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盛世重修:寰宇一统 > 第12章 饿虎啸

大唐盛世重修:寰宇一统 第12章 饿虎啸

作者:轩辕靖翔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21:47:53 来源:小说旗

铁壁崩

疏勒河故道的夜风像把生锈的刀,卷着沙砾在空寂的戈壁上横冲直撞。薛讷靠坐在辕门后,陌刀的刀柄抵着胸甲,指腹摩挲着刀镡上磨损的麒麟纹——那是二十年前随父征高句丽时,太宗皇帝亲赐的战利品。粮营里飘来若有若无的焦臭味,不是炊烟,是士卒们在焚烧昨夜咽气的同袍衣物,防止疫病蔓延。最后三匹战马的尸身已被拆解,马骨在篝火堆里泛着青白色,油脂滴落时发出“滋滋”声响,混着驼粪熬粥的酸腐味,刺得人胃里翻涌。

“将军,水囊见底了。”亲兵张虎递来半块硬如石块的青稞饼,饼面上还沾着未搓净的皮甲碎屑。薛讷咬下一口,碎屑划破唇角,咸腥的血味混着麸皮的涩,在舌尖结成苦痂。他抬头望向星空,银河横亘如铁,却看不见半点预示援军的将星——自五日前粮道被断,二十里内的梭梭柴早已砍尽,连骆驼刺都被刨来煮了汤。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突厥狼骑的号角突然撕裂寂静。那声音像从地底冒出来的,带着刺骨的寒意,惊起沙地上栖息的沙鼠。薛讷猛然起身,陌刀在掌心压出红痕——不对,马蹄声不对,本该如闷雷滚地的重骑蹄音,此刻却轻得像春蚕啃叶。他忽然想起斥候临终前的汇报:“突厥人给马蹄裹了三层毛毡,混着骆驼粪行进……”

“全体戒备!起鹿角!”吼声震得喉管发疼,薛讷尝到了血腥味。八百守军从断墙后跃起,推动最后的二十辆武刚车。车轮碾过沙砾的声响在寂静中格外刺耳,车辕上挂满的青铜铃铛却被尽数摘除——这是阿史那斛律的诡计,用寂静掩盖杀机。车阵刚成型,前方黑暗中突然泛起幽蓝的磷火,五千重骑如幽灵般浮现,甲胄上的狼头徽记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第一波冲击来得猝不及防。前排战马踏入唐军埋设的铁蒺藜网,马掌被三棱铁刺穿透,惨嘶声中,骑士们被掀翻在地。薛讷抓住时机,大吼:“弩手,火油箭!”百张弩机同时轰鸣,箭矢拖着长长的火尾划破夜空,却在触及敌阵时被漫天黄沙扑熄——不知何时起,狂风骤起,细沙如刀,糊住了唐军的眼睛。

“不好,是沙暴!”张虎话音未落,右侧沙丘后突然冲出三百骆驼兵。这些庞然大物背负着缩小版投石机,石袋里装的不是巨石,而是腐烂的人畜尸体。腐尸砸在粮营内,溅起的脓血沾到士卒伤口,顿时泛起青烟。一名年轻士兵刚要去捡地上的饼子,薛讷眼尖,看见腐尸指甲缝里嵌着的黑色菌斑——那是吐蕃巫医豢养的尸虫!

“竖盾!所有人用尿袋冲洗伤口!”薛讷一脚踹翻试图靠近腐尸的士卒,陌刀劈向空中飞来的半具尸体。腐肉撞上刀身,发出令人牙酸的“噗嗤”声,黏液顺着刀刃流淌,在甲胄上烧出滋滋白烟。他忽然瞥见自己的横刀刀刃已布满裂纹,惊觉不对——这是三天前才从武库领的新刀,怎会如此脆弱?

更致命的危机来自墙头。第七架云梯搭上断墙时,守军的横刀已全部崩刃,有个士兵竟用陌刀刀背砸向爬梯的突厥人,刀脊上的缺口触目惊心。薛讷从腰间抽出备用短匕,刚握住刀柄就浑身一震——柄尾刻着的双凤纹,正是武媚娘宫中的样式,刀鞘内侧还烙着“永昌元年”的款识。他突然想起三天前押运粮草的车辙印异常整齐,分明是训练有素的内卫手法……

黄沙劫

百里外的疏勒河故道,李琰单膝跪在龟裂的河床上,指尖抠入沙中,感受着地底传来的细微震动。上官婉儿裹着灰鼠皮斗篷,蹲在他身侧,手中握着刻满算筹的木牍:“上游三十处堰塞点已埋入火药桶,沙堤高九丈,宽两丈,可蓄三日水量。”她抬头望向天际,启明星已现,“突厥斥候刚过烽火台,主力应该就在十里外。”

