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113章 李丰夏侯玄谋反事败

白话三国志 第113章 李丰夏侯玄谋反事败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不久之后,夏侯玄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并被授予假节之权,都督雍州、凉州的军事事务。(《魏略》记载:夏侯玄升迁之后,司马师接替他担任护军一职。护军负责统领各位将领,主管武官的选拔任用,在夏侯玄之前担任此职的人,大多难以杜绝贿赂之风。当年蒋济担任护军时,军中曾流传这样的谣言:“想要谋求牙门之职,得送上千匹布帛;想要当上百人督,也得拿出五百匹。”司马懿与蒋济私交甚好,听闻谣言后,便私下询问蒋济是怎么回事,蒋济一时间也不知如何解释,只好开玩笑地说:“这就好比在洛阳城中做买卖,少一文钱都办不成事。”两人相视一笑。夏侯玄接替蒋济后,同样没能彻底杜绝这类请托之事。等到司马师接替夏侯玄,他大力整顿法令,从此再没人敢触犯规矩。 )

夏侯玄曾与曹爽共同发起骆谷之役,当时很多人都对他们的这一举措提出批评。曹爽被诛杀后,夏侯玄被征召为大鸿胪,几年后又调任太常。夏侯玄因曹爽之事受到牵连,被朝廷贬抑,内心颇为失意。

中书令李丰,虽一直深受大将军司马师的亲近和厚待,但他内心其实更倾向于夏侯玄。于是,李丰暗中联络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谋划着让夏侯玄来辅政。李丰在朝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他的儿子还娶了公主,而且他与张缉都是冯翊人,有着同乡之谊,因此张缉对他十分信任。李丰私下让担任兖州刺史的弟弟李翼请求入朝,企图让他带兵入京,里应外合发动政变。恰好李翼请求入朝,却未得到批准。

嘉平六年二月,宫中即将举行册封贵人的仪式。李丰等人打算趁着皇帝亲临殿前,各门都有卫兵把守的时机,诛杀大将军司马师,然后让夏侯玄取而代之,任命张缉为骠骑将军。李丰秘密地对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贤等人说:“你们在宫中任职,多有不法行为,大将军为人严厉刚毅,多次提及这些事,张当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苏铄等人听后,都表示愿意听从李丰的安排。(《魏书》记载:夏侯玄向来身份尊贵,却因曹爽之事被废黜,平日里常常怏怏不乐。中书令李丰与夏侯玄以及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暗中谋划叛乱。张缉与李丰是同乡,为人狡黠,他本以东莞太守的身份被召回,成为皇后的娘家人,却也不得志,所以他们都参与了这一阴谋。起初,李丰觉得自己身处机要位置,儿子李韬又以列侯的身份担任给事中,还娶了齐长公主,在朝廷内外都有一定的权势,心中反而感到不安。他私下对李韬说:“夏侯玄是天下闻名的重要人物,又有担当大任的才能,却正当壮年就被朝廷永远废弃,而且他还是曹爽的表弟,与大将军司马师有嫌隙。我收到夏侯玄的书信,对他的遭遇深感忧虑。张缉也颇有才能,却离开了掌握兵马的大郡,赋闲在家。我们都不得志,我想让你把我的计划秘密告知他们。”当时张缉正因病卧床,李丰便派李韬去探望。李韬支开旁人,对张缉说:“我娶了公主,我们父子身处机要之地,大将军掌权,我常常担心不被信任,夏侯玄也心怀深深的忧虑。您虽身为皇后的父亲,看似尊贵,实则安危难测,我们和您有着同样的担忧,我父亲想和您商量个对策。”张缉沉默了许久,缓缓说道:“既然我们同舟共济,面临着同样的危难,我又怎能逃避呢?但这是一件大事,如果不成功,灾祸就会殃及宗族。”李韬回去后,将张缉的话告诉了李丰。李丰又秘密地与黄门监苏铄等人商议,苏铄等人回应李丰说:“一切听您的安排。”李丰说道:“如今册封贵人,各军营的士兵都屯守在宫门。等陛下亲临殿前,我们就趁机胁迫众人,率领众官员和士兵,前去诛杀大将军。你们一定要把这个计划严守秘密。”苏铄等人问道:“要是陛下不听从我们的安排,该怎么办?”李丰等人回答说:“事到临头,要懂得权宜变通。如果陛下当时不信服、不听从,就把他劫持走,他哪有不从的道理?”苏铄等人答应了下来。李丰又叮嘱道:“这可是会导致灭族的大事,你们千万要保密。要是事情成功了,你们都能封侯,还能担任常侍。”随后,李丰又将计划秘密告知夏侯玄和张缉。张缉派儿子张邈与李丰进一步联络,共同谋划起事。《世语》记载:李丰派儿子李韬将计划告知夏侯玄,夏侯玄只是说“应该仔细考虑”,却没有把这件事泄露出去。 )

