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119章 荀彧反对九锡与忧愤而终

白话三国志 第119章 荀彧反对九锡与忧愤而终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认为曹操应当进爵为国公,赐予九锡之礼,配备相应的器物,以此彰显他的特殊功勋,并私下就此事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却认为,曹操原本兴起义兵,目的是匡扶朝廷、安定国家,一直秉持着忠贞的赤诚之心,也保持着谦逊退让的品德。君子应该用高尚的道德去关爱他人,曹操这样的人,不应该接受这样的待遇。曹操得知荀彧的态度后,心中对此颇为不满。

恰逢曹操要征讨孙权,他上表朝廷,请求让荀彧到谯县慰劳军队,之后便顺势将荀彧留在了身边,让他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身份持节,参与丞相府的军事事务。曹操的大军抵达濡须时,荀彧因病留在寿春,最终因心中忧虑而去世,年仅五十岁,谥号为敬侯。第二年,曹操便晋封为魏公。据《魏氏春秋》记载:曹操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一看,却是个空盒子,于是荀彧服下毒药自尽。咸熙二年,朝廷追赠荀彧为太尉。

《荀彧别传》记载:荀彧担任尚书令期间,常常通过书信向曹操陈述事务,在临终前,他将这些书信都焚毁了,所以他那些奇谋妙策和机密谋划,世人无法全部知晓。当时,国家正处于频繁征战、各项制度初创和恢复的阶段,荀彧曾对曹操说:“从前舜分别命令禹、稷、契、皋陶掌管不同事务,以治理各项功绩,教化百姓与征战讨伐同时进行。汉高祖初期,战事正激烈,却依然推举那些善于教化百姓的人,叔孙通在军旅之中研习礼仪,光武帝也有放下兵器讲学、让战马休息讨论治国之道的事迹。君子哪怕一顿饭的时间都不会违背仁德。如今您对外平定武功,对内兴起文学,使战争平息,大道得以施行,国家的危难刚刚消除,六礼也都得到整治,这就如同周公旦辅佐周朝时,能迅速使国家安定。既树立了德行、建立了功勋,又能着书立说,这确实符合孔子述作的心意;在当下彰显制度,在后世留下美名,这难道不是一件盛事吗?如果要等军事事务全部结束后再进行制度建设,就会拖延国家的治理和教化,这在处理事情上并不明智。您应该召集天下的大才和通儒,共同考订研讨六经,校订刊正传记,保存古今的学问,去除其中繁杂冗长的部分,统一对圣人经典的解释,大力推崇礼学,逐渐加强教化,这样就能使王道得以实现。”

荀彧常常从容地与曹操探讨治国之道,类似这样的言论有很多,曹操也常常赞许并采纳他的建议。荀彧品德高尚,行为周全,不符合正道的事情他绝不会用心去做,他在天下声名远扬,人们都把他当作道德的楷模,海内的英才俊杰都尊崇他。司马懿常常说,书中记载的久远之事暂且不论,就我亲身听闻的近百年来,还没有贤才能够比得上荀令君(荀彧)。荀彧前后举荐的人,都是当世的大才,在地方上有荀攸、钟繇、陈群,在天下范围内有司马懿,以及他招揽的当时知名的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等人,这些人最终都官至卿相,有十几人之多。荀彧选拔人才不拘一格,戏志才、郭嘉等人曾被世俗诟病,杜畿为人傲慢且缺乏文采,但荀彧都因为他们的智谋而举荐他们,最终这些人都各自显扬了名声。

荀攸后来担任魏国的尚书令,也致力于推举贤才、引进士人。曹操说:“两位荀令君(荀彧、荀攸)对人才的评价,时间越久越能证明其可信度,我至死都不会忘记。”钟繇认为,颜回去世之后,能够具备九种品德,且不重复犯错的,只有荀彧。有人问钟繇:“您如此敬重荀君,将他比作颜回,还自认为比不上他,能说一说原因吗?”钟繇回答道:“对于贤明的君主来说,最好的臣子是如同老师一般的存在,其次则是像朋友一样。凭借太祖的聪明才智,每当遇到大事,常常先向荀君咨询,这就是古代师友之间的道义。我们奉命行事,尚且有时不能做得尽善尽美,与荀君相比,差距难道不大吗?”

据《献帝春秋》记载:董承被诛杀后,伏皇后给父亲伏完写信,说曹操杀了董承,皇帝正打算为董承报仇。伏完收到信后拿给荀彧看,荀彧对此感到厌恶,便将此事隐瞒了很久没有声张。伏完又把信拿给妻弟樊普看,樊普封存信件后呈递给曹操,曹操因此暗中做了防备。后来荀彧担心事情败露,想要主动向曹操坦白,于是请求出使邺城,并劝说曹操将女儿许配给汉献帝。曹操说:“如今朝廷有伏皇后在,我的女儿怎么能许配给皇帝呢?我凭借微薄的功劳受到朝廷录用,官至宰相,难道还要依靠女儿受宠来巩固地位吗!”荀彧说:“伏皇后没有儿子,而且性情凶狠乖戾,她之前给父亲写信,言辞丑恶,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废掉她。”曹操说:“你之前为什么不告诉我这件事?”荀彧假装惊讶地说:“我之前已经跟您说过了呀。”曹操说:“这岂是小事,我怎么会忘记!”荀彧又装作很惊讶的样子说:“难道我真的没跟您说过吗?之前您在官渡与袁绍对峙,我担心会增加您的后顾之忧,所以没有说。”曹操说:“官渡之战结束后,你为什么还不说?”荀彧无言以对,只能向曹操请罪。曹操因此对荀彧心怀怨恨,但表面上依然包容他,所以当时世人都不知道这件事。等到董昭提出要封曹操为魏公的建议时,荀彧持不同意见,想要向曹操进言。等到荀彧带着玺书去犒劳军队,饮酒宴客的礼仪结束后,荀彧留下来请求与曹操单独谈话。曹操知道荀彧是想谈论封魏公这件事,便作揖示意让他离开,荀彧最终没能把话说出口。

荀彧在寿春去世,寿春有逃亡的人告诉孙权,说曹操让荀彧去杀伏皇后,荀彧不从,所以自杀了。孙权将此事以露布的形式公布给蜀汉,刘备得知后,说:“这个老贼不死,祸乱就不会停止。”臣松之考察《献帝春秋》的记载,说荀彧想要告发伏皇后的事情而请求出使邺城,却反而诬陷曹操说“之前已经说过”。这种说法毫无证据,又以官渡之战时的担忧作为托词,前后矛盾,言辞和情理都站不住脚,就算是平庸之人,也不会做出这样的事,又怎么能以此来污蔑贤哲呢!诸如此类的记载,都出自低俗浅陋之人的编造,可以说是用我们这些平庸之人的言论去恶意诋毁君子。袁暐这类毫无根据的编造,这是最为过分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