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中国凶案笔记 > 第84章 河北吴桥“鸡窝藏刀”凶案4

吴桥县“迎宾酒店”的后厨飘出炝锅的香气,铁锅里的辣椒段在热油中炸开,激起一片辛辣的烟雾。张建国摘下警帽,任由围裙师傅递来的毛巾擦过额头,目光扫过墙上的员工合照——崔秀琳站在中间,嘴角上扬,手里举着刚包好的饺子,身边环绕着二十多张笑脸。

“秀琳啊,人特别随和。”大堂经理刘姐擦着眼泪,指甲在照片上的崔秀琳脸上划出一道痕迹,“上周聚餐她还说呢,‘我家那门锁啊,建军总让修,我嫌麻烦,反正院子里也没值钱东西。’谁能想到……”

张建国的手指停在照片右下角,那里有个穿灰色工服的年轻人,低头切菜,侧脸被蒸汽熏得发红——帮厨李树林。他转向刘姐:“案发当天下午,李树林请假时怎么说的?”

“说家里老母亲病了,要回去看看。”刘姐抽了抽鼻子,“可后来我打电话去他家,他爹说他妈好好的在院子里喂鸡呢。”她突然压低声音,“张队长,你说会不会是那个王建军?他俩老家邻村,从小就认识,秀琳搬家时他还去帮忙扛过衣柜。”

但监控录像早已排除了王建军的嫌疑:8月18日21:00,他骑着摩托车离开酒店,22:00准时出现在四十公里外的村口,便利店的监控清晰拍到他购买香烟的画面,时间与路程完全吻合。张建国盯着考勤表上的签字,目光最终落在李树林的名字上——16:00请假,23:30回宿舍,中间七个小时,像段被剪掉的录像,空白得刺眼。

“李树林平时住宿舍?”他问。

“对,集体宿舍四人一间,他睡靠窗的床位。”厨师长老王插进来,“这孩子话不多,干活儿挺利索,就是老爱盯着客人的包看,三年前坐过牢,说是盗窃,不过我们想着改过自新就好……”

张建国的笔记本在掌心压出一道折痕,他想起三年前的卷宗:李树林在受害者床下躲藏三小时,用丝袜蒙脸,偷走现金和首饰。现在,同样的手法升级成了潜伏杀人,唯一的区别是,这次他留下了更多痕迹——运动鞋印、农用绳、还有那双崭新的棉手套。

酒店走廊的尽头,技术员小李正在拷贝监控。张建国推开门,看见李树林的工位上摆着本破旧的《烹饪入门》,扉页上写着“赠给树林弟,姐盼你学好手艺”,落款是2014年6月,正是崔秀琳搬家的月份。

“张队,发现可疑片段。”小李指着屏幕,7月15日傍晚,崔秀琳蹲在院子里整理纸箱,李树林蹲在旁边帮忙,两人中间放着个打开的手提包,镜头虽远,却能看见李树林的手在包口停留了两秒。

“他发现了现金。”张建国低声道。那天,崔秀琳刚从银行取出孩子的学费,1200元现金整整齐齐地叠在手提包内侧。李树林的眼神,一定在那一刻定格成了**的形状。

下午三点,李树林被传唤到刑警队。审讯室的灯光下,他的灰色工服洗得发白,领口处还沾着片菜叶。张建国注意到,他进门时刻意避开地面的反光,脚尖微微向内——和现场鞋印的着力点完全一致。

“8月18日下午,你几点到家的?”张建国翻开笔录。

李树林搓着衣角:“四点半吧,骑电动车回的镇东镇。”

“回家做了什么?”

“陪我妈说了会儿话,帮她喂了鸡,七点就回县城了。”

“七点到十一点之间呢?”张建国突然提高声音,“立交桥下乘凉?火车站附近?你知道那里没有监控,说具体点,有没有人看见你?”

李树林的喉结滚动,手指无意识地摸向裤脚:“就坐在长椅上,看看火车……”

“你当天穿的什么鞋?”

“皮……皮鞋。”他的视线飘向天花板,“棕色的皮鞋。”

小李适时推开门,将网吧监控截图甩在桌上。画面里,23:15的李树林穿着灰色短袖,脚下是一双沾满红土的运动鞋,正站在吧台前买水,收银台的摄像头清晰拍下鞋底的菱形网格纹——和现场鞋印分毫不差。

“这鞋……”李树林的声音突然卡住,额角渗出冷汗,“是同事借我的,我……”

“不用解释了。”张建国打断他,“镇东农资店的老板记得你,8月18日下午,你买了尼龙绳和棉手套,说是修鸡笼。可鸡笼没修,绳子却出现在死者床头,怎么回事?”

