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中国凶案笔记 > 第83章 河北吴桥“鸡窝藏刀”凶案3

吴桥县的清晨被雾气压得低沉,沾着露水的玉米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张建国蹲在案发现场南院的浅坑旁,看着法医老王用小刷子清理死者指甲缝里的泥土。凌晨那场暴雨冲刷了院外的拖拽痕迹,却让坑里的血迹更加清晰——那是喷溅状的血点,像被踩碎的红梅,沿着死者颈部切口向四周扩散。

“犬队到了。”技术员小李的声音从院门口传来。张建国站起身,看见一只德国牧羊犬正低头嗅着卧室地板上的鞋印,训导员牵着牵引绳,目光落在床下的蓝色褥子上。“从鞋印到墙头,再到院外的红土,气味连贯。”训导员拍拍犬背,“黑子,追踪!”

警犬突然昂首,尾巴绷紧,顺着墙头的鞋印方向狂奔。张建国跟着跑出院子,晨光中,黑子的鼻尖贴近地面,在杂草丛生的巷口突然转向,朝着铁路方向跑去。铁轨旁的碎石堆上,晨露未干的草丛里躺着个黑色物体——崔秀琳的手机,屏幕朝上,锁屏壁纸是她女儿抱着布熊的照片。

“开机状态,通话记录停在23:00的未接来电。”小李戴上手套捡起手机,机身温热,像是刚被丢弃不久。距离手机三米远,一双白色棉手套躺在铁轨枕木间,指尖部分沾着暗红污渍,内侧翻卷的纤维在阳光下泛着微光。

“尼龙纤维。”张建国接过物证袋,手套内侧的绒毛上粘着几根白色丝线,与卧室床头的绳子材质完全一致。他突然想起死者丈夫的话:“家里没这种绳子,秀琳讨厌尼龙味。”绳子的断口处还留着木质纤维,像是从某种农具上剪下的——镇东农资店的农用绳,全县只有那里有售。

“去查购买记录,最近一周内买过这种绳子和棉手套的人。”张建国转身时,警犬黑子突然对着铁轨另一侧的芦苇荡狂吠。拨开半人高的芦苇,泥土上有新鲜的踩踏痕迹,还有几滴已干涸的血点,呈滴落状,间隔约三十厘米——应该是凶手受伤后留下的。

回到现场,厨房传来餐具碰撞的声响。张建国推门进去,看见保洁阿姨正对着刀架发呆,不锈钢刀架上只剩两把菜刀,中间的凹槽空得刺眼。“平时三把刀,”阿姨颤巍巍地指着,“中间那把砍骨刀,昨天还在的。”

他的目光扫过洗碗池,边缘沾着半片碎瓷,像是被利器磕碎的。突然,院角的鸡窝传来“叮”的金属轻响。张建国快步走近,看见一只芦花鸡受惊飞起,露出鸡窝深处的金属反光——刀柄上凝结的血痂呈暗褐色,与死者的血型相同。

“凶手把刀藏在鸡窝里。”小李蹲下身,用镊子夹起刀柄。刀身布满划痕,靠近刀背处有道三厘米长的缺口,正是死者颈部创口的形状。张建国摩挲着刀柄上的防滑纹,突然发现刀尾的挂孔里缠着半根棉线,颜色与铁路旁的手套一致。

“反直觉隐藏。”他低声道,“鸡窝是最显眼的地方,每天都有人喂食,却因为太普通而被忽视。”转头对小李说:“查这把刀的使用痕迹,刀柄上的手套纤维和铁路旁的是否一致。”

物证科的检验报告在两小时后送到临时指挥部。白色棉手套购自镇东农资店,同款手套上周卖出七副,购买者需登记身份证;农用尼龙绳也是该店特产,绳头的断口显示是家用剪刀剪断,与李树林老家发现的剪刀型号匹配;最关键的是,鸡窝找到的菜刀,刀身缺口与死者颈部创口完全吻合,刀柄残留的手套纤维与铁路旁的属于同一批次。

“凶手有备而来。”张建国在白板上写下关键词:潜伏(床下褥子)、凶器(数据线、菜刀)、反侦查(手套、鸡窝藏刀)、熟悉环境(知道门锁损坏、家人动向)。他的手指停在“镇东农资店”上,突然想起酒店同事的调查——帮厨李树林的老家,就在镇东镇。

下午三点,技术员小周抱着鞋印比对报告冲进屋:“队长,现场鞋印和数据库匹配上了!是某品牌运动鞋,2013年款,全县销量32双,其中酒店员工里有两人购买过——厨师王建军和帮厨李树林。”

“王建军的不在场证明呢?”张建国翻看笔记本,昨晚调取的监控显示,王建军骑摩托车在22:00抵达四十公里外的老家,村口摄像头清晰拍到他的身影,确实没有作案时间。

“剩下的就是李树林。”小李递过酒店考勤表,“他下午16:00请假,说‘回家探亲’,23:30才回宿舍,中间七小时行踪不明。值班经理说,他平时很少请假,昨天却执意要走,说‘家里有事’。”

张建国盯着李树林的入职档案:27岁,初中学历,三年前因盗窃罪入狱,释放后经熟人介绍到酒店做帮厨。档案照片上的年轻人面带微笑,眼神温和,很难和凶残的凶手联系起来。但档案里的一句话让他心头一紧:“2011年盗窃案中,嫌疑人曾在受害者床下躲藏三小时,等待时机行窃。”

