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羽念春时好 > 第95章 出殡

羽念春时好 第95章 出殡

作者:爱吃红烧牛杂的花飞扬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9 21:20:48 来源:小说旗

第九十五章 出殡

陈嘉航睡得非常香甜,也没有做什么梦,中途偶尔醒来,发现自己靠在马玉琴的肩膀上,而马玉琴也睡得正香。心中因马玉琴的陪伴而倍感温暖。他小心翼翼地坐直身子,不想吵醒马玉琴,可还是不小心弄出了一点动静。

马玉琴也被这细微的动静惊醒,她缓缓睁开眼睛,看到陈嘉航已经醒来,揉了揉眼睛问道:“嘉航,你怎么了?是不是做噩梦了?” 陈嘉航看着马玉琴,摇了摇头,说道:“我睡得很好,什么梦也没有做!”

此时,传来了几声鸡叫,天快要亮了。新的一天即将到来,接下来要为出殡做准备了。他们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看着对方疲惫却又坚定的眼神,仿佛在这一刻,彼此都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今天就要送父亲上山,入土为安了,陈嘉航看着父亲的遗像,父亲微笑着看着远方。那笑容就像以往每一个清晨,父亲站在院子里,望向田野,计划着一天农事时的模样,平静又充满希望。可如今,这笑容却像一把尖锐的刀,一下一下割扯着陈嘉航的心。

陈嘉航的眼眶瞬间湿润了,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哽住,说不出话来。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是他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依靠。那些和父亲一起在田间劳作的日子,父亲手把手教他播种、施肥,耐心地给他讲着庄稼生长的道理,仿佛还在昨天。而现在,他只能对着这张遗像,回忆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

陈嘉航的手不自觉地伸出去,想要触摸父亲的脸,可手指触碰到的只有冰冷的相框。他的身体微微颤抖着,心中满是悔恨。悔恨自己在父亲生前,没能多花些时间陪陪他,没能在他生病时多尽点孝道。那些因为忙碌而错过的陪伴时光,此刻都成了他心中无法弥补的遗憾。

马玉琴在一旁看着陈嘉航,心中满是心疼。她轻轻地走到陈嘉航身边,握住他的手,什么也没说,只是用温暖的手掌传递着力量。陈嘉航感受到马玉琴的陪伴,心中稍微好受了一些。他知道,虽然父亲离开了,但生活要继续。

深吸一口气,陈嘉航抬起头,看着父亲的遗像,在心里默默地说:“爸,您放心走吧,我会好好生活,照顾好自己,也照顾好妈。我会带着您的妻望,努力把日子过好。” 说完,他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仿佛在这一刻,他从父亲的笑容里汲取到了力量,准备好去面对没有父亲的未来。

屋外树上传来了声声鸟鸣声,村子里也不时传来牛叫鸡鸣的声音,预示着新的一天已经来到。新的一天开始,有新生,也有结束,也许,这就是人生,生老病死,谁也无法更改。

陈嘉航听着这些熟悉的乡村声音,心中五味杂陈。曾经,这些声音是生活最平常的背景音,父亲还在的时候,一家人在这喧闹中开启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天。如今,父亲却要在这样充满生机的清晨,永远地离开他们。

小时候,父亲总是在鸡叫头遍时就起身,扛着锄头走向田间,那时的他还在被窝里贪恋着温暖,嘟囔着父亲起得太早。而现在,再也听不到父亲那熟悉的脚步声,再也看不到父亲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那些平凡的日子,在父亲离去的这一刻,变得无比珍贵,却又遥不可及。

帮忙的人陆陆续续地来了,何小二也来了,他在安排前来帮忙的妇女们把前一天吃剩下的饭菜热了,又单独做了一个白菜炖豆腐,加上豆花,算是早餐了。

热气腾腾的饭菜香味弥漫在空气中,可陈嘉航却丝毫没有食欲。他看着忙碌的人群,那些帮忙的乡亲们脸上带着质朴的神情,有条不紊地做着手里的活计,可他的目光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望向那片曾经父亲劳作的田间。帮忙的妇女们一边热着饭菜,一边小声地谈论着。

