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34章 明帝第三章

白话三国志 第34章 明帝第三章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冬十月,曹叡将平望观改名为听讼观。他常说:“刑狱之事,关系到天下人的性命。”因此,每次审理重大案件,他都会亲临听讼观,认真倾听案件的审理过程,力求公正地裁决每一个案件,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公正和对生命的尊重。

起初,洛阳的宗庙尚未建成,历代先帝的神主牌位都供奉在邺城的宗庙中。直到十一月,洛阳的宗庙终于竣工。曹叡派遣太常韩暨持符节前往邺城,迎接高皇帝、太皇帝、武帝、文帝的神主牌位。十二月己丑日,神主牌位顺利抵达洛阳,曹叡率领群臣,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将神主牌位恭恭敬敬地安放在新庙之中。(臣裴松之按:黄初四年,有关部门上奏建议建立两座宗庙,太皇帝大长秋和文帝的高祖共享一座庙,另外单独为武帝建立一座庙,这座庙永远不毁。如今这里没有高祖的神主牌位,大概是因为血缘关系疏远,按照礼制毁去了。这说明魏国初期只建立了供奉近亲的宗庙,祭祀四个祖先而已。到景初元年,才确定了七庙的制度。孙盛说:侍奉去世的人就如同他们还活着一样,祭祀的时候就好像祖先的神灵就在眼前,迎接迁移神主牌位,正是应该做的事。)

癸卯日,远方的大月氏王波调派遣使者前来魏国,进献珍贵的礼物。波调此举,表达了对魏国的友好与尊崇。曹叡大悦,封波调为亲魏大月氏王,进一步加强了魏国与大月氏之间的友好往来。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春天,二月壬午日,曹叡看到社会风气和人才选拔存在的问题,再次下诏:“世间的风气是质朴还是浮华,会随着教化而改变。自从战乱以来,经学荒废断绝,年轻人进取的道路不再通过学习经典。这是因为教导训诫没有到位,还是因为选拔任用人才时不看重品德呢?现在规定,郎吏中如果有人精通一部经书,并且有治理百姓的才能,经过博士的考核测试,选拔出成绩优秀的人,要尽快任用;那些作风浮华、不注重道德学问根本的人,都要罢免辞退。”戊子日,曹叡又下诏给太傅和三公,下令把文帝所着的《典论》刻在石碑上,立在宗庙大门外,希望以此来宣扬文帝的思想和理念,为臣民树立榜样。癸巳日,曹叡对朝中的重要将领进行了职位调整,封大将军曹真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司马懿为大将军,辽东太守公孙渊为车骑将军,旨在进一步巩固魏国的军事力量和边疆防御。

夏天四月,太傅钟繇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溘然长逝。钟繇一生为魏国的建立和发展立下赫赫功勋,他的离世让朝廷上下悲痛万分。六月戊子日,太皇太后也驾崩了,这对魏国皇室来说,无疑是又一个沉重的打击。丙申日,朝廷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了上庸郡。

秋七月,武宣卞后被合葬在高陵。与此同时,曹叡决定对蜀国采取军事行动,下诏命令大司马曹真、大将军司马懿出兵讨伐蜀国。八月辛巳日,曹叡向东巡视。在巡视途中,他派遣使者用一头公牛祭祀中岳嵩山,祈求山川神灵保佑魏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魏书》记载:曹叡路过繁昌时,让执金吾臧霸代理太尉的职务,用公牛祭祀受禅坛。臣裴松之按:《汉纪》中记载,汉章帝元和三年,下诏让高邑县祭祀即位坛和五成陌,祭祀的规格和腊月祭祀门户一样。虽然这是前代已经实行过的旧例,但是筑坛是为了祭祀上天,而坛本身并不是神灵。现在并没有祭祀上帝的活动,却去祭祀空荡荡的坛,从义理和典制上看,不知道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乙未日,曹叡前往许昌宫。

然而,九月的一场大雨打破了原本的计划。伊水、洛水、黄河、汉水都泛滥成灾,洪水肆虐,百姓受灾严重。曹叡见此情形,无奈之下只好下诏让曹真等人班师回朝。冬十月乙卯日,曹叡回到洛阳宫。庚申日,曹叡为了体现皇恩浩荡,下令:“除了判处死刑的罪犯,其他罪犯可以根据罪行轻重缴纳财物赎罪。”十一月,天象出现异常,太白星侵犯岁星。十二月辛未日,曹叡将文昭甄后改葬到朝阳陵。丙寅日,曹叡下诏让公卿大臣举荐贤良之士,期望能为国家选拔出更多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才,为魏国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的正月,春寒尚未完全退去,魏明帝曹叡便来到籍田,亲耕农田。他执犁的身影,庄重而沉稳,向天下昭示着对农业的重视。在那个以农为本的时代,这一举措意义非凡,百姓们看到皇帝以身作则,心中对丰收充满了期待。

