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 第11章 过分

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 第11章 过分

作者:你很会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11:25:58 来源:小说旗

“但历朝历代之中,又有谁像陛下这般,常常把爱民挂在嘴边,甚至还会问臣子,自己是否真的爱民,百姓是否夸赞自己?”

“陛下难道不觉得太过分了吗?”

朱元璋眼神阴沉,刚平息的情绪再次躁动不安。

夏白收回目光,顺着台阶向上望去,看见那龙椅,果然雕刻得惟妙惟肖,一眼就让人产生臣服与恐惧之情。

他接着说:“一个人越是炫耀什么,恰恰说明他越缺乏什么。”

“陛下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

“安慰自己,自我*,并寻求百官的认可,让自己和百官都相信,你确实爱民。”

“借此来告诉自己。”

“你是对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陛下表面上施行仁政,实际上却在*百姓,陛下有时太过自欺欺人。”

“自古以来,君王爱不爱民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天下能否发展,如果能兼顾百姓,那就是明君。”

“陛下本末倒置了。”

“还自鸣得意。”

“在陛下心中,推崇爱民并无过错,毕竟前朝那些**,皆是私家天下。”

“陛下却不然。”

“陛下所追求的,不过是大地主的角色罢了。”

“这也是自立国起,您一直努力想要把大明塑造成的样子。”

“因此,您可以肆无忌惮地羞辱**官员,可以毫无顾忌地说自己爱民,因为在您看来,官员不过是地主家的雇工,若非实在难以管理,这些人根本无需存在。”

“您一直在警惕他们。”

“害怕这些朝廷‘雇工’会窃取朱家的权柄,侵占朱家的产业,所以您设立了锦衣卫这样的秘密机构,严加防范这些人,唯恐自家产业被这些人侵吞。”

“您在朝堂上的作为,难道自己不觉得与当初身为佃农的父母,在地主家为佃户时受到的盯防如出一辙吗?”

“当年那些地主是如何压迫您家的,如今您得势了,掌权了,便用更加严酷的手段反制回去,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是地主拥有百十亩田地,而您掌控的是整个天下。”

“您的优势在于出身平民,但劣势也正源于此,因为底层的人最擅长对付底层人。”

“您是从底层一步步挣扎上来的,见识过底层的所有阴暗面,也深知底层生存的极限所在。”

“所以您比历代的**都更了解民众的关键,也知道如何更彻底地剥削底层。”

“您事无巨细地盘算,将天下的一切尽收算计之中,可谓是一丝不苟,为的就是将天下资源榨取至极限。”

“您心中的理想国,是一种缺乏活力、高度管控的静态社会。”

“百姓相互监视,相互告发,没有官府发放的路引,就不得离开户籍所在地。”

“而路引的费用又设得很高,实际上是不鼓励百姓申请路引,让百姓尽量不流动。”

“确保社会中不存在‘游民’。”

“所有人都必须在朝廷认可的行业中谋生,不可随意变换身份,也不允许出现具有组织能力的富人或团体。”

“您希望的是百姓按照您的设定生活,生死都在您的掌控之中,不容许有任何变数。”

“将天下百姓牢牢束缚在朱家的土地上,世代为朱家的奴仆长工,供奉整个朱家。”

“您做错了吗?”

“没有。”

这天下是你亲手打下的,你自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处置权。然而,你错就错在总是将“爱民”二字挂在嘴边。

明明毫无怜悯之心,却一次又一次给底层民众以希望,又接二连三地将这些希望碾碎,你对百姓实在是太过残酷。

朱元璋,你不应该侈谈爱民。

至少你不该*那些始终信赖你、感激你的百姓。

他们到底犯了什么错?

竟要承受你的这般羞辱与折磨?

------------

朱元璋手指颤抖着指向夏白,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的眼神中罕见地浮现出一丝慌乱与失措。

趴伏在地上的朴狗儿几乎被吓得喘不过气来。

他连大气都不敢出,更别提呵斥夏白了,只能这样跪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挪动身体,试图向殿外爬去。

夏白所说的话,每一句都足以致人于死地,而且不是一人之罪,而是株连三族、九族的大罪,绝非他能听、敢听的。

朴狗儿趴在地上,屁股高高撅起,扭动着身体向外爬行,姿态虽仍保持着谦卑恭敬,但动作却显得格外滑稽。

朱元璋察觉到这一点,眼中闪过一道冷厉的杀意,“滚出去!”

