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 第49章 渔翁得利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第49章 渔翁得利

作者:你很会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11:25:58 来源:小说旗

“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未来一个月,夏白与应天府盐商之间的争斗,得益最多的将是夏白始终牵挂的百姓。”

“夏白身为大明的状元,朝廷也因此能得到不少民心。”

\"儿臣深知其中的道理。\"

对于应天府即将上演的一幕,朱标心里早有定数。

他对此并无抗拒。

朝廷征收的盐引钱,早已如期入库。

虽然降价会导致盐税收入减少,但盐税本身的比例是二十取一,少收应天府一地的税款算不上大事,更何况夏白那边也会额外收取一些原本不该有的\"盐引\"与\"盐税\"。

总体而言,朝廷在盐税上的收益还会略高于往年。

这一切,他早就算得清清楚楚。

在朱标眼中,接下来应天府即将发生的不过是\"盐商\"间的内部纷争,他只需在一旁静观其变即可。

朱元璋点头回应。

他对夏白的事情向来兴趣不大。

既然朱标已然理清思路,他也便彻底放下心来。

朱元璋重新拿起了一个烤土豆,剥掉表皮那层微微焦脆的部分,在上面撒了些调料,不顾手中滚烫,吹了几口气后直接送入口中,尽管被烫得呼出热气,脸上却满是陶醉之色。

这土豆还真不错,烤制之后更加美味。

朱元璋接连吃了好几个,直至吃得满足才拍拍手,心满意足地起身离去。

他没多少时间能悠闲度日。

朝中大大小小的事务都需要他亲自过问处理。

朱标吃完自己那份后,也将多余的分给了周围的侍从,随后也转身离开。

他的政务负担同样沉重。

夏白的处境从一开始便已注定,单凭个人之力如何能撼动早已稳固的盐业?

然而经历挫折后收敛锋芒的夏白,才是大明需要的状元。

他可以等待,也有耐心等待。

------------

六月初六,雨后初晴。

天空如洗涤过般澄净明亮。

清晨的空气弥漫着清新的湿润气息。

应天府的街巷已经熙熙攘攘,做买卖的、做工的,早早背起工具,在街头吆喝起来。

最繁华的街道此刻不只是热闹,简直是喧嚣至极。

街巷里挤满了人,都好奇地四处张望。

今天是京盐出售的日子。

京盐,乃新科状元郎为其盐业所起的名字,京都盐业。

尽管尚未正式开业,城中早已流传种种传闻。

街巷早早就聚集了各色人群,有真心想要购买食盐的,也有单纯好奇新盐售价究竟会低到何种程度的,更不乏纯粹来看热闹的。街头一角,与京都盐业相对的位置,是一家三层高的茶楼。

茶楼三楼的雅室中,几位身着粗布外袍的中年商人,居高临下地俯视着楼下的人群,面无表情。尽管他们的外袍看似普通,内里却尽是上等的绸缎。按照官府的规定,商贾不得穿着华美的衣物,他们因此不得不在外套粗布,但私底下,这粗布之下的装束早已随心所欲。

雅室内,身材干练的罗商拿起一杯新泡的茶,冷眼望向窗外,眉头紧锁,冷笑一声:“这状元郎,确实懂得如何制造声势,盐还没卖出一颗,却成功吸引了全城的目光。”

“可惜这么多看客,谁能知道有多少人是真心想买,又有多少人只是等着看他的笑话。”

“哼。”

旁边一位圆滚滚的商人,摸了摸自己的大肚皮,嘿嘿一笑:“人家可是状元郎,心气自然高。不然怎么会每日在城里大肆宣扬,要为百姓解决困难,为百姓分忧解难,还要让所有人都能买得起盐,吃得上盐,甚至吃得好盐。”

“只是不知道,等到真开售时,如果卖不出高价,他又会有何反应。”

“如今圣上只给他三个月的时间。”

“如今已是第三个月了。”

罗商从怀中取出十枚铜钱,整齐摆放在桌上,看着身边的管家说道:“待会盐铺开业,帮我买一些,也算是给这位状元郎一点薄面,否则若堂堂状元被我们这些商人戏弄,我们心中实在不安。”

雅室内顿时传出一阵笑声。

其他人也纷纷从怀中掏出铜钱,委托这个下人代为购买。

罗商调侃道:“这位状元年纪轻轻,野心却不小,还未正式开售,就一直嚷嚷着要大幅降低盐价,还打着让百姓都能买得起盐、吃得起好盐的旗号,但这世上哪有这般便宜的事。”

“盐这东西,说贵也贵,说不贵也不贵。”

“人人必需。”

“不吃不成。”

“但我们商人从朝廷获取盐引,再加上盐税,一斤盐的成本就已经达到五文钱,加上中间的运输费、上下打点等种种费用,成本直逼十七八文,我们自己也有家小需要供养,这盐价自然就涨到了二十文以上。”

寿州与滁州近日遭遇洪灾,导致盐料短缺,价格一路攀升至三十文一斤。有人猜测会否降价至二十五文,但**摇头否认,指出对方既要承担制盐、运盐的成本,又要考虑市场销售压力,如此低的价格实在难以承受,且容易被其他商家更低的报价挤垮。盐业并非适合其涉足的领域。

**冷笑后站到窗边,望向天色,果然时间精准无误。当封闭许久的京都盐铺大门缓缓开启,众人期待的目光却未见盐堆,而是挂着一串零的牌子,最后标示单位为“斤”。就在人群议论纷纷之际,一名文官走出来维持秩序,并解释今日开张旨在图吉利。他提到主管是新科状元,才智过人且心系民生,故投身商业以减轻民众负担。

随后,他宣布七日内购盐仅需十八文一斤。此言一出,现场瞬间沸腾,人群蜂拥而至。文官几乎被推倒,周围居民争相购买,显现出极高的热情。近几个月以来,应天府的盐价持续上涨,这样的优惠自然引起强烈反响。

最初定价二十五文,后来攀升至三十文,且仍有继续上涨的势头。

那文官勉强站稳脚步,也被眼前的状况惊得不轻,不过在开售之前,夏白已多次叮嘱,所以他还能勉强保持镇定。

他知道民众对低价盐的渴望,这两个月盐价被其他盐商刻意抬高了。

起初听到盐价上涨,大家还挺高兴的,因为他们的盐可以卖更高的价钱。

但随后夏白一番话,让他们立刻警醒。

商人绝不会无缘无故获利。

怎么会有人听说同行抢生意后,反而故意抬高盐价呢?

