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 第72章 疑惑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第72章 疑惑

作者:你很会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11:25:58 来源:小说旗

“你真的这么认为?”朱元璋有些疑惑。

他无法完全确定。

夏白笑了笑道:“陛下无需怀疑,我对陛下的许多举措确实不满,但我和郭桓绝非一路人。若郭桓等人真的清白无瑕,即使陛下再不满,也不会轻举妄动。毕竟陛下一直期望大明官员能够奉公守法,廉洁自律。”

“再者。”

“当日殿试时,我就已经表明过。”

“我不喜欢‘士’这个阶层。”

“陛下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无疑是动摇士大夫阶层的基础,我又怎会不乐见其成?也许假以时日,随着‘士’阶层的衰落,‘工农商’阶层的兴起,我*‘士大夫阶层’的愿望就能实现。”

夏白嘴角扬起一抹纯净的笑容。

朱元璋的目光略显深沉,陷入沉思。

这的确符合夏白一贯的风格和行事方式。

朱元璋说道:“所以昨天,你在城中大声疾呼,要为天下开辟一条商路。”

夏白点头。

他看着桌上摊开的账簿,缓缓说道:“陛下不妨好好看看这本账簿,我此次前来,正是为了呈交此物。”

朱元璋低头凝视着桌面。

他的目光落在账本上,随意翻阅了几页。

对此并无太多兴致。

然而,当他瞧见最后的利润仅为四千两时,眼中闪过一丝明显的讥讽。他抬起眼,冷冷盯着夏白说道:“折腾了三个月,我们还以为你赚了不少呢,没想到才四千两?”

“就这点利润,你要怎么偿还我们的债?”

“我记得很清楚,当初你找我们借钱时承诺,一年后按本金加两成归还。”

朱元璋把账本甩到桌上。

朱标也皱眉思索。

五十万斤盐,净利润却只有四千余两?

这实在有些少得可怜。

朱标站起身,对朱元璋行礼后取过桌上的账本细细查看。

夏白叹了口气道:“陛下只注意到区区四千两吗?”

“确实,我们只关注到了那四千两。”朱元璋握着玉如意轻抚背部,继续道,“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你这三个月花掉了整整四万两银子,但这毕竟是借出去的钱,我们认可这一点,也不挑剔这个细节,关键在于你最终能还给我们多少。”

“距离约定的时间还有九个月,还需要偿还六万两银子,你有信心做到吗?”

夏白摇了摇头。

朱元璋眼神转冷。

夏白神色自若地回应:“臣原本就没打算归还这笔钱。”

“臣提交这份账本并非为了展示臣如何从零开始赚取财富。”

“如果单纯计算收入与支出,京都盐业每月正常收益大概在一千五六百两左右,全年总计两万上下,而前期投入就高达四万两,单看数字比例,似乎臣创建的企业并不划算。”

“但这账目不能这样简单看待。”

“也不能仅仅以数据判定。”

“只是臣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陛下并不通晓经济之道。”

“陛下理解这些账目时,唯一能把握的就是最后几个数字,可要是仅凭结果就草率得出结论并以此评判事物,那实在太荒诞,甚至可以说荒谬至极。”

朱元璋脸色骤变。

看向夏白的目光充满敌意。

夏白毫不在意,躬身道:“陛下深知创业艰辛,尤其初创阶段,稍有差池便可能导致失败,但只要熬过最艰难时期,以后便会逐渐步入正轨。”

“就像盐业公司一样。”

“前期投入确实不小,但陛下不妨翻开账本看看,一个月内,盐业企业的投入已经显着下降。只要未来没有大的变故,后续的资金投入会逐步减少直至稳定。如今京都的盐铺每月都能稳定盈利千余两。”

“不到三年,便可挣回六万两,完全偿还债务。”

“三年后,盐铺所得收益便是纯利润,仅仅三年时间,就能实现全面盈利,这样的回报率堪称惊人。”

“这仅仅是开始。”

“正常的商业活动,谁不想扩展业务呢?”

“待应天府的经营步入正轨,京都的盐铺便会向周边发展,寿州、滁州等地需要恢复生产的区域,都是极佳的扩展地点。届时,三个府的运营利润将会翻番。如果将京都盐铺的业务扩展至整个大明帝国,陛下有没有计算过一年的利润会是多少?”

