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22章 文帝践祚

白话三国志 第22章 文帝践祚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曹丕听后,回应道:“以前周文王占据天下三分之二,却依旧侍奉殷商,孔子赞叹他品德高尚;周公旦代行天子之事,处理天下政务,最终还是把政权归还给成王,史书赞美他的为人。我虽然德行比不上这两位圣贤,但也不敢忘记他们崇高的品德和行为。唐尧、舜、禹凭借圣明的资质和高尚的品德治理天下,才能上和神灵,下安百姓,美名流传至今。我德行浅薄、见识鄙陋,只是有幸继承先王的基业。如今我的恩泽还未惠及四海百姓,即便倾尽仓库物资去赈济魏国百姓,还是有受冻挨饿的人。我日夜担忧恐惧,不敢有丝毫懈怠,只希望能平安度过此生,守住魏国的基业,死后能无愧于先王,尽到自己的责任。我志向不高,只想做好这些。虽然多次出现祥瑞,但我内心依旧惶恐不安。许芝说的这些,我实在不敢当。我内心恐惧,手都在颤抖,连字都写不好,言辞也无法表达我真实的心意。我之前作诗说‘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佐时整理,复子明辟致仕’,我希望能遵守这首诗里的承诺,说到做到。把我的这番心意传达给远近的人,让大家知道我的赤诚之心。”

于是,侍中辛毗、刘晔,散骑常侍傅巽、卫臻,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给事中博士骑都尉苏林、董巴等人上奏说:“我们看到太史丞许芝呈上魏国受命的符命,您的回复言辞恳切,坚守谦让之道,即便舜、禹、汤、文王在世,也不过如此。但古代圣明的君王接受天命从不推辞,是因为要急切地遵循上天的旨意,满足百姓的期望,实在是不得已。《易经》说‘观察天文现象来洞察时势变化,观察人文现象来教化成就天下’‘上天展现各种天象,预示吉凶,圣人就会顺应这些现象;黄河出现河图,洛水出现洛书,圣人就会效仿运用’。天文现象会随着人事而变化,而河图洛书的记载,殷、周都借鉴使用。这说明这些都是帝王的明确符命,是天道的关键所在。自古以来,有德行符合天命的朝代兴起,无道气数已尽的朝代就会被取代。《左传》批评苌弘想要支撑注定崩坏的天道,同时也肯定蔡墨‘雷乘乾’的说法,说明国家的兴衰存亡,不是人力能决定的。如今汉朝衰落,皇帝权威丧失,天子诏令无人理会,上天要舍弃旧朝,任命新君,百姓也已背离汉朝,归附魏国,这是很明显的事实。先王曹操拨乱反正,为建立大业打下基础;到了殿下您,凭借至高的德行顺应天命,即位以来,上天的征兆和人事的发展都十分完备,神灵的启示、图籍的记载都和古代一样,祥瑞之兆更是超过前代。许芝所引用的《中黄谶》《易运期》里关于姓氏的谶语,在以前就已出现,和汉朝的命运同时显现。由此可见,天命归属魏国已久,不是殿下您能拒绝的。神明期待您祭祀敬奉,百姓都翘首以盼,希望殿下您能看看图籍上的明确记载,以天下大义为重,向内外宣告,让州郡百姓都知道符命显着,同时也了解您的谦虚之意。”

曹丕再次下令说:“把我的心意传达给四方,让大家明白我的诚恳,这是对的。但其他的言论,并非我本意,我实在承受不起。各位的议论,不如我自己对自身的了解清楚。那些不切实际的夸赞,我实在担当不起。而且我听说最近东征时,经过郡县和屯田地区,看到百姓面带饥色,有的甚至衣服破旧不堪,这些都是我的罪过。面对众多祥瑞,我深感惭愧,也对不起百姓。这么看来,我的德行连做一方诸侯都不够格,更别说称帝了!大家别再讨论这件事了,别让我显得更加德不配位,等我死后,也不至于被后世君子嘲笑。”

