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24章 文帝三辞

白话三国志 第24章 文帝三辞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侍中刘廙等人向曹丕上奏说:“陛下您凭借着大圣之人的纯粹美好品德,正逢天命的历数流转。观察天象,各种符瑞清晰显着;考察图谶纬书,相关文义光彩照人;审视人间事务,四海百姓齐心归向;参考前代历史,不同时代却有着相同的天命归属规律。然而您却坚决拒绝禅让的天命,不肯登上尊贵的皇位,您的心意诚恳,我们怎敢不遵从您的诏令呢?我们这就准备奏章,派遣使者呈递上去。”

曹丕回应道:“泰伯多次将天下相让,人们都找不到合适的言辞来称赞他的品德,孔子都赞叹他品德高尚到了极点,我又算什么人呢?怎敢不效仿这种谦逊的品德。”

庚申日,曹丕向汉献帝上书说道:“皇帝陛下:我接到了本月乙卯日的玺书,聆听了您的册命,内心十分震惊,精神恍惚,都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是好了。之前我请求归还丞相之位,退回到封国,承蒙陛下恩准。我虽然没有古人那种衡量自身德行来决定进退的志向,但保全自身、顺应本性,确实是我内心的愿望。没想到陛下却降下这错误且过分的任命,发布这千载难逢的诏令,要把皇位禅让给我这个无德之人。我听说尧帝禅位给舜帝,是因为舜帝具备使家庭和谐的美德;舜帝传位给大禹,是看中了大禹的智慧圣明。即便如此,他们还要向下咨询四方诸侯的意见,向上观测天象。如今我的德行比不上虞舜和夏禹,行为也不及这两位圣君,却要承接天命的安排,接受这禅让的任命,我内心衡量,实在是没有足够的德行来担当。许由只是一个普通百姓,都拒绝接受帝位;善卷身为平民,也违抗了舜帝的诏令。我虽然见识浅陋,又怎敢忘记坚守气节,而不接受这重大的天命呢?这实在是我最大的心愿。我恭敬地呈上这篇奏章,陈述我的心意,派行相国永寿少府像粪土一样微不足道的臣子毛宗上奏,并将玺绶一并奉上。 ”

辛酉日,给事中博士苏林、董巴向曹丕上表。他们说道:“上天划分了十二星次作为不同地域的分野,各个王公之国都有与之对应的星次。周朝对应鹑火,魏国对应大梁。岁星在十二星次间运行,天子承受天命,诸侯受封领地。当年周文王开始承受天命的时候,岁星在鹑火之位,到武王伐纣时已经过了十三年,岁星又回到了鹑火。所以《春秋传》里说:‘武王伐纣时,岁星在鹑火;岁星所在的位置,就是我们周朝的分野。’光和七年,岁星在大梁,这一年您(曹操)开始接受天命,当时正要征讨黄巾军,这一年还改年号为中平元年。建安元年,岁星再次来到大梁,您(曹操)开始被任命为大将军。建安十三年,岁星又在大梁,您(曹操)开始担任丞相。如今建安二十五年,岁星又一次位于大梁,陛下您即将承受天命。魏国得到岁星庇佑的时间,与周文王承受天命的情况相互呼应。今年是庚子年,按照《诗推度灾》的说法,‘庚’有变更的意思,‘子’表示滋生,意味着圣明的君主受天命治理天下。还说‘王者在子年广施仁德,到丑年就能治理成功’。这表明今年上天将更改天命,让圣人治理天下,对百姓广施仁德。魏国如今要改变天下的制度,正与这些说法相契合。颛顼承受天命时,岁星在豕韦,卫国地处豕韦之地,所以《春秋传》说:‘卫地,是颛顼的旧都。’如今十月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颛顼承受天命时的分野。魏国在十月接受禅让,这和始祖颛顼承受天命的征兆相同。魏国王族的姓氏,起源于颛顼,和舜帝是同一祖先,这在《春秋世家》里有记载。舜帝以土德承接尧帝的火德,如今魏国也以土德承接汉朝的火德,从五行气运来看,正符合尧舜禅让的顺序。我们知道,上天对朝代的取舍有固定的规律,圣人顺应天命时,毫不迟疑。所以尧帝舍弃亲骨肉,将天下禅让给虞舜,毫无吝啬之色;舜帝从民间崛起成为天下之主,就好像这皇位本就属于他一样。他们的禅让顺利进行,没有丝毫差错。因为天下不能一日无主,所以要迅速顺应天命。如今汉朝的气数已经终结,各种妖异现象都已消失,这十分明显。陛下您承受天命,各种符瑞纷纷显现,上天的旨意清晰明确,反复多次地昭示。即使再多的言语解释,也比不上这些符瑞的证明。现在诏书已经发布,玺绶也准备好了,您却还坚持谦让,这样做上违天命,下背民望。我们查阅古代典籍,结合图谶纬书,魏国的气运以及天道的归属,都表明陛下您在今年这个月登基称帝是最为合适的,一切都清清楚楚。希望陛下您能改变想法,及时即位,祭告天帝并昭告天下,然后更改历法,变换服色,确定国号,这样天下百姓就太幸运了。”