“奴才告退。”朴狗儿不仅没有害怕,反而松了一口气,眼角甚至泛起了泪花,急忙磕头谢恩,狼狈不堪地逃离武英殿,连稍作停留都不敢。

顿时。

殿内只剩下朱元璋和夏白两人。

朱元璋重新坐下,面色阴沉得如同乌云密布,紧紧盯着夏白,他迫切想知道,夏白究竟意欲何为,只是为了求死吗?

还是为了所谓文人的气节?

他绝不相信。

朱元璋压抑着怒火,微微前倾上身,犹如猎鹰审视猎物般打量着夏白,目光中的杀机时强时弱。

“是谁在背后指使你!”

他不相信这是夏白能够说出口的,夏白年纪轻轻,仅二十出头,不过是个毛头小子,断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必定是有人暗中操控。

他在心中暗暗猜测。

夏白苦笑着摇了摇头:“如果你真的以为是有人指使,也许可以理解为天下百姓的不甘与怨愤,以及那些对你抱有厚望却因你的冷漠而心寒的人所推动的结果。”

自秦帝统一以来,千年的岁月已表明,这片土地上的民众向来不容忍黑暗势力的压迫。一旦他们的生计陷入困境,总会以某种激烈方式,试图改变或颠覆这种统治。

“你所掌控的江山,经历了大大小小成百上千次的民变,皆因不满地主与贵族的残酷统治。”

“朱元璋,你可曾忘记,你的天下是如何夺取的?”

“你说爱民,可你的行为又如何体现?”

“你真的为底层百姓考虑过吗?”

“你在凤阳建造的中都,历时十余载才完工,其规模虽壮观,但这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

“你将诸子分封四方,每位皇子莫不是大兴土木,欺凌百姓。”

“各地王府的奢华,你比谁都清楚;他们地方上的劣迹,你也比谁都知晓。”

“那正在应天府建造的十座王府,哪座不是规模惊人,哪座不需大量征调百姓?”

“以往的朝代,无论建多少宫殿,也只为*一人,仅限少数几个地方施工。然而明朝呢?”

“这是整个朱家的事业。”

“如此循环,无休无止。”

“你说减轻百姓负担,虽然田租有所下调,但百姓缴纳的总金额减少了吗?”

“为了给你的儿子们建造王府,你从何处获取资金?难道是平白出现的?”

“全是从民间搜刮而来。”

“如今的大明,一年的国税不过两三千万两银子,除去官府日常开销和王府供养,所剩几何?朝廷若告匮,又怎能筹措所需?”

“最终还是如同你痛恨的*污吏一般,向百姓征收苛捐杂税,这情况有改观过吗?”

“今日的大明,哪还有什么所谓的洪武盛世,百姓早已被繁重的徭役和赋税压榨得喘不过气。”

“你在民间推行《大诰》,试图将你的理念普及至基层,但你可曾询问过地方百姓,他们是否接受这套制度?”

“你只提及大明律对*污吏严厉惩处,为何不提对百姓同样苛刻?”

“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追求国富民强无可厚非,但你具体是怎么做的?”

“国家财富未见增长,但各地王府却愈发华丽,这难道就是你的治理之道?”

“所谓强军,若大明真有那么强大,上次北伐怎会失败?各地卫所又怎会有如此多的逃兵?”

“外战连绵,内兴土木,这便是洪武帝治下的真实民生。”

“我只问一句,你生于斯世,能安然生存吗?”

“频繁劳役,生死难料。税负较前朝翻倍,名目繁杂,官吏催缴苛刻,丰年掠尽百姓仓廪,灾年逼迫卖儿鬻女。”

“你以为我试卷上的民谣是编造的?”

“凤阳确实贫瘠。”

“可贫瘠至此?”

“原因你早知,因你喜好虚荣,在凤阳建中都,调集太多百姓,致使土地年年荒废。”

“甚至当地人用厌镇之术诅咒你的帝国早日崩溃,你又如何应对?”

“尽皆屠戮!”

