锁,目光阴沉。

“商贾之事,朕自会处理,无需你多言。”他的声音低沉而威严,“国之根本在于士人,商贾不过末流,怎可与士人并列?”

夏白毫不退缩,昂首说道:“陛下,士人虽贵,但天下事不能仅凭读书人解决。商贾虽贱,却关乎民生。如今商贾势力渐强,若一味打压,只会激化矛盾。”

朱元璋冷笑一声:“商贾乃蠹虫,蛀食国本,此风断不可长。”

夏白摇头叹息:“商贾并非天生劣根,他们亦是社会的一部分。若只顾禁锢,不思引导,终将酿成大患。”

殿内顿时喧哗起来,众人纷纷指责夏白狂悖无知。

“小小布衣,竟敢在金銮殿前大放厥词,简直是目无君父!”

“国家纲纪岂容轻亵!”

“陛下,当立斩此獠以儆效尤!”

……

殿外的风吹动檐角铜铃,发出清脆声响。夏白静静站立,仿佛并未听到那些愤怒的喊叫。

许多官员投向夏白的眼神里满是敌意与恐慌,他的这番话令他们深感震慑。

如果按照夏白所说的方向发展,朝廷必然掀起巨变,朝局动荡下,权力结构势必重组。这种局面,是当下朝臣都不愿看到,也不敢直面的。

他们花费几十年甚至十几载的努力才爬到如今的地位,怎可能轻易放弃手中的权柄?

况且,天下局势变幻莫测,谁能保证自己能够从中获益而非被淘汰?

没有人愿意接受不确定性。

李善长目光阴沉地盯着夏白,眼中透着轻蔑。开始时,他认为夏白是个威胁,但听罢此言,他已经明白——这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罢了。

他完全不懂政治,更不了解朝政。

并且,他的野心远超其能力和地位,注定成为笑柄。

至于他说的那些话,更是荒诞不经。

自从秦始皇建立国家以来,何曾有过工农商参政的道理?

这是违背常理之举,自掘坟墓的行为。

大明又岂会走上这条路?

李善长冷哼一声,目光稍纵即逝地瞥了朱元璋一眼,心中满是疑惑。朱元璋为何要提拔这样一个人物?难道真要进行制度改革?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这群目不识丁的人如何治理天下?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

郭翀和吴公达只觉得浑身不自在。

这个夏白实在太狂妄,竟敢否定先贤,还想改变天下的政治格局,这不是臣子该做的事啊!

简直是自寻死路。

现场骂声四起。

甚至有人直接斥责他是元朝的奸细,居心叵测,意图扰乱明朝政局。

如此用心,实在可恶。

面对众人的呵斥与指责,夏白泰然自若。

他知道自己的话犹如平地惊雷,在朝臣间引起的震动可想而知,肯定会遭到强烈的反对。

他这次只是想告诉大家,治理天下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也不是非得遵循某一条道路。

应当与时俱进。

他向四周抱拳道:“草民也明白,自己的提议有些冒失。”

“但我并不认为有何不妥,而且我一直有个疑问,不知诸位如何看待:我们究竟要给后世留下一个怎样的天下?”

近百年来,天下频繁易主,新事物层出不穷,各种积弊也逐渐显现。

“这世间该往何处去?”

“这是每位明廷君臣都应深思的问题。”

“陛下以驱逐异族、复兴华夏为志向。”

“那时的元人凶狠残暴,不通礼教,肆意欺压百姓,还将汉人列为低贱的四等人,人人可*。”

“开国之后,陛下始终致力于恢复华夏旧制,欲将蒙古遗存的恶俗彻底清除,但这无疑再次触及了一个现实难题。”

“循旧途,抑或开新径?”

“旧路的弊病昭然若揭,新途虽未闻,却充满希望。”

“前路迷惘未知。”

“因此,陛下一直在历史中探寻成败之道,摸索前行。”

“然而一番努力后,朝廷上下不约而同选择了复古的旧路。”

“草民虽赞同但不完全认同。”

“因大明脱胎于元朝,一味抹除元朝印记实属得不偿失。”

“草民认为当取其糟粕,存其精华,并融入华夏传统体制,以探索适合当下的道路。”

“正如昔日对商贾的评价,世人对商人的看法已有变化,而陛下从平民到如今的高位,也让人们对底层农民有了全新认知。”

“所以我才敢大胆直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