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中国凶案笔记 > 第81章 河北吴桥“鸡窝藏刀”凶案1

2014年8月18日,北京通州的夏夜黏腻得像块化不开的黑糖。陈建军蹲在城中村出租屋的水泥地上,膝盖抵着吱呀作响的木床,手机屏幕在掌心映出一片青白。这是他今晚第三次拨打妻子的电话,通话记录里密密麻麻的未接来电像一串歪扭的惊叹号。

“秀琳,接电话啊。”他的拇指在绿色接听键上悬了两秒,终于咬牙按下去。信号延迟的蜂鸣声里,他听见自己剧烈的心跳撞着肋骨。突然,听筒里炸开一声撕裂空气的尖叫,像生锈的刀片刮过玻璃,紧接着是重物翻倒的闷响——是客厅木质茶几的动静,他认得那声音,上个月他刚给桌角钉过加固的木条。

“秀琳!”陈建军猛地站起来,木床腿在地板上划出刺耳的声响。电话里传来断断续续的喘息,混着布料摩擦的窸窣,像有人在剧烈挣扎。他听见妻子带着哭腔的呼喊:“建军——”尾音突然被掐断,紧接着是电流杂音,再然后,寂静。

他盯着手机屏幕,通话时长停在1分17秒。手指颤抖着再次拨打,嘟嘟声只响了半声,就被对方挂断。再拨,提示音变成机械的“您拨打的用户已关机”。陈建军的后背撞上斑驳的墙纸,墙皮簌簌落在他汗湿的衣领里。墙上贴着孩子的奖状,岳母前天刚带着五岁的女儿回吴桥老家,走的时候说“秀琳一个人在家也清净”,可现在,这通电话让他浑身发冷。

床头柜上的电子钟显示23:07。陈建军抓起钥匙往外跑,凉鞋在青石板路上敲出急促的节奏。巷口的公用电话亭还亮着灯,他摸出皱巴巴的硬币塞进去,手指在键盘上跳:表弟周明的号码他烂熟于心。

“明子,你现在去我家看看!秀琳出事了!”话筒里传来表弟迷糊的哈欠,陈建军这才想起吴桥和北京有一个小时的时差,此刻当地不过22点刚过。他语速飞快地重复着电话里的惊叫,直到表弟的声音突然清醒:“哥你别急,我这就骑车过去!”

周明的摩托车在吴桥县城的巷子里狂飙,车头灯划破浓稠的夜色。崔秀琳家的出租屋在城郊老街区,青砖墙围起的小院门挂着把生锈的铁锁——不对,嫂子平时为了方便,晚上只插木门,铁锁早坏了半年。他跳下车时,发现院门果然虚掩着,门闩从内侧扣死,推不动。

“嫂子!我是明子!”他拍打着铁门,铁皮发出空洞的回响。院里静悄悄的,只有北房卧室的灯光透过纱窗,在地上投出模糊的方形光斑。周明侧耳倾听,突然听见墙内传来拖沓的响动,像有人拖着什么重物在泥地上摩擦,伴随着断断续续的喘息,还有——他后颈一凉,那是布料蹭过砖墙的窸窣声,像极了有人在爬墙。

“喂!里面是谁?”他掏出手机照亮墙头,却只看见晃动的树影。掌心的汗让手机差点滑落,他突然想起表哥的话:“听见惊叫后就断线了,再打就关机。”手指发抖地按下110,报警时声音都在打颤:“这里是红旗巷17号,我嫂子可能出事了!门从里面锁着,里面有奇怪的声音——”

五分钟后,警笛声由远及近。率先赶到的是片警老陈,手电筒光束扫过院门时,他注意到门闩的铁环上缠着半根尼龙线,线头新鲜,像是刚被扯断。“退后。”他按住周明的肩膀,抬腿踹向木门,门却纹丝不动——里面还插着门闩。

“翻墙。”老陈踩着墙根的石阶往上爬,警用强光手电照亮院子的瞬间,他的瞳孔骤然收缩。北房客厅的电视还在播放《新闻联播》重播,荧光在空荡的房间里明灭,卧室门半开着,露出一角凌乱的床铺,床上扔着件粉色睡衣,袖口还沾着未干的水渍,像是刚洗完澡换上的。

而南院的阴影里,有什么苍白的东西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是一只裸露的手臂,指尖抠进泥土里,指甲缝里嵌着暗红色的污渍,分不清是泥还是血。

刑警队长张建国赶到时,现场已经拉起警戒线。他踩着墙头跳进院子,胶底鞋在墙头上蹭下几块碎砖。夏夜的风带来若有若无的血腥气,混着泥土的潮气,钻进他的制服领口。

“死者崔秀琳,32岁,酒店服务员。”法医老王蹲在南院的浅坑旁,手电筒照亮尸体颈部,“两道损伤,勒痕和锐器伤,勒痕在前,应该是先用数据线勒颈,导致窒息昏迷,随后用锐器切割颈部,造成大出血。死亡时间初步判断在23点左右,和报警人所述电话惊叫时间吻合。”

张建国的光束扫过北房卧室:床头柜上的手机充电器插着空插头,数据线不翼而飞;床上的被子半拖在地上,枕头边有一块深色水渍,老王说那是口鼻出血留下的;床下铺着一条崭新的蓝色褥子,边角整齐地塞进床架,与整个凌乱的卧室格格不入。

