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68章 袁绍的崛起与抉择

白话三国志 第68章 袁绍的崛起与抉择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袁成,字文开,身材壮硕,颇具领导才能。他与当时的权贵交往甚密,上至大将军梁冀,下至各路豪绅,都与他结下了深厚的交情。袁成为人豪爽仗义,朋友们对他极为信赖,只要是他说的话,大家都言听计从。在京城洛阳,甚至流传着一句谚语:“事不谐,问文开。”意思是说,要是有什么事情办不成,找袁文开准没错,由此可见袁成在当时的影响力。

袁绍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气质,他身材魁梧,容貌英俊,自带一种威严的气场。成年后的袁绍,不仅外表出众,而且礼贤下士,对待有才之士极为敬重。他从不以自己的出身和地位而傲慢待人,反而常常放下身段,虚心向那些有识之士请教。因此,天下众多有抱负的士人都纷纷归附于他,曹操在年少时也与袁绍结交,二人交情匪浅。

袁绍起初凭借家族的影响力,以大将军掾的身份进入官场,随后被任命为侍御史。关于袁绍的成长经历,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袁绍刚出生时,父亲便去世了,袁逢和袁隗两位长辈对他格外疼爱。袁绍年少时便被任命为郎官,二十岁时,又被任命为濮阳长。在濮阳任职期间,他清正廉洁,政绩斐然,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赞誉。后来,袁绍的母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又为早逝的父亲追行守孝之礼,前后在守孝的庐墓中度过了六年时光。

守孝期满后,袁绍回到洛阳,选择了隐居生活。他平日里不轻易与他人交往,若是对方不是海内知名的贤才,根本无缘与他相见。然而,袁绍并非真正的隐居避世之人,他暗中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人。他们常常在一起谈论天下大事,心怀壮志,渴望在这乱世之中有所作为。袁绍喜欢行侠仗义,他与这些朋友四处奔走,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在江湖上也颇有声名。

当时,中常侍赵忠看到袁绍如此行事,心中十分忌惮。他对其他黄门宦官说道:“袁本初故意抬高自己的身价,对朝廷的征召不理不睬,还暗中收养死士,真不知道这小子到底想干什么!”袁绍的叔父袁隗听闻此事后,也十分担忧,严厉地斥责袁绍:“你这样肆意妄为,迟早会把我们袁家给毁了!”在叔父的斥责下,袁绍这才决定出山,接受了大将军的征召,踏入了仕途。

袁绍进入官场后,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家族的背景,一路平步青云。他先是担任中军校尉,在军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随后又升迁至司隶校尉,成为了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东汉末年,灵帝驾崩,这一消息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让整个朝堂陷入了混乱的漩涡。此时,太后的兄长、大将军何进手握重权,成为了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而袁绍,凭借着家族的威望和自身的能力,也在朝廷中崭露头角。面对宦官长期专权乱政的局面,何进与袁绍商议,决定联手铲除这些祸乱朝堂的阉官,重振汉室。

袁绍深知宦官势力根深蒂固,想要彻底铲除并非易事,于是他派门客张津前去劝说何进:“黄门、常侍把持朝政已久,他们作威作福,肆意敛财。永乐太后也与这些常侍相互勾结,大肆谋取私利。将军您如今手握重兵,又身为外戚,应当挺身而出,整顿天下,为天下百姓除去这一祸患。”何进听后,深以为然,当下便与袁绍结为同盟,共同谋划铲除宦官的大计。

然而,当他们将计划告知太后时,却遭到了太后的坚决反对。太后认为宦官是皇帝的近臣,不可轻易诛杀,何进与袁绍的计划一时陷入了僵局。

为了迫使太后就范,何进与袁绍商议后,决定召董卓进京,借助董卓的兵力来胁迫太后。常侍、黄门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惊恐万分,纷纷前往何进处谢罪,任凭何进处置。此时,袁绍觉得这是个绝佳的机会,多次劝说何进趁机将宦官一网打尽。可何进却犹豫不决,始终下不了决心。

何进先是命令袁绍派遣洛阳的方略武吏,对宦官们进行严密监视。随后,又让袁绍的弟弟、虎贲中郎将袁术挑选了二百名温厚可靠的虎贲军,准备进入宫中,替换那些手持兵器、守卫宫门的黄门宦官。

