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134章 邴原传

白话三国志 第134章 邴原传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邴原,字根矩,是北海朱虚人。年少时,他就与管宁一同以高尚的操守和品德被人称道,面对州府的征召任命,他们都一概没有接受。

黄巾军起义爆发后,邴原带着家属乘船渡海,前往郁洲山中居住。当时,孔融担任北海相,他深知邴原的贤能,举荐邴原为有道之士。然而,鉴于黄巾军势力正盛,局势动荡不安,邴原最终选择前往辽东。在辽东,他与同郡的刘政都颇具勇略,气势非凡。

辽东太守公孙度忌惮并厌恶刘政,一心想要杀掉他,于是将刘政全家都抓捕起来,幸好刘政设法逃脱。公孙度随后通告各县:“谁敢窝藏刘政,就与他同罪!”刘政走投无路,在窘迫之际前来投奔邴原。(据《魏氏春秋》记载,刘政投奔邴原时说:“我就像一只走投无路的鸟,飞进了您的怀里。”邴原回应道:“你怎么知道我这胸怀就一定能接纳你呢?”)邴原毫不犹豫地将刘政藏匿在家中长达一个多月。恰逢东莱的太史慈正要回乡,邴原便将刘政托付给了他。之后,邴原找到公孙度,说道:“将军之前想要杀掉刘政,是因为认为他对您有所危害。如今刘政已经离开了,您的心头之患不就消除了吗?”公孙度点头称是。邴原接着说:“您之所以畏惧刘政,是因为他有智谋。如今刘政已经逃脱,他的智谋必定会被运用。既然如此,您还何必扣押他的家人呢?倒不如赦免他们,以免结下更深的仇怨。”公孙度觉得邴原说得有理,便释放了刘政的家人。邴原还资助并护送刘政的家人回到了故乡。

在辽东期间,邴原凭借自身的品德和才学,吸引了众多人前来归附。一年之中,就有几百家搬到他居住的地方。前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他讲学授课的声音从未间断。

后来,邴原得以回到家乡,曹操征召他为司空掾。邴原的女儿不幸早早离世,而当时曹操的爱子曹冲也夭折了。曹操出于对两人的疼爱,想要让他们合葬,邴原却坚决推辞道:“合葬之事,不符合礼仪规范。我之所以能在您麾下效力,您之所以看重我,是因为我能坚守道德规范和典章制度,不轻易改变。如果我听从您的命令,那就成了平庸之人,您又怎么会看重这样的我呢?”曹操听后,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随后将邴原调任为丞相徵事。(据《献帝起居注》记载:建安十五年,首次设置徵事二人,邴原与平原人王烈都因才学出众被选拔补任此职。)

崔琰担任东曹掾时,曾在公文中称赞道:“徵事邴原、议郎张范,他们都秉持着纯粹美好的品德,志向和行为忠诚正直。他们的清正廉洁足以激励世俗,坚定的操守足以处理政务,堪称人中龙凤,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若能举荐并任用他们,那些不仁之人自然会远离。”后来,邴原代替凉茂担任五官将长史,他为人低调,闭门自守,若非公事,从不轻易外出。

曹操出征东吴时,邴原也随军同行,不幸在途中去世。(据《邴原别传》记载:邴原十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早早成为孤儿。邻居家设有学堂,邴原从旁边经过时,不禁伤心落泪。老师见状,询问他:“小孩子,你为什么这么悲伤呢?”邴原回答道:“孤儿容易感伤,穷人容易触景生情。那些能读书的人,必定都有父兄的陪伴,我一来羡慕他们不是孤儿,二来羡慕他们能够学习,心中悲痛,所以才落泪。”老师听了邴原的话,也为之动容哭泣,说道:“你要是想读书,来便是!”邴原无奈地说:“我没有钱交学费。”老师则说:“孩子,你要是有志向,我可以免费教你,不收学费。”于是,邴原便开始在学堂学习。仅仅一个冬天,他就熟读了《孝经》和《论语》。邴原自幼便与众不同,等到长大成人,他的品行如同金玉般珍贵。