李琰站起身,战袍被晨风吹得猎猎作响。他望着面前人工堆筑的沙堤,想起三年前在关中治水时,曾在《禹贡》批注里见过“分流破阵”之法。二十面牛皮巨鼓早已埋伏在两岸沙丘后,鼓手们蒙着湿布,防止沙砾呛喉。“传我将令:见狼烟即击鼓,待突厥前军过中线,炸堤放水。”他的声音低沉如铁,“告诉弟兄们,今日若让阿史那斛律活着离开,我们都得给薛老将军陪葬。”

斥候的马蹄声如闷雷滚来,骑手浑身是血,坐骑的耳朵已被削掉半只:“将军!突厥重骑已入河道,前军五千人过了第三处浅滩!”李琰点头,从怀中取出狼头令箭,猛地挥下。第一支狼烟腾空而起,紧接着,鼓声如滚雷炸响,震得沙丘簌簌落沙。

沙堤崩塌的瞬间,天地仿佛裂开了口子。积蓄三日的河水裹着冰凌、巨石奔腾而下,却在即将冲击敌阵时,被预先挖好的九道暗渠分流。李琰望着下方混乱的骑阵,想起上官婉儿昨夜的提醒:“突厥人善水战,唯有让洪水如蛛网般缠绕,方能化其锋芒。”河水分成九股,如九条银色巨蟒,在河道里穿梭,将突厥骑阵切割成无数小块。

阿史那斛律骑在高头大马上,正指挥部队转向,忽然发现水面漂来无数葫芦。他刚要喝令避开,却见葫芦遇水即裂,火油倾泻而出,更有石灰包炸开,河水瞬间沸腾。突厥骑兵的铁甲本就厚重,遇水更沉,滚烫的河水灌进甲胄,烫得他们吱哇乱叫。有人试图砍断缰绳,却被唐军埋伏在两岸的轻骑用钩镰枪勾住脚踝,拖入水中。

李琰亲自率领玄甲军冲锋,战马踏过浮尸,手中横刀专砍突厥骑兵的甲胄接缝。他看见阿史那斛律在涡流中挣扎,正要追上去,忽闻远处传来闷响——是火药桶爆炸的声音,堰塞点被彻底炸毁,河水流量剧增。突厥军中有人用突厥语大喊:“河水有毒!”原来是上官婉儿在暗渠里混入了焉耆毒砂,遇水产生的毒气让突厥士卒纷纷落马。

这场水战持续了两个时辰,当太阳升至中天时,疏勒河道里漂满了突厥人的尸体和战马,河水染成赤红。李琰站在沙丘上,看着幸存者跪地投降,忽然注意到一名突厥百夫长的护腕上刻着双凤纹——和薛讷送来的崩刃短匕一模一样。他心中一沉,知道这场粮道危机,绝不仅仅是突厥人的突袭那么简单。

金鳞裂

正午时分,长安城的飞奴冲破沙暴,带来的诏书却让中军帐内气温骤降。李琰展开黄绫,扫过“漠北告急,着安西都护府速调三万精兵回防”的字迹,指尖在“武曌”的印玺上停顿——那印泥用的是吐蕃独有的朱砂,色泽偏紫,边缘还带着藏红花的纹路,分明是吐蕃大相禄东赞进贡的珍品。

上官婉儿突然伸手,打翻案上茶盏,茶水泼在诏书上,竟显露出隐藏的暗纹——那是吐蕃文的“分兵”二字,周围环绕着狼头与莲花交织的图案。“这是吐蕃大相府的密文,”她声音发颤,“武后与吐蕃暗通款曲,借漠北战事肢解安西军!”李琰猛地将诏书拍在舆图上,指尖划过疏勒防线,那里因分兵出现了百里缺口,而斥候回报,吐蕃二十万大军已抵达玉门关外。

帐外突然传来战马嘶鸣,是薛讷派来的传令兵,浑身是血,怀里抱着半块染血的腰牌:“将军!粮营断水断粮,突厥人每日用腐尸攻城,弟兄们……弟兄们连弓弦都煮了吃……”话未说完,便气绝身亡。李琰盯着腰牌上的缺口,那是他亲手给薛讷的玄甲军腰牌,如今缺了一角,像被利刃生生斩下。

“取我的明光铠来。”他忽然冷笑,声音里带着刺骨的寒意,“既然天后要调兵,本帅就亲自带三千玄甲军‘回京复命’。”上官婉儿猛然抬头,看见他眼中跳动的火焰,那是当年在玄武门之变前夜,秦王李世民才有的眼神。她快步上前,拦住帐门:“殿下可知,此举如羊入虎口?二十年前的玄武门血案,难道还要重演?”