“她平时睡觉不铺褥子?”张建国转头问跟来的周明。周明咽了口唾沫:“嫂子说孩子总在地上玩,褥子经常弄脏,所以收在衣柜里。”张建国蹲下身,指尖划过褥子边缘,没有灰尘,反而带着淡淡的阳光味——像是今天刚晒过的。

院子里,技术组正在提取鞋印。卧室地板上有枚清晰的运动鞋印,纹路呈网格状,鞋尖朝向床尾,像是有人从床下爬出来时留下的。墙头上也有新鲜的踩踏痕迹,墙外侧的软泥里,几枚浅脚印延伸向黑暗。

“门从内侧闩死,凶手只能翻墙出入。”张建国盯着院门上的旧锁,锁扣处有明显的撬动痕迹,但更引人注意的是,防盗门的电子锁早已损坏,只剩下个摆设,“死者丈夫说,这锁坏了半年,她平时只锁木门,甚至有时候连木门都不锁,只关院门。”

说话间,他的手电筒扫过厨房,刀架上缺了把菜刀,刀座的位置空得刺眼。突然,南院传来技术员的低呼:“队长,铁锹上有指纹!”

那把家用铁锹斜插在浅坑旁,木柄上清晰的血指纹在荧光粉下泛着蓝光——不是死者的,属于另一个人。张建国皱眉看着坑洼不平的泥土:这是个仓促挖出的浅坑,深度不足三十厘米,凶手甚至没来得及完全掩埋尸体,只盖了层薄土,仿佛知道很快会被发现。

陈建军赶到吴桥县医院时,已是凌晨两点。急诊室走廊的白炽灯刺得他睁不开眼,周明迎上来时,他抓住表弟的手腕:“秀琳呢?”话出口才发现,对方的脸色比墙上的瓷砖还要白。

“哥,你冷静点。”周明避开他的视线,“嫂子……没了。”

陈建军的膝盖一软,靠在墙上。脑海里闪过下午视频时妻子的笑脸,她正给孩子扎小辫,说“这周把孩子接回来吧,妈一个人带太累”。现在,那个总在厨房哼歌的身影,躺在法医室的不锈钢台上,颈部缠着纱布,像被剪断的木偶。

手机在裤兜震动,是工地老板的短信:“明天还来不来搬砖?”陈建军盯着屏幕,突然想起妻子总说“等攒够钱,咱在县城买套小房子”,她甚至连阳台种什么花都想好——月季和薄荷,她说薄荷能驱蚊。

凌晨三点,张建国的笔记本上记满线索:

- 死者22:20下班,监控显示骑电动车回家,22:50左右抵达住处;

- 23:00接到丈夫电话,通话1分17秒后断线,期间传出惊叫和打斗声;

- 现场门锁完好但未锁,凶手提前潜入可能性大;

- 床下褥子为新鲜铺垫,推测凶手潜伏等待;

- 缺失物品:手机、菜刀、数据线,其中数据线为凶器之一。

他揉了揉发酸的太阳穴,视线落在现场照片上:死者崔秀琳的右手食指指甲断裂,指缝里卡着几丝皮肤组织——那是与凶手搏斗时留下的。而床头柜上的台历,8月17日那页画着个小红圈,备注“妈带孩子回乡下”。

窗外传来第一声鸡啼,张建国起身时,裤脚沾了片草叶——来自南院的浅坑旁。他突然想起技术员的话:“鞋印显示凶手中等身材,穿运动鞋,翻墙动作利落,年纪不大。”

还有那个最反常的细节:死者的贴身衣物整齐地叠在沙发上,像是准备洗澡睡觉,却在半裸状态下遭遇袭击。凶手为何选在这个时间点?是知道家里只有她一人,还是偶然撞见?

手机震动,是物证科发来的初步报告:现场提取的绳子为农用尼龙绳,全县只有镇东农资店有售;运动鞋印比对进入数据库,等待匹配结果。张建国望着窗外渐亮的天空,突然意识到,那个藏在床下的身影,早在死者回家前就准备好了一切——褥子、绳子、手套,还有那把消失的菜刀。

而此刻,在县城边缘的小旅馆里,李树林正对着镜子查看手腕的抓痕。三道血痕从腕骨延伸到小臂,火辣辣地疼。他扯过毛巾裹住手臂,目光落在床头柜上的手机——崔秀琳的手机,屏幕上还贴着她女儿的照片。

窗外传来警笛声,他猛地关掉台灯。黑暗中,裤兜里的尼龙绳硌着大腿,那是今天凌晨从鸡窝取回的,上面还沾着未干的血迹。他想起翻墙时踩落的碎砖,想起床下潮湿的灰尘味,想起她转身时眼里的惊恐——那声惊叫,终究还是没能捂住。

第一缕阳光爬上墙头时,张建国在现场捡到半张撕碎的购物小票,日期是8月18日下午,品名栏写着“棉手套”,购买地点:镇东农资店。他盯着小票上的指纹,突然听见对讲机里传来急切的呼叫:“队长,酒店那边传来消息,死者同事里有人今晚行踪异常——”

晨风吹过南院,那截裸露的手臂已被盖上白布,但泥土里的血渍,正慢慢渗入大地,像朵永不凋零的恶之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