曹丕听后回应道:“这一切都应该是有圣德的人才能承受的,所以说‘如果不是合适的人,大道不会凭空施行’。上天的祥瑞虽然已经显现,但需要有高尚的德行才能使之发扬光大。我只是个德行浅薄的人,怎么能担当得起呢?我坚持辞让,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理解,让朝廷内外都知晓我的心意。”

壬戌日,汉献帝再次下达册诏:“皇帝问魏王:派毛宗送来的庚申日的上书我已收到,书中所引用的事例,我也都了解了。我想到汉朝已经传承了二十多代,历经四百多年,国运已经走到尽头,天命已经转移,百姓对汉朝也不再抱有期望。上天要废弃一个朝代,是早有预兆的。如今天命已经有了新的归属,皇位应该归于有圣德的人。违背众人的意愿是不顺的,违抗天命是不吉利的。魏王您应当效仿虞舜的高尚品德,顺应这承接天命的美好时机。如今各种祥瑞纷纷出现,图谶也显示您应得天命,神和人都一同响应,您承受天命是再合适不过了。我敬畏上帝的旨意,将皇位禅让给您。天命不可违抗,众人的意愿也不能违背。况且舜帝没有违抗尧帝的禅让命令,大禹也没有推辞舜帝传位。至于许由、善卷这样的普通人,他们的行为并没有被记载在圣贤典籍中,实在不是您这样的帝王之才应该羡慕的。现在我派张音奉上皇帝玺绶,魏王您就登上皇位吧,不要违抗我的命令,要恭敬地顺应天心。”

汉献帝的册诏下达后,尚书令桓阶等人立刻上奏曹丕:“如今汉朝使者张音已经带着玺书前来,我们认为天命不可拖延,皇位更不可轻慢。昔日周武王在渡河途中,有白鱼跃入舟中,这是上天的应兆,于是他不等约定的会师日期,便宣告立国;舜帝接受尧帝的禅让,在大树的树荫还未移动之时,就登上了帝位。他们都是为了恭敬地承接天命,所以行动才如此迅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坚决辞让的道理,也不能把一味守节看得过重,关键是要让行为符合神灵的意志、与天地的规律相契合。《易经》里说:‘承受天命就像回声响应一样迅速,无论远近、幽深的事物都能知晓,若非对天下最微妙的道理了如指掌,谁能做到这样呢?’如今陛下顺应天命和时运,是皇天所选之人,却还在辞让这件事上犹豫不决,迟迟不接受帝位,这可不是遵循天地之道、满足天下百姓期望的做法。我们冒死恳请陛下,立即下令有关部门修建举行禅让仪式的坛场,挑选吉日,接受禅让的天命,接过玺绶。”

曹丕听后回应道:“我原本希望多次辞让后能得到大家的理解,没想到你们为何如此急切呢?”

甲子日,曹丕再次向汉献帝上书:“我接到了本月壬戌日的玺书,又一次承蒙陛下的圣命,聆听册告之后,我内心十分惶恐,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皇位是天下最为重要的神器,禅让更是重大的事情。以前尧帝准备禅让给舜帝时,先让舜帝在山麓接受考验;舜帝传位给大禹时,大禹献上玄圭来表明治水的功绩。经历狂风考验而不迷失方向,九州得以平定,经过对他们的言行考察之后,才进行传位,即便如此,他们在面对帝位时,还因觉得自己德行不够而坚持谦让。何况我生性愚笨固执,品德远不及尧、舜二位圣人,如今却要承接天统,接受这禅让的诏令。我只想坚守自己的小节,像许由归隐箕山一样,回归自己原本的志向,这是我最大的心愿。我恭敬地呈上这篇表章,陈述我的心意,并派人将玺绶一并奉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