“激起民愤,引发叛乱。凤阳于你而言是龙兴之地,你怕动摇根基,才不得不停工留尾。”

“减免田赋,安抚民怨。”

“我读过你的《大诰》,你自称百姓的再生父母,宣扬所谓‘大孝’。”

“你的‘孝’,不过是让百姓毫无怨言地供奉你,倾尽所有为你打造千年不变的国度。”

“这种‘恩惠’,百姓实难承受,更是难以负荷。”

“你自诩爱民亲民,不过是对工具和耕牛般的怜惜罢了。”

“但应抽的鞭子,应耕的土地,一点不少。”

“冒天功为己有。”

“天地不仁,视万物如草芥;圣人不仁,视百姓如草芥。”

“而你这位圣人,正是以百姓为草芥的圣人!这样的圣人,还配称作圣人吗?”

---------

“圣人?”朱元璋冷笑,缓步走下殿阶。

背影微弓,步伐却威严依旧,气势愈盛,如烈日初升,令人无法直视。

“我们从不当自己是圣人,也从未想过要成为圣人。”

“我们同样瞧不上那些所谓的圣人。”

“我们的父母饿死时,那些圣人在哪里?”

“我们的兄弟姐妹饿死时,那些圣人又在哪里?我们在饿得啃树叶、吃泥土、当和尚、做乞丐的时候,他们又在哪里?”

“圣人?”

“一路走来,我们始终不信这一套。”

“我们只相信手里的刀。”

“你说的这些话,确实让我们有些紧张,也戳到了我们的痛处,让我们感觉被完全看透了,听到某些话时,真想一刀杀了你。”

“你让我们很尴尬。”

“而且我们所知道的,比你更多。”

“我们明确告诉你,在洪武三年,泉州发生民变;洪武四年,阳山也有民变;洪武五年,潮州起事;洪武六年,罗田不安分;洪武七年,儋州动荡;洪武八年……”

“自大明建国以来,各地*就没断过。”

“只是最近两年,参与*的人少了,规模也变小了。”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你不屑一顾的‘知丁路引’,我们正是依靠它,牺牲了天下的流动性与活力,却换来了大明的长久稳定。”

“我们从未隐瞒过什么。”

“早在《大诰》中,我们就写得清清楚楚:呜呼,民中有厌恶太平、喜好作乱之人,考察汉、隋、唐、宋,此类愚民世代存在,呜呼,可惜这些愚民屡次成为祸乱之源,大多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

“这天下想要作乱的愚民,一直都有,也无法彻底禁止。”

“不过真正敢于带头作乱的,不过那么几个,其他人大多是蠢人,看到别人*,就跟风起哄,虽然这些人难以成大事,但世间之所以会有大规模*,很多时候就是这些人引起的流民造成的。人一多,就容易生事,事情一起,就会吸引更多蠢人加入,最终导致大祸。”

“我们不会让他们动。”

“我们要把他们世世代代束缚在土地上。”

“我们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大的抱负,我们认为,只要每户人家都有田地、房舍、粮食作物、牲畜等,平时衣食无忧,有孝顺的子孙在家侍奉长辈,壮年人继承父业,这样一代代平稳传承下去,天下就足够安定。”

“富人有富人的生活方式。”

“穷人也有属于他们的快乐之道。”

即便饥寒交迫,遭遇天灾导致颗粒无收,最终饿殍遍野,但总归比死于战火之中强吧?我们曾经历乱世,目睹无数因战祸流离失所、无路可逃而亡魂,相比之下,让他们安守乡里挨饿死去,也比仓促逃离死于途中要好得多。

至少有人会替他们料理后事。

不是吗?

朱元璋走近夏白身旁,背负双手,眼神中满是轻蔑与冷淡。是他终结了这场乱世,结束了延续数十年的纷争,还将土地分发给民众,使他们得以果腹。

这才是真正的爱民之道。

夏白内心一声叹息。

他已经懂了。

并非朱元璋不了解民间疾苦,而是根本不在意。在他尚未登基称帝之时,他确实与普通百姓无异,可一旦坐拥江山,便成了封建*。

比起历史上其他的君主,他更为冷酷无情。

他出身贫寒,难以真正理解官员们的诉求,却深知百姓所需。凭借自身的贫苦经历,对他而言,能填饱肚子便是莫大的恩惠。

而他。

正是给了百姓这一碗饭。

至于向百姓征税,那都是理所应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