李树林的肩膀猛地绷紧,右手食指开始快速敲击膝盖——这是焦虑的肢体语言。张建国想起酒店同事的评价:“他特别老实,从不和人红脸”,此刻却在嫌疑人身上看到了截然相反的特质:缜密的潜伏计划、冷静的反侦查手段、还有面对质问时的短暂慌乱。

“崔秀琳搬家时,你去帮忙了吧?”张建国放缓语气,“你发现她家防盗门坏了,院门经常不锁,甚至知道她习惯把现金放在手提包内侧。7月15日那天,你看见她数钱,对吧?”

李树林的头垂得更低,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张建国知道,最关键的突破口不是证据,而是心理——一个惯偷的自尊心,在面对自己精心设计的计划即将败露时,会比普通人崩塌得更快。

“你铺了褥子,躲在床下,等她下班、洗澡、换衣服。”张建国的声音像把手术刀,精准划开伤口,“你知道她会在睡前给丈夫打电话,所以选在那个时候动手,没想到她转身看见了你的脚,惊叫引来了亲戚,你怕暴露,所以用数据线勒住她,又用菜刀……”

“不是!”李树林突然抬头,眼里布满血丝,“我没想杀她,我就是想拿点钱!她要是不叫,我……”他猛地闭嘴,惊恐地看着自己脱口而出的话。

张建国和小李交换眼神,时机到了。小李掏出鞋印比对报告,拍在李树林面前:“这双运动鞋,你8月18日下午穿着它翻墙进入死者家,鞋底的红土来自院墙外的菜地,和现场提取的完全一致。还有这个——”他抖出从李树林宿舍找到的半截绳子,“你老家鱼缸里的,断口和现场绳子吻合,需要我继续说吗?”

李树林的防线终于崩塌,身体瘫软在椅背上,右手腕的纱布渗出淡淡血迹——那是崔秀琳指甲留下的印记,此刻正成为dNA比对的关键证据。张建国看着他,突然想起酒店合照里那个低头切菜的年轻人,想起同事们说的“他总帮人顶班”,想起他藏在床下的褥子——原来,最危险的熟人,从来不是那些锋芒毕露的人,而是藏在微笑背后,默默观察着每一个细节的潜伏者。

傍晚,张建国再次来到酒店。夕阳透过后厨的玻璃窗,在李树林的工位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他翻开那本《烹饪入门》,看见某页边角折起,上面画着个简易的房屋结构图,卧室床下用红笔打了个叉——正是崔秀琳家的布局。

“张队长,有新发现!”技术员小周跑过来,“酒店仓库的监控显示,8月17日凌晨,李树林曾进入仓库,拿走了一卷胶带和一把剪刀,和现场绳子的断口吻合!”

所有碎片在这一刻拼合。张建国望向窗外,暮色中的酒店招牌亮起霓虹,映照着“宾至如归”四个大字。崔秀琳的笑声仿佛还在走廊回荡,而那个帮她搬过家具、修过灯泡的同事,早已在暗中将她的生活化作了作案手册上的一条条注脚。

回到刑警队,dNA比对结果出来了:崔秀琳指缝里的皮肤组织,正是李树林的。张建国在笔记本上写下:“熟人作案的可怕之处,在于凶手早已将自己融入受害者的日常,那些看似善意的帮助,不过是罪恶的铺垫。”

而此刻的李树林,正盯着审讯室墙上的时钟,听着秒针走动的声音,想起三天前帮崔秀琳修灯泡时,她递来的那杯茉莉花茶,想起她随口说的“门锁坏了也没关系,反正都是认识的人”。他突然明白,自己之所以能轻易得手,不是因为计划周密,而是因为受害者从未将他视为威胁——直到那声惊叫,打破了所有的信任。

夜色渐深,张建国站在物证室前,看着玻璃柜里的运动鞋和尼龙绳。鞋印、绳子、菜刀、还有那个藏在鸡窝里的秘密,终将成为呈堂证供。他知道,这起案件的破获,不是因为警方的高明,而是因为凶手在熟悉中埋下了太多的细节,那些被忽视的日常,终将在真相面前无所遁形。

当第一颗星星爬上夜空时,吴桥县的街道渐渐安静。迎宾酒店的员工们围坐在餐桌前,没人动筷子。他们看着空出来的工位,看着崔秀琳常穿的粉色围裙,突然意识到:有些熟人,比陌生人更危险,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在温暖的表象下,编织出致命的陷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