癸丑日,曹丕将相关事宜宣告给朝中众官员。督军御史中丞司马懿、侍御史郑浑、羊秘、鲍勋、武周等人看过通告后,向曹丕进言。他们说:“殿下的指令我们已拜读,又研读了太史丞许芝呈递的关于符命的奏事。我们知道,往昔唐尧的时代走向衰落,天命便归于虞舜;虞舜的时代衰落之后,天命又转到夏朝。可见天地神灵的意志、帝王更替的气数、朝代兴衰的征兆,都取决于君主的德行。孔子曾感慨:‘凤鸟不出现,黄河也不出现河图,我的主张恐怕难以实现了!’如今汉朝衰败,从安帝、和帝、冲帝、质帝以来,皇位继承多次断绝。桓帝、灵帝昏庸无道、荒淫无度,国家大权旁落,这表明天命的转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由来已久。殿下您登基之后,崇高的德行广泛施与众人,上达天地,下至百姓,天人感应,祥瑞接连不断。翻阅以往的史书,从未有过如今这般昌盛的景象。那些伟大的人物,在天象变化之前行动,上天也不会违背他的意愿;在天象变化之后行动,也能顺应天时。如今天时已经到来,您却依旧谦让,这种行为,即便是舜帝和禹帝也不会这么做。若您顺应天命称帝,百姓便能得到救济的实惠,世间万物都能受到养育生长的恩泽。现在天下八方的百姓都翘首以盼,皇天眷顾,神和人都希望您能顺应天命。如今已有十分之九的人心向您,您的道义超过了当年的周文王,您这样过度谦让,反而让我们这些臣子和百姓心中不安。”

曹丕听后,下达指令回应道:“世间所缺乏的是道义,而多余的是那些无意义的虚妄之事。常人的本性,往往轻视自己所缺少的道义,却看重那些多余的虚妄。所以才会说‘不担心没有职位,只担心没有足以立身的本领’。我虽然德行微薄,但也希望自己能避免像常人那样,看重虚妄的东西。石头可以被打破,但它的坚硬本性无法改变;朱砂可以被研磨,但它的红色不会褪去。石头和朱砂不过是微小的事物,都能保持自己的特质,何况我身为士人,还曾受教于君子呢?就像於陵仲子把仁当作财富,柏成子高把义视为尊贵,鲍焦有感于子贡的话,放弃自己的蔬菜绝食而死,砍柴之人讥讽季札言辞不当,他们都不看重权势地位等身外之物。我又有什么特殊的呢?昔日周武王,那是伟大的圣人,他派周公旦在四内与胶鬲结盟,派召公在共头与微子约定。即便如此,伯夷、叔齐还是嘲笑周武王,他们说:‘从前神农氏治理天下,不利用别人的困境来成就自己,不凭借别人的卑微来抬高自己。’他们认为周武王讨伐殷商是残暴的行为。我的德行比不上周武王,在道义上也愧对伯夷、叔齐。我只希望远离那些虚妄无道的行为,坚守如丹石般不可改变的志向,追求於陵仲子那样以仁为富的境界,践行柏成子高那样以义为贵的准则,秉持鲍焦那样的忠贞,遵循砍柴之人那样的高洁操守。正如人们所说:‘军队的主帅可以被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被强行剥夺。’我这份志向,又怎么能被改变呢?”

十月乙卯日,汉献帝发布册诏,正式将天下禅让给魏王曹丕。诏书中说:“命运的好坏,取决于君主的德行,夏、商、周三代国运的长短,在《春秋》中都有记载。可见天命并非固定不变,帝王也不会始终出自同一个姓氏,这是由来已久的道理。汉朝走向衰落,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自安帝、顺帝之后,世道便失去了秩序。冲帝、质帝在位时间极短,接连三代都没有子嗣继承皇位,皇家的纲纪开始崩坏,帝王的制度也逐渐衰败。到了我在位的时候,上天降下灾祸,我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厄运,正值汉朝国运昏暗不明的时期。宫廷之中变故频发,灾祸的根源在于宦官乱政。董卓趁机发难,他的恶行比浇和豷还要恶劣,劫持并迁都,火烧宫庙,致使天下九州分裂,各路强敌如猛虎般争斗不休,华夏大地一片混乱,奸佞小人充斥道路。在那个时候,汉朝已经失去了对哪怕一尺土地的掌控,天下百姓也不再是我的子民。幸亏魏武王曹操顺应天命,凭借神勇的武力,铲除凶暴之徒,平定中原,保护了汉室宗庙。如今魏王您继承了先王的事业,德行高尚、光辉昭着,治理国家方向明确,广施仁德,声名教化传遍四海,仁爱之风甚至吹到了偏远之地。因此,四方进献珍宝,人和神都纷纷响应,可见天命已经落在您的身上。从前虞舜立下二十项大功,唐尧便将天下禅让给他;大禹有疏导洪水的功绩,虞舜就把帝位禅让给了他。汉朝继承了尧帝的气运,有传位给圣贤的道义,如今顺应神灵的旨意,秉承上天的命令,将两位公主下嫁于魏,以示诚意。现在,我派使持节行御史大夫事太常张音,恭敬地奉上皇帝玺绶。希望魏王您永远统治万国,敬畏上天的威严,公正地治理天下,如此便能永享天赐的福禄,望您务必谨慎对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