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 第71章 早已察觉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第71章 早已察觉

作者:你很会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11:25:58 来源:小说旗

夏白点了点头,随即走向账房。方墨望着他的背影,心中依旧充满不解:为何夏白能够如此镇定?自己听到这个消息时简直欣喜若狂。思虑片刻后,他认定夏白一定早已察觉郭桓的异常之处。

“果然是状元出身,气度与眼光果然与众不同。”方墨不禁由衷赞叹道。

到达账房后,夏白开始仔细核对账目并整理数据。虽然三个月来的盐铺账目并不复杂,大部分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但他依然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确认无误后,他将账目归档,并着手起草一份关于盐业未来发展的计划书。

这份计划书至关重要,它不仅涵盖了盐业的发展前景,还详细阐述了未来的经营方向和目标。

朱元璋出身贫农,对经济的理解较为肤浅,目光局限于短期利益,甚至有些急功近利,总想立刻见到成效,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一种惯性思维。

朱元璋一生历经诸多艰难,却凭借一股非凡的“勇猛”精神硬扛过来。

另一方面,

朱元璋带兵之后一路顺畅。

少有大败或惨败。

朱元璋胜多败少,渐渐滋生出盲目的自信,甚至有些自我感觉良好。

许多胜利其实源于他个人的临场决策,最终得以成功,这使得他更加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而非采纳臣下的意见。

毕竟他赢了!

他无需听取臣子的建议。

他靠自己的“独断专行”和“坚持己见”建立了江山,特别是在朱升、刘基等人去世后,他对自身判断力的信心达到了近乎狂妄的地步。

这就是典型的刚愎自用。

因为他过往总是对的,从未出错。

在这种几乎不失误的情况下,即便他骄傲自满,也情有可原。

朱元璋正是如此。

在这种心态下,没人能说服他,因为大臣提出的建议未被验证为正确,而朱元璋过去的每一步都看似正确。

两者对比,高低立现。

**只会视此为对他权威的挑战。

**不容轻视。

因此这些年,凡是对朱元璋施政提出异议的大臣,大多被处死。

夏白早已看透这一点。

对朱元璋只能针对个人,不能针对具体政策。

若要对政策发表看法,必须提供有力的实际证据,否则便是对皇权的挑衅,对朱元璋权威的质疑,甚至是否定他的正确性。

夏白回过神来。

人教导百遍不如亲身经历一次。

让一个**认错改错从来不易。

尤其是朱元璋。

夏白深知这一点,所以果断选择了“商谈”。

因为“商谈”见效快,也便于获取最直接的数据。当一系列无法篡改的事实摆在朱元璋面前时,哪怕他再愤怒再憎恨,也只能被迫接受。

对即是对,错即是错。

纯数字是最简洁的。

夏白握笔而立,目光扫过眼前的账册,略加思忖,随即飞快书写起来。他并未多费笔墨,仅寥寥数语,勾勒出盐业扩产之后的前景与未来。

半个时辰过去。

夏白搁笔。

轻轻吹拂几下,待墨迹干透,将这“表章”夹入账本末尾。

随后把账本揣进怀中,径直朝皇宫行去。

如今京都盐店少了往日的喧嚣,显得冷清了许多。

昨日的繁华恍若浮云,踪影难觅。

唯有悬挂于门首的“每斤十五文”的木匾,倔强地昭示着什么。

应天府的大街上,行人神色匆匆,许多人眉间愁绪难掩,加之街头巷尾不时出现的锦衣卫,更让市井间的气氛变得紧张不安,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种压抑的静默之中。

夏白脚步不停。

不到半刻钟,便抵达皇城之外。

表明来意并稍作等待后,便获准入宫。

文华殿内。

朱元璋与朱标父子分坐高下。

案头皆堆积如山的奏折,粗略一看,少说也有数百份。

这是他们每日必须审阅的公文。

父子二人刚从奉天殿议事归来,结束了一场早朝。

明朝制度一日三次朝会,分别称为早朝、午朝、晚朝。

朱标呵欠连连,疲惫不堪,然而这是先皇定下的规矩,无论寒暑,日出之前必须上朝,即便贵为皇子,也需披星戴月。

通常情况下,早朝要持续到旭日东升才散。

以往朱标总会在文华殿小憩片刻。

但刚散朝不久,便有官员奏报,夏白求见,欲呈盐业账目。

于是他不得不继续陪同父皇。

相较朱标的倦怠,朱元璋却兴致勃勃。

他十分陶醉于亲手处置政务的感觉,仿佛世间一切尽在其掌控之中。

就在朱元璋批阅奏折之际,朴狗儿悄无声息地走进殿中,尖锐的声音响起:“禀报陛下,夏白在外候旨。”

朱元璋抬头瞥了一眼,淡然点头:“让他进来。”

朱标感叹:“昨日应天府大街空旷,人潮涌动,那夏白的盐店竟卖出五十万斤盐,盐价也随之降到十五文一斤,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这小子在生意上确实有一套。”

朱标忍不住夸了几句。

朱元璋放下笔,神色如常,看不出喜怒。

不久后,夏白步入殿中,毕恭毕敬地行礼:“商官夏白拜见陛下、殿下。”

“臣今日入宫,是来呈交账册。”

“请陛下过目。”

夏白从怀中取出账本。

朴狗儿不敢大意,快步上前接过账本,轻轻放在朱元璋桌上。

朱元璋随意瞥了一眼,未急于翻开,忽然冷不丁说道:“郭桓入狱了!”