这不是让别人白白占便宜吗?

这一切都有深意。

就是为了让盐价攀高,然后以“低价”盐的方式,彻底击败他们的盐,进而将京都盐业逐出应天府。其他人或许不明白其中缘由,他怎会不知?

夏白泰然自若。

原本计划五月出售的盐,直接推迟到了六月。

而且在城中不断散布消息。

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方面滁州寿州受灾,供应应天府的盐减少,盐价可能持续上升。

另一方面,他一直放出消息,说京都盐业在开业时会有大规模促销,以感谢买盐的人,价格会比平常低很多。

应天府的盐商以为他不懂商战。

夏白只能苦笑,应天府的盐商完全不懂营销之道。

经过一个多月的宣传,京都盐业的名字早已响彻整个应天府。

大街小巷,老*孺皆知。

经过盐商与夏白的刻意宣传,也让百姓感受到食盐涨价的压力,生活本就艰难,食盐价格再上涨,对于许多家庭来说,都难以承受。

哪怕只是几文钱。

在这种宣传之下,很多百姓都将目光转向京都盐业,期望夏白开设的京都盐业能像传言中那样,带来一次大幅降价。

百姓的要求并不高。

只要恢复到涨价前的价格即可。

大约二十二三文。

因此,当文吏说只需十八文时,那些本来就打算买盐的百姓,瞬间激动起来。

太划算了。

他们也知道商人是势利的。

这样的大减价,很可能只有前排的人才能买到,于是纷纷向前冲去。

都想占这个便宜。

叮当叮当。

当人群乱哄哄地聚集在一起时,一名文吏取出了一面铜锣,使劲敲击,试图让嘈杂的人群稍微平静下来。他冷峻地说:“这般拥挤成何体统?诸位稍安勿躁。”

“各位尽可安心。”

“盐货充足。”

“且容我说完。”

“待我说完,你们再买亦不迟。”

然而,文吏的话语显然未能起到多大的效果。那些早已挤到前排的百姓完全听不进去,一心只想往前挤,非得抢到那最划算的十八文一斤的盐不可,生怕被别人捷足先登。人群再次涌动,文吏连同手中的铜锣一起被推倒在地,摔了个大马趴。

他愤懑地从地上爬起,心中满是怒火。他是户部的一名小官,奉朝廷之命,追随夏白办事。今日城中店铺开业,是他与另外三人经过激烈争夺才得到的机会,为此他还高兴了好一阵子,想着借此机会好好表现一番,却不料吃了个大亏。

他十分恼怒,但又不敢发作。当初夏白将此事交给他时,反复叮嘱,务必保持镇定,切勿流露半点不满情绪,否则便会把他送回户部。

深吸一口气后,文吏强挤出一抹笑容,虽然僵硬得很。他再次拿起铜锣敲响,并提高了嗓门喊道:“大家莫要再挤,且听我说完,十八文并非底价,若满足某些条件,一斤盐的价格还能更便宜。”

“十五文!”

一句话出口,四周瞬间寂静无声。

“十五文?”

“我没听错吧?”

“这是状元郎新开善堂了吗?”

“掌柜的,十五文一斤盐需要什么条件?”

“对啊,说说看呀。”

文吏轻咳一声,调整了一下姿态,继续高声说道:“我家大人讲过,若有十人以上结伴集体购买,则可享受**优惠价**,仅需十五文,但每人每次限购一斤。”

“如果不愿意拼团,在接下来的七天里,一斤盐仍为十八文,无数量限制。”

“此外,我家大人还提到,若是在这个月内,应天府包括京都及其下属八个县的食盐销量达到五十万斤,那么从今往后,我们京都盐业供应给应天府居民的食盐,价格永远锁定为十五文一斤,不再上调。”

说到这里……

方墨从怀中取出一张纸,大声说道:“这是我家主人与应天府尹共同订立的契约。”

“官印为凭!”

“若有违背,诸位可直接诉诸公堂。”

“官府必会对我家主人依法处置。”

“不过,我先行告知各位,十八文一斤的低价盐仅限七天,七日后价格将恢复至二十文一斤。”

“而十五文一斤的团购优惠仅限一个月。”

“如若一个月内未能达成目标,往后也不会再有此类优惠。”

“我家主人已十分宽厚,这批盐均由主人亲自监制,成本颇高,但为造福民众,也让利于民,更为向当今圣上展示诚意,才敢于率先垂范。”

“机会稍纵即逝。”

---

方墨再次站上铺子的柜台。

他望着外面满脸惊疑不定的民众,嘴角扬起一抹得意之色。

即便他自己听闻这个定价时,也不由怀疑。

然而事实确凿无疑。

方墨说道:“现在想购买十八文一斤的,可以往右走排队;若是想组十人团享受十五文一斤的价格,则可往左自行组织购买。我盐铺筹备了两个月,库存充足,并且昼夜不停有人送来食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