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126章 袁涣传

白话三国志 第126章 袁涣传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袁涣,字曜卿,乃是陈郡扶乐人氏。他的父亲袁滂,曾在汉朝官至司徒。据《袁宏汉纪》记载:袁滂,字公熙,为人质朴纯粹,清心寡欲,从不会去谈论别人的短处。在当时权贵得宠、权势鼎盛之时,有些人因为政见不同而招致灾祸,唯有袁滂在朝堂之上坚守中立,因此他人对他既无喜爱之情,也无憎恶之意。

在那个时候,诸多世家公子大多行事逾越法度,而袁涣却生性清静,一举一动都必定遵循礼仪规范。陈郡郡守听闻他的贤名,任命他为功曹。袁涣到任之后,郡中的奸佞官吏自知无法在他手下蒙混,都纷纷自行引退离去。后来,袁涣被公府征召,在考核中成绩优异,得以升迁为侍御史。朝廷又任命他为谯县县令,然而他并未赴任就职。

刘备担任豫州牧的时候,举荐袁涣为茂才。后来,天下大乱,袁涣为躲避战乱,辗转来到江、淮之间,被袁术征召任用。袁术每次有问题向袁涣咨询请教,袁涣总是秉持公正的态度发表议论,袁术虽然心中不服,却也无法反驳。但因敬重袁涣的为人,不敢不以礼相待。

没过多久,吕布在阜陵攻打袁术,袁涣前去投奔袁术,结果又被吕布扣留。起初,吕布与刘备结为姻亲,关系和睦,后来却产生了嫌隙。吕布想要袁涣写一封信去辱骂刘备,袁涣坚决不肯答应。吕布再三强迫他,袁涣依然不为所动。吕布恼羞成怒,拔出兵器威胁袁涣说:“你写这封信就能活命,不写就只有死路一条!”袁涣面不改色,笑着回应道:“我听说只有高尚的品德才能让人蒙羞受辱,从未听闻用辱骂可以达到目的。倘若刘备是个君子,他不会因为将军您的辱骂之言而感到羞耻;倘若他是个小人,那他会顺着您的意思回骂,如此一来,受辱的反而是您,而不是他。况且我往日侍奉刘将军,就如同今日侍奉您一样,如果我有朝一日离开这里,又去辱骂您,这样做合适吗?”吕布听后,感到十分惭愧,便不再逼迫袁涣。

后来,吕布被诛杀,袁涣得以归附太祖曹操。据《袁氏世纪》记载:吕布战败覆灭之时,陈群父子当时也在吕布军中,见到太祖曹操后都伏地叩拜。唯独袁涣只是拱手作揖,并不行跪拜之礼,太祖对他十分敬畏。当时,太祖赏赐给众官员数辆车,让他们去吕布军中挑选自己想要的物品。众人都装满了车,搬运大量财物,唯有袁涣只挑选了数百卷书籍以及一些物资粮食。众人听闻此事后,都深感惭愧。袁涣对亲近的人说:“倘若我身处战场,这些书籍和粮食足够当作行军途中的干粮了,我并不想把它们据为己有。有些人却借此来博取名声,现在想来,真是让人懊悔不已。”太祖因此更加敬重袁涣。

袁涣向太祖进言说:“兵器,乃是不祥之物,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应当用道德来鼓舞士气,用仁义来征伐无道,同时安抚百姓,为他们除去祸患。只有这样,才能让士兵们与您同生共死。自从天下大乱以来,已经过去了十几年,百姓渴望过上安定生活的心情,比被倒挂起来还要急切。然而,暴乱至今仍未平息,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是为政之道出现了偏差吧!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善于拯救世道,所以世道混乱时,就用道义来整顿;时世虚伪时,就用质朴来纠正。时代不同,世事变化,治理国家的方法也不能一成不变,这一点不可不仔细明察。制度的增减变化,古今本就不必相同。至于兼爱天下,让社会回归正道,即便用武力平定叛乱,也要用仁德来辅助治理,这实在是历代帝王都不会改变的治国之道。您英明睿智,超越当世之人,古代那些能得民心的方法,您都已经勤勉地施行;如今可能导致失去民心的因素,您也都有所戒备。天下百姓仰赖您,才得以避免危亡的灾祸。然而,百姓尚未知晓仁义,希望您能加以教导,如此则是天下的万幸啊!”太祖对袁涣的这番话深表赞同,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沛南部都尉。

当时,刚刚招募百姓开展屯田,百姓们对此并不乐意,很多人都选择逃亡。袁涣向太祖进谏说:“百姓们安于故土,不愿轻易迁徙,这种习性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顺应他们的意愿做事就容易成功,违背他们的意愿强行推动则难以奏效。所以,应当顺应百姓的心意,愿意屯田的就接纳他们,不愿意的也不要强迫。”太祖听从了袁涣的建议,百姓们十分高兴。后来,袁涣升迁为梁国相。

袁涣时常告诫梁国所属各县:“一定要关怀鳏寡老人和年事已高的人,要表彰那些孝顺的子女和贞节的妇女。人们常说‘世道太平,礼仪就会详细完备;世道混乱,礼仪就会简略从权’,关键就在于如何权衡把握。如今虽然天下动荡不安,难以用礼仪教化百姓,但这正是我们努力去做的意义所在。”袁涣治理政务,注重以教育训诫为本,凡事深思熟虑之后才行动。他外表温和柔顺,内心却果敢坚毅,能够明断是非。

据《魏书》记载:谷熟县长吕岐与朱渊、爰津关系友善。吕岐派遣他们外出求学,等他们归来后,便打算召见任用,还与他们见面,并准备任命朱渊为师友祭酒,爰津为决疑祭酒。朱渊等人却各自回家,拒绝接受任命。吕岐得知后大为恼怒,率领官吏和百姓将朱渊等人抓捕起来,并且都施以杖刑将他们打死,当时很多人都非议吕岐的做法。袁涣指示不要弹劾吕岐,主簿孙徽等人认为:“朱渊等人的罪行不至于判处死刑,地方长官也没有擅自杀人的权力,孔子曾说‘唯有礼器和名位,不可以轻易给予他人’。将他们称作师友,却又施加重刑将其杀害,这种刑罚与名分相互冲突的做法,实在不能作为典范来宣扬。”袁涣教导他们说:“主簿认为吕岐不向上级请示就擅自行动是有罪的,这一点没错。但认为朱渊等人罪不至死,这就不对了。师友这个名号,从古至今都存在。然而,有君主的师友,也有士大夫的师友。君主设置师友之官,是为了表示对臣子的敬重;臣子有罪,施加刑罚,这是国家的法律。如今不讨论他们的罪行,却称这是杀害师友,这是不对的。主簿把弟子杀害老师的罪名,加诸于君主诛杀臣子的行为上,这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圣明贤哲治理国家,会根据时势的变化而采取行动,所以不必拘泥于常规,有时需要灵活变通。近来世道混乱,百姓时常冒犯上级,即便努力强调尊君卑臣的观念,仍然难以杜绝此类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助长这种错误的风气,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于是,最终没有弹劾吕岐。

后来,袁涣因病辞去官职,百姓们都十分思念他。之后,他又被征召为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袁涣前后得到的赏赐非常多,但他都把这些赏赐散发给他人,家中没有积蓄。他从不计较产业之事,生活匮乏时就向别人求助,他并没有刻意做出清高廉洁的举动,但当时的人们都钦佩他的清正品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