“历史总是重演。”他喃喃道,视线落在现场照片上——床下整齐的褥子,和三年前那起案件中凶手铺垫的纸板何其相似。都是潜伏,都是等待,只是这次,等待变成了杀戮。

傍晚时分,张建国再次来到案发现场。夕阳的余晖洒在南院的围墙上,墙头上的鞋印被夕阳拉长成诡异的影子。他蹲下身,指尖划过墙外侧的红土——和李树林鞋底沾的泥土成分相同。突然,他注意到墙根处有半截烟蒂,滤嘴上印着“红双喜”,而酒店员工名单里,只有李树林和王建军抽烟,王建军抽的是本地旱烟。

“李树林,你到底在害怕什么?”他对着空荡荡的院子低语。卧室里,那截白色绳子还躺在床头,像是凶手留下的挑衅。张建国突然想起,死者丈夫说过,家里的数据线是粉色的,而现场遗留的凶器是黑色的——凶手用的是自己带来的数据线,或者,临时扯下了充电器上的线。

物证科的电话在此时响起:“张队,铁路旁的血迹比对结果出来了,属于Ab型血,和死者的o型血不符,应该是凶手的。现场提取的皮肤组织,初步判断也是Ab型,和血迹吻合。”

“李树林的血型?”张建国立刻追问。

“Ab型。”小李翻着户籍资料,声音里带着兴奋,“他三年前入狱时的体检报告,明确写着Ab型血。”

所有线索开始串联:Ab型血的抓痕、镇东农资店的绳子和手套、同款运动鞋、三年前的盗窃手法。张建国看向窗外,暮色中,警犬黑子正对着李树林宿舍的方向狂吠——那里,技术员正在搜查他的储物柜。

而此刻的李树林,正躲在县城边缘的小网吧里,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游戏画面,却一个像素都看不进去。手腕上的抓痕火辣辣地疼,他每隔十分钟就低头查看,生怕血迹渗透纱布。早上路过铁路时,他故意丢弃了手机和手套,以为这样就能切断联系,却没想到,鸡窝里的菜刀成了致命的破绽。

他想起藏在老家空鱼缸里的半卷绳子,想起翻墙时踩落的碎砖,想起崔秀琳转身时眼里的惊恐。原本只是想偷点钱,毕竟上次看见她手提包里有一叠现金,足够他还掉赌债。但当她惊叫着要跑,当数据线勒住她的脖子,当她的指甲深深扎进他的手腕,所有的计划都乱了套。

“留活口等于留证据。”牢里的老大曾这么说过。所以他拿了刀,所以他拖走了尸体,所以他把刀藏进了最显眼的鸡窝——他以为,没人会想到凶手敢把凶器留在现场附近,毕竟电视剧里都演凶手会把凶器扔到河里。

网吧的空调吹得他发抖,屏幕右下角弹出新闻推送:“吴桥县发生恶性杀人案,警方全力追捕凶手。”李树林猛地关掉页面,手心全是汗。他不知道,此刻警方的勘查车正驶向镇东镇,那里的农资店老板,正对着李树林的照片频频点头:“没错,就是这小伙子,前天买了绳子和手套,说家里要修鸡笼。”

夜色渐深,张建国站在物证室里,看着玻璃柜中的菜刀。刀身的缺口在灯光下泛着冷光,那是凶手用力过猛留下的痕迹,也是死者最后的反抗。他突然想起崔秀琳的同事说过,她总说“家里的门锁该修修了”,却没想到,这个疏忽给了凶手可乘之机。

“队长,李树林的宿舍搜查有发现!”小李推门进来,手里举着个塑料袋,“床底找到同款运动鞋,鞋底红土和现场一致,还有这个——”他抖出半卷白色尼龙绳,断口处的毛边还带着新鲜的剪切痕迹,“和现场绳子完全吻合,他老家的鱼缸里找到的。”

张建国盯着绳子,突然看见塑料袋底部躺着个小物件——酒店工牌,照片上的李树林笑得憨厚,工牌背面写着:“2014年6月入职,负责帮厨及杂物整理。”入职时间,正好是崔秀琳搬家后的第二周。

所有拼图终于完整。张建国拿起对讲机,声音冷静而坚定:“全体注意,锁定犯罪嫌疑人李树林,立即实施抓捕。他的落脚点,应该在县城南郊的出租屋,那里离铁路和镇东镇都不远,方便他处理凶器和往返现场。”

窗外,月亮爬上墙头,照亮了南院的鸡窝。曾经普通的农家小院,此刻成了罪恶的见证者。而那把消失的凶器,终将带着凶手的气息,在物证报告里写下最确凿的证词——有些罪恶,以为藏进黑暗就能永远消失,却不知,每个细节都会在阳光下显形,每个疏忽都会成为法网的缺口。

当警笛声再次划破夜空时,李树林正蹲在出租屋的马桶前,试图洗掉刀鞘上的血渍。听见砸门声的瞬间,他盯着镜子里苍白的脸,突然想起崔秀琳晾晒在院子里的粉色睡衣,想起她煮面时哼的那首老歌,想起自己藏在床下的那个漫长的等待——原来,从他翻进院子的那一刻起,命运的齿轮就已开始转动,而所有的躲藏和伪装,终究敌不过阳光下的真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