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爱恨无情 > 第70章 亲人相见

爱恨无情 第70章 亲人相见

作者:金沙沄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9 18:18:23 来源:小说旗

瞻化波日桥上,一对恋人在张望等待,男的是独立师政委,也曾是省委宣传部长,女的是博巴政府一位藏族美女。两人在共同的战斗工作中产生感情,走到了一起。他们在这里迎接红二、六军团进入瞻化藏区,进入波巴政府。这座元末明初时,由藏族建筑大师唐通吉布承担设计的波日桥。是康巴地区年代久远,跨度最大的伸臂木质结构桥,素有康巴第一桥美誉,也是横跨雅砻江上唯一的藏式桥,长125米,宽3米,孔径跨度60米,由桥身、桥墩、桥亭三部分构成。桥墩用圆木与卵石片石相掺,外壁用圆木垒叠成墙,树藤缠结而成,不用铁钉,造型粗犷质朴。历经数年破旧失修,红军进入瞻化后,经常过路上桥担心行人不便,特别派人整修一新,加以维护,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红军桥”。成为这片土地上一处靓丽的风景,凡是红军或苏维埃干部圆满地完成任务归来,或即将踏上新的征程执行任务。都会经过这座大桥,并在桥上停留话别,不论阳光还是月光,都会将他们的身影烙印在桥下水里面,久久不散。

独立师政委领受了任务,要在这里迎接和欢送二六军团的战友们。而红总部也计划着,当两支主力红军会师之后,再度北上时也将从波日桥通过。

师政委深知这次任务的重要性,他早早地来到了桥上,仔细查看每一个细节。他检查着桥板是否结实,用手轻轻摇晃,感受着它的稳固程度;他审视着扶栏,查看是否有破损的地方,以确保战友们的安全;他还观察着桥下的流水,判断是否会突然涨水,给行军带来危险;最后,他计算着桥面横排一次能够通过多少人,以便合理安排队伍的行进。

在确认了这些情况之后,师政委的目光转向了跟他一同前来的新婚妻子。这位漂亮的藏族女人,身材高挑,皮肤白皙,若不是她身上那独特的藏族服饰,恐怕初次见到她的人都会误以为她是汉族女子。

他们的结合,可以说是响应了号召,为实现民族平等、互相通婚做出了榜样。早在几个月前,绥靖地区成立川康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时,那里呈现出一片兴旺的景象。男人们欢天喜地,女人们笑语盈盈,人们娶妻结婚,好不热闹。当时,省委就有六名干部与藏族姑娘喜结连理。经组织审批,成为他这位省委宣传部长、独立二师政委的妻子的,正是站在他身边的三木顿珠。虽然他们是初次相见,但彼此却一见钟情,感情迅速升温,很快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师政委凝视着眼前的妻子,仿佛怎么也看不够,心中有千言万语,却又如鲠在喉,不知从何说起。通讯员匆匆赶来报告:“政委,老母亲过来了。”他急忙拉起妻子的手,说道:“走,快去见母亲。”他边走边想,一家人在红军队伍中相见竟是如此艰难。自从他们一家九口人投身红军队伍,便再未团聚过。他第一次见到母亲是在两年前,那时母子二人都已知晓父亲离世的噩耗,却都选择了隐瞒,最终还是母亲将这个残酷的事实告诉了他。第二次则是在西康宝兴城。那天傍晚,他又一次与带着三个孩子匆匆赶路的母亲不期而遇。行色匆匆间,他终究没有勇气将二哥和五妹夫妇的死讯如实告知母亲。

这次见到母亲,他心中感慨万千。他如今已经担任师政委一职,但眼前的场景却让他倍感压抑。母亲身旁站着年幼的弟弟和妹妹,妹妹年仅八岁,而母亲也已年过半百,身体状况不佳。当时,红军队伍正准备翻越新龙雪山,一路上铁流滚滚,战马嘶鸣,场面异常壮观。但在这壮观的景象背后,却是师政委内心的沉重与无奈。

弟弟和妹妹见到师政委后,纷纷喊他三哥。他们焦急地告诉他:“三哥,怎么办?娘不行了,娘腿肿了,走不动了。”听到这些话,师政委的心情愈发沉重。他深知母亲的身体状况,也明白红军北上的重要性,但面对母亲和弟妹的困境,他感到无比的痛苦和纠结。