何小二端着一碗豆花走到陈嘉航身边,轻声说道:“嘉航,吃点吧,吃饱了才有力气。” 陈嘉航勉强挤出一丝微笑,接过碗,却只是愣愣地看着碗里的豆花。他舀起一勺豆花送入口中,却尝不出任何味道,喉咙像是被堵住了,每咽一口都无比艰难。

简单的吃完早餐,帮忙的妇女们便把吃饭的八仙桌和塑料凳子撤走,将灵堂前面的地方腾空出来。在李明达的指挥下,几个年轻人将净门给拆了下来,这样便于棺材从堂屋抬出来。

村中在城里做丧葬一条龙服务的田军艺领着自己的人员,已经赶到了,在他的指挥下,几个年富力强的汉子将棺材从堂屋平抬到了院子里。李明达叫来陈嘉航,让他把倒头饭收起来,等他父亲下葬了之后,他分兄妹二人分着吃了。

田军艺的人娴熟利落的把棺材捆绑好了,每一道绳索都绑得结结实实,确保万无一失。随着一声低沉有力的 “起”,人们齐声发力,稳稳地把棺材抬了起来。

孝子们按照习俗,举着火把地从棺材底下绕了一圈。陈嘉航作为主孝,走在最前面,在从棺材底下绕过时,他忍不住伸手轻轻摸了一下那冰冷的棺木,像是在和父亲做最后的告别。

在丧葬习俗中,当丧事出殡抬棺时,会出现孝子拿着火把从棺材底下绕一圈的场景。这一行为背后有着多元的原因,从宗教与信仰层面来看,一方面是基于火能辟邪的观念,用火把驱散可能附着在棺材或逝者灵魂上的邪祟,为逝者开辟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纯净之路,祈求其平安顺遂并保佑生者;另一方面是受某些宗教影响,认为火可帮助逝者灵魂超度净化。从文化与传统层面而言,这既是以极具仪式感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敬重与缅怀,传承家族孝道文化,向社会展示家族对传统礼仪的遵循,也是延续家族或地区长期以来的传统习俗,让后代铭记家族历史。而从心理层面来说,对于悲痛的孝子而言,这是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能在告别逝者时宣泄内心的不舍与悲痛,获得心理慰藉,同时也是增强家族凝聚力的举措,让家族成员在面对亲人离世的悲痛时相互支持,向社会彰显家族的团结和对逝者的重视。

跟在陈嘉航身后的陈佳琪,其他孝子们也紧跟其后,绕完一圈后,在田军艺的指挥下,送葬的队伍开始缓缓移动,朝着山上走去。

走在最前面的人举着招魂幡,招魂幡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发出 “簌簌” 的声响,仿佛在召唤着逝者的灵魂。

走在最前面的人举着招魂幡,招魂幡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发出 “簌簌” 的声响,仿佛在召唤着逝者的灵魂。接着是拉纤的众人,不管男女老少,只要能使出力气的,都参与了拉纤的行列。

男人们咬紧牙关,额头上青筋暴起,每一块肌肉都紧绷着,仿佛要把全身的力量都汇聚到这根纤绳上。他们的步伐沉稳而坚定,一步一步,踏在乡间的土路上,扬起阵阵尘土。女人们也不甘示弱,尽管力气不如男人们大,但双手死死抓着纤绳,脚步急促而有序地挪动着。头发花白的老人,弓着背,瘦弱的身躯却有着惊人的力量,那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了庄重。孩子们跟在大人身后,稚嫩的小手也努力地握住纤绳,小小的身体前倾着,使出浑身解数。他们或许还不太明白死亡的真正含义,但此刻,他们从大人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这份沉重,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逝者的敬意。

大家一起喊着号子,纤绳被拉紧时发出的 “嘎吱” 声。在他们身后,棺材稳稳地前行着,清晨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勾勒出一幅悲壮而又充满力量的画面。

送葬的队伍就这样缓缓地在山间小道上蜿蜒前行,道路两旁的树木静静地伫立着,仿佛也在为这悲伤的场景默哀。偶尔有几只鸟儿从枝头飞起,发出几声哀鸣,为这凝重的氛围更添几分凄凉。一路上,纤绳勒进了人们的手掌,汗水湿透了衣衫,但没有一个人喊累,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送逝者最后一程,让他安心地离去。

