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盛世重修:寰宇一统 > 第13章 玄武变

大唐盛世重修:寰宇一统 第13章 玄武变

作者:轩辕靖翔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9 21:47:53 来源:小说旗

渭水寒甲

渭水河面结着薄冰,月光碎银般洒在冰面上,映出三千轻骑的剪影。李琰翻身下马,靴底碾碎一块浮冰,刺骨的寒气顺着靴筒爬上来。他伸手按在战马脖颈,触感异常——马鬃被掺了驼毛,染成突厥战马特有的青灰色,连马蹄铁都被匠人敲出不规则缺口,踏在冰面上只发出细碎的“咔嚓”声。

“报!潼关守军增至三千,清一色陌刀手。”斥候单膝跪地,靴底蹭掉的泥土里混着几片朱红色碎瓷,“据暗桩回报,守将是右威卫中郎将牛进达,曾在玄武门之变时为秦王牵马。”李琰指尖摩挲着剑柄上的麒麟纹,忽然轻笑一声:“姑母倒是会用人,当年的秦王旧部,如今成了她的看门犬。”

上官婉儿独立在将作监后巷,袖中银饼硌得掌心发疼。二更梆子响过三声,她贴着青砖墙挪步,火折光照亮墙角的玄武纹砖——这是太宗朝留下的暗记,指向地下淬火池。撬开砖缝的瞬间,一股硫磺味混着铁锈味扑面而来,池底暗渠传来潺潺水声,水流方向正是东北方的汤泉宫。

“好个借水遁毒。”她低声咒骂,将精钢探钩伸入暗渠,钩住硬物的刹那,手腕猛地一沉。半块未熔的银饼破水而出,背面“少府监”的火漆印已被灼穿,露出底下阴刻的吐蕃文“甲胄三百,火油千石”。身后突然传来靴底蹭地的声响,她迅速将银饼塞进袖中,转身时已换上惊慌神色。

夜枭啼

二十名金吾卫撞开木门,月光在他们胸前的獬豸纹甲胄上跳动。为首宦官举着鱼符的手涂着丹蔻,腕间金铃响得刺耳:“奉昭仪令,彻查军械——”话未说完,便被婉儿踢翻的淬火炉打断。滚烫的铁水如赤蛇般在青砖上蜿蜒,靠近的金吾卫发出惨叫,甲胄被烫出凹痕。

“走水了!快救火!”婉儿混在慌乱的匠人中,趁乱退到后墙。墙头的铁钩划破她的鱼袋,九颗金珠“叮叮当当”落进排水渠——这是与暗桩约定的九响警报,每颗珠子刻着不同的星象,对应长安城九处藏兵洞。翻上墙头的瞬间,她瞥见淬火池里的水流突然变急,硫磺泡沫顺着暗渠涌向汤泉宫,心中警铃大作。

灞桥畔的芦苇荡传来夜枭啼叫,李琰抬手止住前进。对岸驿站灯火通明,却有三盏灯笼摆成倒三角——吐蕃狼图腾的暗记。他抽出鸣镝,箭头刻着的突厥文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正是前日从突厥斥候身上缴获的。“换箭,射第三、第七、第十三盏灯。”他的声音压得极低,却像淬了冰的刀刃。

第一支鸣镝划破夜空,射穿第三盏灯笼的瞬间,屋脊上弩机齐响。李琰冷笑:“果然有伏兵。”三千轻骑瞬间分成三股,中间百人举着突厥狼旗冲锋,吸引密集箭雨;左右两翼却抛出改良的铁蒺藜——三角钉中间缠着浸过桐油的麻绳,落地即燃,在桥头形成火墙。

赵四郎带着五十骑从侧翼突入,马槊挑开驿站木门的刹那,瞳孔骤缩。屋内整齐码放着三百套明光铠,甲胄内衬的蜀锦上,金线绣着吐蕃赞普的双蛇缠日纹,左胸甲叶内侧,用朱砂写着“李琰谋反”四个小字。“将军!”他的吼声里带着血味,“他们要栽赃咱们私通吐蕃!”

李琰剑锋挑起一副铠甲,指尖划过甲胄缝隙,忽然发现连接处的铜钉泛着青黑色——分明是用焉耆毒砂淬火的劣甲。他忽然想起疏勒河畔崩裂的胸甲,想起薛讷临终前缠着血布的陌刀,胸中怒意翻涌,反手将铠甲劈成两半:“既然要演,就给姑母唱场大戏!”

狼烟炽

玉门关的烽燧台上,五堆烽草同时燃起,五色狼烟在天际勾勒出狰狞的狼头。吐蕃大军的前锋已至城下,锁子甲撞击声如闷雷滚地,排头的骑兵竟举着唐军制式横刀,刀鞘上的狻猊纹清晰可见。守将张守瑜握紧剑柄,指节擦过剑鞘上“贞观二十三年”的刻痕——这是父亲留给他的遗物,当年随太宗征高句丽时所赐。

“试箭!”他一声令下,床弩发出闷响,巨箭划破长空,却在百步外“咔嚓”断裂,箭杆中露出掺杂的硫磺碎屑。军械官跪倒在地,面如死灰:“将军,陇右军器监送来的箭矢,全是掺了河沙的劣铁……”话未说完,便被吐蕃百夫长的叫骂打断。