师政委沉重地对妹妹说:“小妹,你知道我的心情也难受。红军要北上,母亲身体不好,但就地安置是绝对不行的。可要是回家去,我们也已经无家可归了,我们的家早就没有了。”这时的母亲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看着师政委。她似乎也知道自己无法再承受第三次翻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绝望。他们彼此都心照不宣,这种痛苦如同刀割一般,深深地刺痛着每个人的心。

师政委坐在椅子上,沉思片刻,他突然想起之前曾给红一团的张政委写过一封信。在那封信中,他请求张政委帮忙为他的母亲、弟弟和妹妹寻找一些粮食。由于近期事务繁忙,他竟然还没来得及查看张政委的回信。这时,师政委像是突然被提醒一般,急忙从口袋里掏出那封信,迫不及待地展开阅读,想要知道张政委在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

只见张政委在信中措辞委婉地回复道:“师政委啊,实在不好意思,现在有太多人都向我索要粮食,我这里的粮食也非常有限啊。连老首长跟我要粮食,我都无法满足呢。真的非常抱歉,我只能随信给您带来一块银元,聊表心意。希望您不要嫌弃这点微薄的礼物。”师政委读完信后,心中有些失落,但他并没有抱怨。他默默地掂了掂手中那块银元的份量,感受着它的重量。然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身上仅有的一点儿粮食,以及那匹一直陪伴他征战的战马,都留给了母亲和弟弟妹妹。

弟弟见状,不禁担忧地问道:“三哥,你把这些都留给我们,那你自己怎么办呢?”师政委微笑着安慰弟弟说:“不用担心我,我自有办法解决。”一旁的警卫员看到这一幕,也主动站出来说道:“首长,我愿意留下来照顾大娘和弟弟妹妹,您就放心地去吧。”

就在这时,老母亲终于开了金口,她的话语如黄钟大吕一般:“不行,你们北上的战士一个也不能留,你们都必须北上。也不用担心我,我这把老骨头还行。我比王军长那丈母娘还小两个月,我还是大脚,能走。”老母亲伸出腿脚让大家看,浮肿的腿脚圆鼓鼓的。仅仅这几句话,师政委和他的弟弟妹妹,还有警卫员,无不为之动容,眼眶中似有泪光闪烁。警卫员瞅了瞅外面,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僵局,说道:“首长,快走吧,红二六军团的战友们要到了。”他那藏族妻子早已牵过马来等着了。师政委万般难舍地跃上另一匹马,强忍着离别的泪水,带着妻子和警卫员策马而去,仿佛不敢回头再看一眼他的母亲,他的弟弟妹妹,就这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程。

北上必经之地的波日桥,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这座桥宛如一条巨龙横跨在波涛汹涌的雅砻江之上,连接着南北两岸,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通道。师政委一行来到桥头,远远地就看到了格勒得沙政府藏族主席克基。这位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藏族汉子,正站在桥边,与红军妇女独立团的汉族姑娘唐连长交谈着什么。他们二人也已结成了伉俪,成为了一对令人羡慕的伴侣。

独立团奉命在波日桥守卫,确保战友们能够平安过桥。唐连长和她的姐妹们精神抖擞地站在桥边,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动静。克基主席则带领着苏维埃政府的干部们,送上了一袋又一袋的粮食和衣服,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辣椒、草鞋等等物品,这些都是红军战士们急需的物资。新参加红军的藏族青年桑吉喜悦和扎西旺徐,在女红军陶营长和曾政委的带领下,兴高采烈地把粮食物资搬到马背上,然后用绳子仔细地捆绑起来。他们动作迅速而熟练,显然已经对这项工作非常熟悉了。

在人群中,少明珍依然带着谢红军、根红英缓缓走来。少明珍一边走,一边教两个小姑娘轻声地背诵着雪山的地名:“大炮山、新龙山……”这些名字在她们的口中念出来,仿佛带着一种神秘的力量,让人对那片未知的雪山充满了向往……

突然又来一队骑兵渐行渐近,为首的人翻身下马,师政委盯睛一看,原来是省委书记也来到了这里。跟着而来的还有雄国兵主席与姜亭富。师政委想想几个月前他们六对新人结婚,如今却有三对在这里出现,怎么单个出现的是省委书记呢?他们清楚地记得,那时省委书记迎娶的藏族姑娘确实美丽无双,被人称为金川之花。她的藏族名字叫做查比二姐,汉族名字叫羊英秀。