大将军司马师隐约察觉到了他们的阴谋,便邀请李丰前来相见。李丰不知阴谋已被察觉,毫无防备地前往,结果一见面就被司马师杀害。(《世语》记载:大将军司马师得知李丰的阴谋后,他的舍人王羕请求奉命去请李丰。王羕说:“如果李丰没有防备,在形势逼迫下,他必然会来;要是他不来,我一个人也足以制服他。但如果他知道阴谋泄露,带着众人,手持长戟自卫,径直冲入云龙门,挟持天子登上凌云台,凌云台上有三千士兵,他再击鼓召集众人,那局面就不是我能控制的了。”于是,大将军派王羕乘车去请李丰。李丰见自己被胁迫,只好跟着王羕前往。《魏氏春秋》记载:大将军司马师斥责李丰,李丰知道大祸临头,便神色严肃地说:“你们父子心怀奸计,妄图颠覆国家,只可惜我力量薄弱,不能将你们擒获消灭!”司马师听后大怒,命令勇士用刀环猛击李丰的腰部,将他杀害。《魏略》记载:李丰,字安国,是已故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他因父亲的缘故被征召随军。在他尚未出仕的时候,十七八岁,在邺城就以品行清白闻名,善于识别人才,天下人都对他十分关注。后来他随军到了许昌,名声越来越大。他的父亲不希望他如此高调,便让他闭门谢客。起初,魏明帝还是太子时,李丰担任太子文学。等到明帝即位,有东吴的降将前来,明帝问他:“江东那边听说的中原名士都有谁?”降将回答说:“听说有个叫李安国的。”当时李丰担任黄门郎,明帝便问身边的人李安国是谁,身边的人回答说是李丰。明帝惊叹道:“李丰的名声竟然传到吴越之地了?”后来李丰转任骑都尉、给事中。明帝驾崩后,他担任永宁太仆,不过当时很多人认为他名过其实,实际才能有限。正始年间,他升迁为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尚书台任职时,常常称病请假。按照当时尚书台的规定,病假满一百天就要停发俸禄,可李丰病假还没满数十天,就会暂时起来,没过多久又继续卧床,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年。起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李丰表面上推辞,内心其实并不抗拒。李丰的弟弟李翼和李伟,在几年间都相继担任郡守之职。李丰曾在众人面前郑重告诫两个弟弟,要珍惜官位,谨言慎行。后来司马懿长期患病,李伟担任俸禄二千石的官职,却沉迷于酒色,扰乱新平、扶风二郡的秩序,李丰却没有加以制止,众人都认为他是仗着受宠而放纵弟弟。曹爽专政时期,李丰在曹爽和司马懿之间摇摆不定,没有明确的立场,因此当时有人写匿名信指责他们说:“曹爽的权势像滚烫的热水,太傅父子(司马懿父子)则像冰冷的浆水,李丰兄弟则像飘忽不定的游光。”意思是说李丰表面上看似清正,实则内心图谋不轨,就像飘忽的游光一样难以捉摸。等到司马懿上奏诛杀曹爽,将车停在宫阙之下时,派人通报李丰,李丰吓得惊慌失措,气息微弱,双脚发软,瘫倒在地。到了嘉平四年司马懿去世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司马师询问朝臣:“谁适合补任这个职位?”有人推荐李丰。李丰虽然知道这并非显要的职位,但他自认为与皇室联姻,想依附皇帝,于是便接受了任命。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皇帝时常单独召见他谈话,没人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司马师察觉到李丰在议论自己,便召他前来询问,李丰却没有如实相告,司马师一怒之下将他杀害,这件事被严格保密。李丰先后在两朝为官,从不为自家生计考虑,只依靠俸禄生活。李韬虽然娶了公主,但李丰常常告诫他不得侵占财物,有时得到赏赐的钱帛,李丰就会拿出去分给亲族;得到赏赐的宫女,大多都给了子弟,而李丰自己则把这些宫女都给了外甥们。李丰死后,有关部门清查他的家产,发现他家没有多余的积蓄。《魏氏春秋》记载:夜里,李丰的尸体被送到廷尉处,廷尉钟毓拒绝接收,说:“这不是我这个司法官员该处理的事。”通报此事的人说明了情况,并传达了上级的命令,钟毓才接受。皇帝得知李丰被杀后大怒,想要追究李丰死亡的原因,太后害怕事情闹大,赶忙把皇帝叫了进去,这件事才暂时平息。随后,朝廷派人逮捕了李翼。《世语》记载:李翼的后妻是散骑常侍荀廙的姐姐,她对李翼说:“中书令李丰的事情败露了,你可以在诏书未到之前逃往吴国,为什么要坐以待毙呢?你身边有谁能和你同生共死?”李翼沉思片刻,没有回答。他的妻子又说:“你在大州任职,却不知道谁能与你共患难,现在就算逃也逃不掉。”李翼无奈地说:“我的两个儿子还小,我不能走。如今我不过是受牵连获罪,我死了,两个儿子必定能免于此难。”后来的情况果然如李翼所料。李翼的儿子李斌,是杨骏的外甥。晋惠帝初年,李斌担任河南尹,后来与杨骏一同被杀,这些在《晋书》中有记载。 )