李琰转身,望着她眼中的担忧,忽然伸手,接过亲卫递来的铠甲。明光铠的甲叶相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却比平日轻了许多——他忽然想起,半月前更换的铠甲,淬火时用的正是被毒砂污染的井水。“婉儿,你看这铠甲,”他指尖划过甲胄缝隙,“连武库都被渗透,留在西域也是任人宰割。”他从她手中接过鱼肠剑,剑柄暗格“咔嗒”弹开,露出半枚龙纹兵符,“当年父皇留给恪王叔的调兵符,该派上用场了。”

当夜,三千轻骑换上突厥降兵的皮甲,马鞍下藏着可折叠的伏远弩,箭头淬着吐蕃见血封喉的毒药。李琰望着星空,想起薛讷出征前说的话:“末将愿为先锋,若粮营有失,便以身为烽火。”此刻,他摸了摸腰间的兵符,忽然听见远处传来狼嚎,不是突厥的号角,而是唐军特有的夜枭鸣——那是薛讷约定的求救信号,却比原定时间早了三个时辰。

血披风

薛讷不知道自己杀了多少人,只觉得手臂越来越沉,陌刀的刀刃卷得像锯齿,每砍一刀都要费尽全力。粮营东墙已破,突厥人如潮水般涌来,他退到存放火油的地窖时,发现只剩三坛密封的火油,坛口的封泥上还印着“安西都护府”的官印。

“弟兄们!”他扯下一名染疫同袍的裹尸布,浸满火油缠在陌刀上,“咱们穿的是唐军甲,流的是汉人血,今日就算死,也要让突厥人知道,大唐儿郎的骨头,比他们的弯刀还硬!”八百残兵齐声应和,声音里带着必死的决绝,却又像初生的婴孩般纯净——那是对家国的忠诚,对身后百姓的守护。

冲锋的号角是薛讷自己吹响的,破音的号声惊飞了墙头的秃鹫。他挥舞着燃烧的陌刀,首当其冲砍翻三名突厥骑士,火油溅在敌甲上,瞬间燃起熊熊大火。突厥人惊恐地发现,这些唐军仿佛不知疼痛,哪怕被长矛刺穿身体,也要抱着敌人滚入火堆。薛讷感觉右胸一凉,低头看见矛头从肋骨间穿出,血珠滴在燃烧的裹尸布上,发出“滋滋”声。

“来得好!”他大笑,抓住矛杆,借力将敌将拉下马,缠着火油布的陌刀顺势刺入对方咽喉。两人一起跌入火堆,突厥人的皮甲迅速燃烧,烤得薛讷脸上生疼。他听见周围弟兄们的怒吼逐渐变弱,知道这是最后时刻,便摸出怀里的羊皮纸,用指血写下阵亡者姓名——从伙夫老张到斥候小王,每个名字都像刻在骨头上,清晰无比。

当李琰的援军抵达时,粮营已化作焦土,唯有中央的烽火台还在冒烟。他在一堆焦尸中发现薛讷,老将的陌刀半截插在地里,刀柄上缠着的布条被血浸透,字迹却依然清晰。张虎的尸体趴在薛讷身边,手里还攥着半块烧糊的青稞饼,饼上的皮甲碎屑,竟和李琰明光铠的残片一模一样。

“将军,突厥人撤退时,在辕门上刻了字。”上官婉儿声音哽咽,指着焦黑的木门。李琰凑近,借着火把光芒,看见用鲜血写的突厥文:“武后允诺,破安西者,封河西王。”他忽然想起淬火阴谋中的狼头刺青,想起诏书上的吐蕃密文,终于明白这一切都是圈套——武媚娘为了稳固皇权,竟与突厥、吐蕃勾结,借西域战事削弱李唐宗室的兵权。

夜风再次响起,带着远处疏勒河的呜咽。李琰披上薛讷染血的披风,感觉肩上的重量比千军万马还要沉。他望向长安的方向,眼中倒映着烽火的红光,忽然抽出鱼肠剑,剑尖挑起突厥狼旗,任其在火中燃烧。火星腾空而起,像极了当年玄武门的战火,却又比那更亮,更烈——因为这一次,他身后站着的,是无数像薛讷这样的忠魂,是永不屈服的大唐军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