查比二姐的容貌堪称绝美,是丹巴美人谷美女的典型代表。用“貌美如画”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她年仅25岁,正值青春年华,秀外慧中却又不失妩媚,英姿飒爽且充满活力,浑身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仿佛春天里绽放的花朵一般,令人赏心悦目。不仅如此,查比二姐还是家中的独生女,备受父母的宠爱,犹如掌上明珠一般。她自幼聪明伶俐,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不仅能熟练掌握汉语,还精通藏语,可谓是才貌双全。

也许正应自古红颜多薄命的俗语,命运却对羊英秀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在她十八岁那年,疼爱她的父母未经她同意,便擅自做主为她招了一个入赘郎君。这段婚姻起初还算美满,查比二姐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的丈夫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突然不辞而别,从此杳无音讯。

没过多久,查比二姐的父亲就因病离世了,这给她们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从此以后,查比二姐不仅要照顾年幼的女儿,还要照顾年迈的母亲,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就在这个时候,红军来到了她们的家乡。查比二姐看到红军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心中对红军充满了好感和敬意。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红军。

由于查比二姐会说汉藏两种语言,而且她年轻活泼、办事干练、工作热情负责,很快就成为了红军中的一名翻译。后来,她还担任了波巴政府的妇女部长,负责组织和领导妇女们的工作。在工作中,省委书记注意到了这位活泼漂亮的妇女部长。他被查比二姐的聪明才智和工作能力所吸引,对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次,在有张主席和总政委等领导人参加的会议上,省委书记当着众人的面,大方地拿出一个本子,又递上一支铅笔,然后笑吟吟地对查比二姐非常直爽地说:“强扭的瓜不甜,婚姻自由,我就问你愿意不愿意跟我结婚,愿意的话,就在本子上打个勾,不愿意的话,就打个叉。”

面对省委书记如此直白的表白,查比二姐虽然有些害羞,但她心中其实早已喜欢上了这位省委书记。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在本子上划了一个勾,表示愿意与省委书记在一起。

他们喜结连理的当日,便马不停蹄地随红军踏上了转移的征程,一路向着炉霍与道孚进发。但从南方来的省委书记却在这藏区水土不服,不幸染上了一种要命的疾病——斑疹伤寒。妇女部长犹如温柔的天使,无微不至地悉心照料着他,她如影随形,寸步不离,每日不辞辛劳地挤牦牛奶给丈夫饮用,绞尽脑汁想尽各种方法,一点一滴地调养着书记那虚弱的身体。就在书记的身体稍有起色之时,妇女部长却收到了母亲病危的家书,她心急如焚,整日以泪洗面,对母亲的病情忧心忡忡,对女儿的思念更是如潮水般汹涌。书记见她如此痛苦,毫不犹豫地同意她返回老家探望母亲,而她也在得到许可后,如离弦之箭般迅速地踏上了归途。

谁曾想羊英秀回到家中,母亲已经离世,女儿也惨遭反动派毒手。她欲哭无泪,悲痛欲绝,犹如万箭穿心般痛苦。这一来一回,竟耽误了十多个昼夜,待她再次折返去追寻红军和丈夫时,红军却因战情突变早已转移到那遥不可及的地方了。从此他们便如参商般天各一方,再无重逢之日。省委书记形单影只,郁闷到了极点。见到他们这般恩爱的几对夫妻,成双入对,如胶似漆,也无暇顾及其他,只是微微颔首,权当打过招呼,便自顾自地忙着去安排工作了。

而在波日桥头,送行的群众不解地。问道:“你们要往哪里去?”“什么时候再回来?”少明珍和谢红军、根红英互相看看,异口同声地说:“去北方打日本鬼子咯,下一个鼠年我们就回来。” 她们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在向这片土地许下了一个庄重的承诺。甚至,一些男战士们对着雅砻江东岸的大声喊话:“我们要走了,到北方打日本鬼子去,下个鼠年我们就回来!” 那充满豪情壮志的话语,在山谷间回荡,彰显着红军的无畏与担当。波巴政府的干部、青年骨干以及众多积极分子,连同雅砻江的老百姓们,都聚集在路旁,眼中满是眷恋与不舍。他们看着红军战士们收拾行囊,准备远行,心中五味杂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