然而,平静的表象下暗潮涌动。三月,大司马曹真因病去世,魏国痛失一位肱股之臣。曹真一生征战沙场,为魏国的稳定和扩张立下赫赫战功,他的离去,让朝堂内外沉浸在悲痛之中。

就在此时,诸葛亮再次兴兵北伐,大军直逼天水。曹叡得知后,立刻诏令大将军司马懿出兵抵御。自去年冬天十月起,天气便异常干旱,一直到三月都未曾降雨。辛巳日,曹叡为了祈来甘霖,举行了盛大的雩祭仪式,希望上天能怜悯百姓,降下雨水,缓解旱情。

夏天四月,局势出现了一些转机。鲜卑附义王轲比能率领着他的部族,以及丁零大人儿禅,一同来到幽州,向魏国进贡名马。他们的到来,不仅彰显了对魏国的忠诚,也为魏国的军事力量增添了助力。与此同时,魏国恢复设置护匈奴中郎将,加强了对匈奴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秋天七月丙子日,诸葛亮因粮草供应困难,无奈退兵。曹叡对在抵御诸葛亮过程中立下战功的将士论功行赏,根据他们的功绩大小,封爵增位。(《魏书》记载:当初,诸葛亮出兵时,朝中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军队没有足够的粮草辎重,粮食肯定供应不上,不用出击,蜀军自己就会溃败,没必要劳师动众;还有人提议割掉上邽附近的麦苗,断绝蜀军的粮食来源。但曹叡没有听从这些建议,他不仅前后派兵增援司马懿,还下令保护麦苗。后来司马懿和诸葛亮对峙,正是靠着这些麦苗作为军粮。)乙酉日,皇子曹殷的诞生为魏国宫廷带来了喜悦的气息。曹叡大喜过望,为了庆祝这一喜事,他大赦天下,希望以此庇佑皇子平安成长,也让天下百姓共享这份喜悦。

八月,曹叡有感于多年未见宗室诸王,心中思念,于是下诏说:“古代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目的是增进亲族间的和睦,使各国关系融洽。先帝曾立下法令,不让诸王留在京都,这是考虑到幼主在位、母后摄政时,要从小事上防范可能出现的隐患,这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朕已经有十二年没见到各位王爷了,心中常常思念。现在命令诸王和宗室公侯各自带嫡子一人前来朝见。以后若有幼主在位、母后在宫中理政的情况,还是按照先帝的法令执行,将这条规定明确写进诏令中。”

冬天十一月乙酉日,夜空出现奇异天象,月亮侵犯轩辕大星。戊戌日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又发生了日食。十二月甲辰日,月亮侵犯镇星。这一系列异常天象,让人们心中隐隐不安,仿佛预示着不祥之事即将发生。戊午日,太尉华歆去世,魏国朝堂再失一位重臣。华歆历仕多朝,为魏国的发展出谋划策,他的离去,让众人深感惋惜。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春天二月,曹叡思索着国家的诸侯分封制度,下诏道:“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是为了让他们像屏障一样护卫王室。《诗经》里说‘怀有仁德国家安宁,同姓子弟就是保卫国家的城墙’。秦朝和汉朝继承周朝制度,在对待诸侯的政策上,有的过于强硬,有的又过于宽松,都没有把握好分寸。大魏开创基业以来,分封诸王建立封国,但都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制定的,没有固定的制度,这不能作为长久的法则。现在将诸侯王改封,都以郡作为他们的封国。”

三月癸酉日,曹叡向东巡视。一路上,他心怀百姓,慰问当地的高龄老人、鳏夫寡妇以及孤独无依的人,赏赐给他们谷物和布帛,展现出一位君主的仁爱之心。乙亥日,月亮再次侵犯轩辕大星,诡异的天象让人们的忧虑愈发加深。

夏天四月壬寅日,曹叡前往许昌宫。甲子日,他第一次将新收获的果实供奉到宗庙,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然而,五月却传来噩耗,皇子曹殷不幸夭折。曹叡悲痛万分,追封他为安平哀王,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安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