“李琰小儿,可识得此物?”那百夫长用关中话叫嚣,手中陌刀寒光一闪,刀镡处“薛”字铭文刺痛张守瑜的眼。他认出那是薛讷的佩刀,刀柄缠布上的血痕犹在,分明是从烈士手中夺来。“狗贼!”他怒吼着夺过亲卫的横刀,纵身跃下城头。

横刀在手中崩裂成三段,他便徒手夺过吐蕃兵的长矛,矛杆在肩窝处磨出血泡,却浑然不觉。十二名吐蕃武士倒在他脚下时,他的铠甲已被划开十数道口子,鲜血浸透中衣。最后一支长矛刺穿他的小腹,他却笑着抓住矛杆,将敌人拉下马,顺手扯掉腰间的火药包。

“大唐万年!”他的怒吼混着爆炸声,将三座云梯炸成碎片,飞溅的木屑插在城墙上,像极了长安城头的槐树枝桠。玉门关的守兵们望着主将倒下的方向,齐声呐喊,用石头、用弓箭、用牙齿,死死咬住吐蕃的攻势,直到最后一人战死。

金鳞怒

李琰的轻骑换上吐蕃战甲,混在溃兵中涌入长安城时,朱雀大街正闹米荒。粮商们站在粮囤上,挥舞着吐蕃银币,叫嚷着“玉门关已破,粟米千金一斗”。他勒住马缰,看见太仓令的车队正朝着汤泉宫方向疾驰,每辆粮车都用黄绫覆盖,车辙印却浅得异常——分明装的不是粟米,而是更重的铁器。

“去告诉百姓,”他对身边亲卫低语,“吐蕃人抢的是武后私库,太仓的粮食,足够全城吃三年。”亲卫领命而去,他则策马转向承天门,战甲下的玄甲硌得后背发疼——那是薛讷临终前送他的明光铠,甲叶上的血痕,他始终未让匠人擦拭。

上官婉儿混在汤泉宫的宫女中,袖中银饼被体温焐得发烫。偏殿的地砖下传来隐约的震动,她假装摔倒,指尖触到砖缝里的铁锈——这是地道的痕迹。掀开地砖的刹那,三百架神威大将军炮映入眼帘,炮身上“贞观十九年”的铭文被凿去,重新刻上“垂拱元年”。

“好侄儿来得正好。”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上官婉儿转身,看见武媚娘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头戴凤冠,二十名狼头死士从暗处涌出,每人腰间挂着薛讷旧部的腰牌。她注意到武媚娘腕上戴着的玉镯,正是当年在疏勒河畔缴获的突厥汗王信物。

“姑母这是要行玄武门旧事?”李琰的声音从殿外传来,三千轻骑已将汤泉宫围得水泄不通,玄甲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如同一道铁壁。他手持薛讷的陌刀,刀身映出武媚娘震惊的神情,“您借突厥、吐蕃之手削弱安西军,又私铸火炮,串通军器监更换劣甲,就为了让侄儿背上谋反的罪名?”

武媚娘的脸色瞬间阴沉,她忽然瞥见李琰手中的陌刀,刀镡处的麒麟纹与当年秦王的佩刀一模一样。“你果然找到了恪王叔的兵符。”她的声音有些发颤,却仍强作镇定,“可惜,太仓的火药已经运到,这三百架火炮,足够将太极宫炸成废墟——”

“是吗?”上官婉儿忽然冷笑,从袖中取出半块银饼,“您派去将作监的人,怕是永远不会知道,暗渠里的硫磺,早被我换成了引火的硝石。汤泉宫的地下水,此刻怕是已经成了火药引子。”她话音未落,殿外突然传来巨响,汤泉宫的东北角燃起熊熊大火,正是暗渠汇聚之处。

李琰趁机挥刀,陌刀劈开两名死士的同时,赵四郎带着玄甲军突入偏殿。武媚娘看着周围渐渐合围的唐军,忽然笑了,笑得苍凉:“你终究是像极了你的父皇,当年他在玄武门,也是这样的眼神……”她伸手摘下凤冠,任由长发散落,“但你别忘了,这天下,终究是姓武的天下。”

“不,”李琰收刀,目光落在偏殿角落的玄武图腾上,“这天下,是百姓的天下。薛老将军用热血守护的,是让每个唐人都能在长安街上安心吃一碗汤饼的太平。”他转身望向殿外,朱雀大街的灯火渐次亮起,百姓们举着火把赶来,火光映红了半边天。

玉门关的战报此刻刚到长安,张守瑜的血书被人用朱砂拓在绢帛上,字迹力透纸背:“臣等虽死,不退半步,愿以吾血,染大唐旗。”李琰摸着腰间的兵符,忽然想起疏勒河畔的星空,想起薛讷临终前写在布条上的名字,那些再也回不了家的弟兄们。

夜风穿过承天门,带来远处渭水的涛声。李琰望着武媚娘被带走的方向,知道这不过是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但他相信,只要有像薛讷、张守瑜这样的忠魂在,大唐的铁壁,就永远不会崩塌。上官婉儿走到他身边,递上从汤泉宫暗渠取出的完整银饼,上面的吐蕃文与汉字并列,清清楚楚写着:“分兵西域,共图长安。”

“将军,”赵四郎捧着薛讷的陌刀走来,刀鞘上不知何时被人刻上一行小字:“饿虎啸处,胡骑胆裂。”李琰伸手抚过刀身,仿佛触到了老将军的体温。他抬头望向天际,玄武门的方向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来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