中常侍段珪等人得知何进的部署后,决定先下手为强。他们假传太后的诏令,召何进入宫商议要事。何进不知是计,刚一入宫,便被段珪等人杀害,一时间,宫中大乱。

袁绍得知何进被杀的消息后,怒不可遏。此时,袁术也率领虎贲军赶到,他们放火烧了南宫嘉德殿的青琐门,想要逼段珪等人出来。段珪等人却躲在宫中,拒不露面,还劫持了皇帝和皇帝的弟弟陈留王,逃往小平津。

袁绍见状,立刻斩杀了宦官所任命的司隶校尉许相,以表明自己与宦官势不两立的决心。随后,他亲自率领士兵,在洛阳城中展开了对宦官的大搜捕。无论是年长的宦官,还是年幼的宦官,无一幸免,全部被袁绍的士兵斩杀。这场搜捕行动极为惨烈,有些男子因为没有胡须,被误当成宦官杀害。甚至有些人不得不脱下衣服,露出身体,证明自己不是宦官,才得以逃过一劫。更有一些平日里行善自守的宦官,也惨遭杀害,可见这场杀戮之滥。此次行动中,被杀的宦官多达二千余人。

袁绍一边派人继续追捕段珪等人,一边设法寻找皇帝的下落。最终,段珪等人走投无路,纷纷投河自尽,皇帝这才得以平安回宫。

皇帝回宫后,董卓也率领大军抵达了洛阳。董卓手握重兵,野心勃勃,他想要废掉当前的皇帝,改立陈留王为帝。于是,他把袁绍叫到跟前,商议此事。

董卓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直言道:“当今皇帝年幼昏庸,根本不具备君临天下的能力。相比之下,陈留王更加贤明,我打算立他为帝。”袁绍听后,心中大惊,他深知废立皇帝乃是关乎天下的大事,不能轻易决定。但他表面上并未表露出来,而是委婉地说道:“此乃大事,我需出宫与太傅商议后,再给您答复。”董卓却不屑地说道:“刘氏的后代,已经没有几个能堪当大任的了。”袁绍听出了董卓话语中的轻蔑和狂妄,心中十分愤怒,但他强忍着怒火,没有回应,只是横刀长揖,然后转身离去。

在《献帝春秋》中记载,当时董卓想要废帝,对袁绍说:“皇帝年幼懵懂,实在不是能担当天下之主的料。陈留王比他强多了,我想立陈留王为帝。有些人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却可能变得痴傻,谁又能说得准呢?就像灵帝,想想就让人愤怒!”袁绍反驳道:“汉朝统治天下已经四百多年,对百姓施恩深厚,百姓们也拥戴汉朝已久。如今皇帝虽然年幼,但也没有什么恶行传遍天下。您想要废掉嫡子,改立庶子,恐怕众人不会听从您的建议。”董卓听后,恼羞成怒,骂道:“竖子!天下之事难道不由我决定?我今天就要这么做,谁敢不从?你是不是觉得我董卓的刀不够锋利?”袁绍毫不畏惧,回应道:“天下的豪杰之士,难道只有你董公一人?”说完,便拔出佩刀,横在胸前,长揖而出。

不过,对于这段记载,裴松之认为,当时袁绍与董卓还未彻底交恶,董卓才会与袁绍商议此事。如果仅仅因为意见不合,董卓就骂袁绍为竖子,甚至有杀人之心,而袁绍又如此强硬地回应,董卓怎会轻易容忍,不加以杀害呢?而且袁绍的这番话,进不能彰显正义,退又不符合谦逊之道,还故意显露争强好胜之意,去触犯董卓的锋芒,有志于成就功业的人,怎么会这样做呢?所以,他觉得这段记载太过荒谬。

袁绍离开董卓后,深知自己与董卓已经结下仇怨,留在洛阳必定性命不保。于是,他毅然逃离洛阳,前往冀州避难。

此时,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人,都是当时的名士,深受董卓的信任。但他们内心却向着袁绍,于是便劝说董卓:“废立皇帝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和决定的。袁绍只是一时没能理解您的意图,心中害怕才出逃的,他并没有其他的心思。如今如果对他追捕太急,反而可能会逼他造反。袁氏家族四代人都广施恩泽,他们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袁绍趁机招揽豪杰,聚集徒众,到时候各路英雄响应,那么山东之地可就不再是您能掌控的了。不如赦免袁绍的罪过,封他一个郡守之职。这样一来,袁绍会因为免罪而感到欣喜,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后患了。”董卓听后,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于是便封袁绍为渤海太守,还封他为邟乡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