“臣已经算过了。”

“大约是六百多万两。”

“当然,不同地区的食盐售价会有波动,这也会影响利润,即便如此,一年的利润至少也有四五百万两。”

“这还是在惠及民生的前提下的收益。”

“付出与收获总是成正比的,付出越多,收获也越大。”

“确实,正如陛下所见,初期必然会花费大量资金,但一旦正式启动,不用几年,就能扭亏为盈。臣先前提到过,这是一个国企,属于大明朝廷的官营企业,因此这四五百万两银子会直接进入国库。”

“这四五百万两是额外的收入。”

“据臣所知,大明一年的财政收入大约只有三千万两。”

“这四五百万两银子相当于大明财政收入的六七分之一了。”

“陛下要通过多少苛捐杂税才能筹到这笔钱呢?”

“其中又会产生多少*?”

“当然,在陛下看来,这样做并不值得。且不说开创‘商官’先例会对天下造成多大影响,是否会加重官员的问题,仅仅经营应天府的盐企,就会增加朝廷不少官吏的开支,这也是臣想强调的另一点。”

“即便陛下看不懂账本。”

“陛下只看到了最后的四千两利润,却没注意到这利润是在扣除了‘盐煤’两家企业的上千人工资之后得出的。”

“我呈交给陛下的账本非常详细具体。”

“只是陛下没有仔细查看罢了。”

“或许陛下仍然认为,臣所创立的那些企业,其雇佣的盐工与矿工,与其他灶户、矿工并无不同,只需提供基本的口粮及微薄的生活费即可。”

“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些工人实际上属于雇佣性质。”

“按月发放工资。”

“此次臣前来,正是为了用实际行动表明,臣所希望构建的这套模式,是切实可行的。三个月来的实践也证实,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

“请陛下再次查看这份账本。”

夏白微微俯身,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朱元璋神色变幻莫测,犹豫片刻后,再度拿起账本仔细翻阅。

------------

过了一会儿。

朱元璋合上了账本。

正如夏白所言,他确实每月都会向工人发放工资。

若按平均值计算,这些工人的月薪甚至超过了许多明朝低级官吏。

在这样的成本下,夏白仍能保持每月四千两银子的盈余,虽然这种情况不常发生,但也足以显示其中蕴藏的巨大利润。

然而,开创“*”的先例,那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官府绝不能涉足商业活动。

夏白深知,单凭这一点,无法说服朱元璋。

朱元璋也不会轻信。

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元璋具有很强的排斥心理,对元朝遗留下的东西非常反感,而元朝统治的一大特点便是实施包税制以及极其恶劣的*。

至于商人。

朱元璋内心深处是打心底里厌恶他们的。

允许商人存在已经是极大的宽容,让他主动接受并推广“商官”政策,让官员可以经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夏白平静地说:“在陛下看来,钱粮不过是数字而已,朝廷缺多少,向天下百姓征收便是,只要不是过度剥削,朝廷根本无需如此大费周章,还冒着官员*的风险,最终得不偿失。”

朱元璋沉默不语。

其实他对这种说法是认同的。

一直以来,他对经商这件事都不屑一顾。

夏白继续说道:“这就暴露了陛下治理国家时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不懂得如何管理经济。”

“陛下日夜不懈、手不释卷的事迹,天下皆知。”

“也因此受到众多读书人的尊敬。”

“但在臣看来,陛下其实是‘未读透书’的。”

“确实,陛下博览群书,无论是史册还是圣贤经典,兵法韬略都能信手拈来。对于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得失,陛下更是了如指掌,常以此为鉴,欲使大明避免重蹈覆辙。陛下几乎无所不察,然而,在下以为,陛下忽略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学问。”

“正是经济之道!”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民间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金钱虽非万能,但缺乏金钱却万万不可。陛下对元朝的包税制深感厌恶,故而大明初建时即废止了包税制,但这真的算是彻底废除了吗?”

夏白冷笑一声,眼中满是轻蔑与嘲讽。

朱元璋闻言眉头微蹙。

“并未完全废除。”夏白神色淡然,“元朝的包税制,顾名思义,即由国家将某地某一税收承包给特定之人,朝廷每年从他们那里收取承包费用,只是元朝的承包费用颇高。”

“而羊毛终究出自羊身。”

“负责该税种的官员或者商人们,自然会向百姓征收更多的赋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