走了一段平顺的路,便开始爬上那几乎没有路、全是坎子的陡坡了,眼前的景象让人心生畏惧。这陡坡上,所谓的 “路” 不过是被前人勉强踩出的几个落脚点,周围满是杂乱的荆棘和陡峭的岩石,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的危险。

此时,前面拉纤的众人成了整个送葬队伍的关键力量。他们的双脚拼命地在陡坡上寻找着着力点,哪怕是一块小小的凸起石头,或是一小片相对平整的泥土,都能成为他们发力的支撑。有的人鞋子被荆棘勾住,直接甩掉了鞋子,光着脚继续攀爬,尖锐的石子扎进脚底,鲜血瞬间冒了出来,可他们浑然不顾,只是一心想着将纤绳向前拉。

拉纤的人群中,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冲在最前面,他们像是开路的先锋,一边用手拨开挡路的荆棘,一边大声呼喊着口号,给后面的人鼓劲。他们的手上、脸上被荆棘划得满是血痕,衣服也被扯得破破烂烂,但他们的眼神中没有丝毫退缩的意思。那口号声,一声比一声响亮,一声比一声坚定,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女人们也拼尽了全力,她们的力气虽然比不上小伙子们,但她们用顽强的毅力弥补了力量上的不足。她们相互扶持着,一个人站稳了,就伸手拉一把旁边的同伴。有的女人因为体力不支,脚步有些踉跄,但只要听到旁边人的鼓励,就又立刻咬紧牙关,重新振作起来。她们的头发被汗水浸湿,一缕缕地贴在脸上,却没有时间去整理。

孩子们在这样艰难的路段上,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但他们依然没有放弃。他们紧紧抓着纤绳,小小的身体几乎要贴在陡坡上,手脚并用,像小兽一样努力地攀爬着。尽管他们的小手被磨得通红,膝盖也在岩石上磕得青一块紫一块,可他们依然跟着大人们的节奏,一步一步地向上挪动。

而后面抬棺的人们,在这陡峭的坡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棺材的重量在陡坡上产生了更大的阻力,他们的肩膀被压得生疼,手臂也因为过度用力而颤抖不已。但他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眼睛紧紧盯着前面拉纤的人,根据他们的动作和口号,默契地调整着抬棺的角度和力度。只要前面拉纤的人稍微一使劲,他们就立刻配合着将棺材向上抬一点。

在这个过程中,有好几次,棺材因为坡度过陡和地势崎岖而险些滑落。每到这种危急时刻,拉纤的人们就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他们齐声大喊,拼命地将纤绳往回拉,后面抬棺的人也迅速调整姿势,用全身的力量稳住棺材。那一刻,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紧张的气氛弥漫在整个队伍中。但凭借着大家的齐心协力,一次次化险为夷。

就这样,送葬队伍在这艰难的陡坡上缓慢却坚定地攀爬着。招魂幡在风中剧烈地摆动着,仿佛也在为众人加油助威。每前进一米,都凝聚着大家的汗水和努力;每向上一步,都是对逝者深深的敬意和不舍。他们在这没有路的陡坡上,用自己的身体和意志,开辟出了一条送逝者最后一程的道路。

人们奋不顾身地把棺材抬到指定的地点,这一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令人动容的团结精神,这种精神在乡村这片土地上,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承载着深厚的情谊与力量。

从踏上这段艰难送葬路开始,每一个参与者都化身成为团结的扞卫者。拉纤的人们,他们是开路的先锋,粗糙的双手紧紧握住纤绳,那深深勒进肉里的痕迹,是他们奉献的勋章。在面对陡峭山坡和崎岖坎子时,他们没有丝毫犹豫,用尽全力将身体向后倾斜,双脚似要深深地扎根于土地,只为给棺材的前行提供哪怕一丝一毫的助力。他们相互鼓劲,那一声声质朴却充满力量的号子,在山间回荡,将所有人的心紧紧相连。这种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完成使命的付出,是团结精神最直接的体现,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为了集体目标可以奋不顾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