殿内顿时寂静无声,一股压迫感笼罩商的心头。

夏白神色自若,平静回应:“臣已知晓。”

“他昨天见过你。”朱元璋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夏白,仿佛一旦对方有所动作,他会立刻扑上去将其撕裂。

夏白点头承认:“见过。”

“郭桓找你有何事?”朱元璋慵懒地靠在椅上,眼神锐利如刀。

夏白道:“索要统一记账的方法。”

“你给了?”朱元璋声音愈发冰冷。

夏白道:“答应了,但最后他并未索取,我也就没给。”

“为何?”朱元璋略显疑惑,却仍保持警惕。

夏白道:“因为无用。”

“统账之法不过是数据整理的方式。”

“我已经明确告诉他,除了我提供给花纶的那一份,我还有一份亲自呈交的账册。”

“听完这话,郭桓便打消了念头。”

“你觉得我们会相信你的话?”朱元璋冷笑一声。

夏白直视朱元璋,笑道:“不信,就像郭桓侍郎一样,他需要的不是什么统账之法,而是一种侥幸心理,不过郭桓确实给了我另一个解释。”

“君命臣亡,臣不得不亡。”

朱标脸色微变。

朱元璋的眼神略显阴沉,冷冷地注视着夏白,语气冰冷刺骨:“郭桓对你透露了些什么,务必要一五一十地说出来。”

夏白缓缓摇头道:“陛下或许高估了我。我只是个商官,而郭桓是户部右侍郎,我们之间并无交情,他怎会将实情告诉我?”

“再说,这些事我也不想知晓。”

朱元璋毫不动摇,继续说道:“我只想知道郭桓到底掌握了什么。”

“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

夏白沉默片刻,只说了两个字。

“军饷!”

------------

“军饷”二字出口,文华阁瞬间陷入寂静。

连朱元璋也陷入了沉默。

夏白道:“郭桓正是察觉到这一点,才最终罢手,并对我说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的话。”

朱元璋冷笑一声:“我确实命户部官员筹措军饷,但我何时说过要他死?若他清廉自守,我又怎会杀他?”

“巧言令色,不过是觉得我残暴无德罢了。”

朱元璋并未否认。

他不屑于否认这些。

他目光淡漠地看着夏白,说道:“所以你昨日才当众说‘君要仁,臣方忠’。”

“你也认为我不对?”

夏白轻笑一声,摇摇头道:“陛下想多了,正如陛下所言,若郭桓等官员真的廉洁奉公,陛下又怎会真的对他们下*?郭桓又怎会对我的账目管理如此重视?”

“他们确实不干净。”

“该杀!”

“没有什么无辜。”

“郭桓之所以不满,是因为陛下可以直接动手,不必这般迂回曲折。”

“还让他担惊受怕了一阵子。”

“而陛下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还想争取更大的利益,因为北元的存在,对陛下来说始终是个隐患,陛下也一直担心有一天北元会卷土重来,将陛下打下的江山重新夺走。”

“陛下着急了!”

“急于为天下早做打算。”

“也急于清除所有可能威胁大明安稳的隐患。”

“在陛下看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郭桓等人,或是那些被牵连的人,也都死得其所。”

“因他们为大明永固而亡。”

“他们的逝去换来了北方边疆数十载,甚至百年的安宁。”

“这笔交易,在陛下心中值得。”

“郭桓后来也看清了这一点,于是主动放弃抵抗,静静等待陛下擒获自己,甘愿成为陛下奠定大明万世基业的一块基石,纵使内心不愿、满腹怨恨,也只能毫不犹豫地赴死。”

“他们确实罪有应得。”

“但此刻也在成就陛下的不朽功业。”

“我不同情,也不可惜。”

“更不关心。”

“我只是个商官,陛下宏伟的抱负与郭桓等人追逐私利之事,与我毫无瓜葛,这场*,*,对我来说并无太大意义。”

“我反倒期待看到。”

“在整治**方面,我和陛下立场一致。”

“我也厌恶当前士大夫的风气。”

“这种风气的确需要打压。”

朱元璋目光微微波动,对夏白的话感到有些意外。

他原本以为夏白会批评自己,至少也会冷嘲热讽,讽刺自己言行不一,但事实并非如此,夏白自始至终都保持平静,以一种超然的态度讲述这一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