李丰等人谋反一事被交给有关部门处理,夏侯玄、张缉、苏铄、乐敦、刘贤等人都被逮捕,押送到廷尉处。(《世语》记载:夏侯玄被押送到廷尉后,坚决不肯招供。廷尉钟毓亲自审讯夏侯玄。夏侯玄神色严肃地斥责钟毓说:“我有什么好招供的?你现在就像个负责审讯的令史一样来责问我,你要是想让我认罪,就自己写供词吧。”钟毓深知夏侯玄是名士,气节高尚,难以让他屈服,但案件又必须结案,于是在夜里替夏侯玄写了供词,使其与案件情况相符,写完后,钟毓流着泪拿给夏侯玄看。夏侯玄看了之后,只是微微点头。钟毓的弟弟钟会,比夏侯玄年轻,夏侯玄平时不与他交往。这天,钟会在钟毓审讯夏侯玄时,想要与夏侯玄套近乎,夏侯玄却毫不理会。孙盛的《杂语》记载:夏侯玄被囚禁期间,钟会想趁机与他套近乎,和他交朋友,夏侯玄严肃地说:“钟君,你为何如此逼迫我!” )

廷尉钟毓上奏说:“李丰等人阴谋胁迫皇帝,擅自诛杀宰相,犯下大逆不道之罪,请求依法论处。”于是,公卿朝臣和廷尉共同商议,大家一致认为:“李丰等人都深受朝廷的特殊恩宠,掌管着重要机密。张缉身为外戚,有着皇后父亲的尊贵身份;夏侯玄作为世代重臣,也位列朝堂。然而,他们却包藏祸心,图谋叛逆,与宦官勾结,传授奸计。因为畏惧皇帝的威严,不敢公然谋反,便妄图要挟皇帝,肆意施展欺诈和暴虐的手段,谋划诛杀贤良的辅臣,擅自安排官职,想要颠覆京城,危害国家社稷。钟毓所判定的罪行都符合法律规定,应批准钟毓的判决并执行。”皇帝下诏说:“齐长公主是先帝生前疼爱的女儿,特赦免她三个儿子的死罪。”于是,李丰、夏侯玄、张缉、乐敦、刘贤等人都被诛灭三族,(《魏书》记载:李丰的儿子李韬,因为娶了公主,被赐死在狱中。 )他们的其余亲属则被流放到乐浪郡。

夏侯玄气度宽宏,为人豁达。在东市被斩首时,他面色不改,举止从容,当时年仅四十六岁。(《魏略》记载:夏侯玄从西边返回京城后,便不再与他人交往,也不追求奢华的生活。《魏氏春秋》记载:当初,夏侯霸打算逃往蜀国,邀请夏侯玄一同前往。夏侯玄说:“我怎能为了苟且偷生,寄身于敌国呢?”于是便回到了京城。司马懿去世后,许允对夏侯玄说:“你不用再担忧了。”夏侯玄却感叹道:“士宗(许允字士宗),你怎么还看不清局势呢?司马懿还能以世交晚辈的身份对待我,可司马师、司马昭是不会容我的。”夏侯玄曾撰写《乐毅论》《张良论》以及《本无肉刑论》,文章言辞意趣高远,在当时广为流传。夏侯玄被逮捕时,卫将军司马昭曾流着泪为他求情,大将军司马师却说:“你忘了在赵司空葬礼上的事了吗?”此前,司空赵俨去世,大将军兄弟前去参加葬礼,宾客多达上百人。夏侯玄后来才到,众多宾客纷纷起身相迎,司马师因此对他心生厌恶。臣裴松之按:曹爽在正始五年讨伐蜀国,当时夏侯玄已担任关中都督,到正始十年曹爽被诛灭后,他才回到洛阳。根据《少帝纪》记载,司空赵俨在正始六年去世,这样一来,夏侯玄根本没有机会参加赵俨的葬礼。如果说夏侯玄是入朝期间参加葬礼,可无论是本纪还是列传,都没有相关记载。所以,这个说法近乎荒诞,并不属实。 )

正元年间,朝廷为延续功臣的世系,封夏侯尚的从孙夏侯本为昌陵亭侯,食邑三百户,让他继承夏侯尚的香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