后来,邴原想要外出游学,便去拜访安丘的孙崧。孙崧推辞道:“你家乡的郑玄先生,你知道吧?”邴原回答:“知道。”孙崧说:“郑玄先生学识渊博,贯通古今,见闻广博,记忆力超群,能探究深奥的道理,实在是学者们的楷模。你却舍弃他,不远千里去求学,这就好比有人把孔子当成不了解的普通人一样。你好像不了解却又说知道,这是为什么呢?”邴原回应道:“先生您的话,确实如同苦口良药、治病金针。但您还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想法。人各有志,追求也各不相同。就好比有人登山去采玉,有人入海去采珠,难道能说登山的人不知道海有多深,入海的人不知道山有多高吗?您说我把郑先生当成普通人,那您是不是把我当成愚蠢无知的人了呢?”孙崧听后,连忙向邴原道歉。孙崧又说:“兖、豫地区的才俊,我认识很多,但像你这样的却很少见。我应当写封信,把你推荐给他们。”邴原看重孙崧的好意,不便推辞,便带着信与他告别。但邴原心里认为,求学拜师,只要志向高远就能有所成就,并不像结交朋友那样需要靠他人推荐。这封信又有什么用呢?于是,他把信藏在家中,踏上了求学之路。

邴原本就擅长饮酒,但自从外出游学后,**年间滴酒不沾。他独自背着书箱,徒步前行,一路辛苦求学。在陈留,他拜韩子助为师;在颍川,他尊崇陈仲弓;在汝南,他与范孟博结交;在涿郡,他亲近卢子干。临别时,师友们知道邴原不喝酒,便准备了米肉为他送行。邴原说:“我本来是能喝酒的,但因为担心喝酒会荒废学业,所以才戒掉了。如今要与大家远别,承蒙你们为我饯行,那我就喝一次吧。”于是,大家一起围坐饮酒,邴原一整天都没有喝醉。回到家乡后,邴原把信归还给孙崧,并解释了没有使用这封信的原因。

后来,邴原被郡里征召,担任功曹主簿。当时,鲁国的孔融正在北海郡任职,他下令选拔能够担任公卿的人才,于是任命郑玄为计掾,彭璆为计吏,邴原为计佐。孔融有一个很宠爱的人,他常常对这个人赞不绝口。后来,这个人让孔融失望了,孔融一怒之下想要杀掉他,朝中的官吏们纷纷为其求情。当时,这个人也在座,他叩头至流血,可孔融依旧没有消气。唯独邴原没有为他求情。孔融问邴原:“大家都为他求情,为什么只有你不说话?”邴原回答道:“明府您原本对他不薄,还常常说年终时要举荐他,就好像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如此一来,朝中官吏受您的恩宠,没有谁能超过他。可如今您却要杀他。您喜欢他的时候,就把他当作儿子一样对待;厌恶他的时候,却要置他于死地。我实在愚笨,不明白您到底是为什么喜欢他,又为什么厌恶他。”孔融说:“他出身低微,我成全了他和他的兄弟,提拔重用他。可他现在却辜负了我的恩情。对于这种人,善良就举荐,作恶就诛杀,这本就是为君之道。以前应仲远担任泰山太守时,举荐了一个孝廉,可没过多久就把他杀了。做君主的,对人的态度哪有一成不变的呢!”邴原反驳道:“仲远举荐孝廉,却又杀掉他,这有什么道义可言?孝廉是国家精心选拔的优秀人才。如果举荐他是对的,那么杀掉他就是错的;如果杀掉他是对的,那么举荐他就是错的。《诗经》中说:‘那个人啊,不能善终。’这就是在讽刺这种行为。俗话说:‘喜欢他就希望他活着,厌恶他就希望他死掉。既希望他活,又希望他死,这就是糊涂啊。’仲远糊涂到了极点,明府您又何必效仿他呢?”孔融听后,大笑道:“我只是开个玩笑罢了!”邴原又严肃地说:“君子说话,要从自身出发,影响百姓。言行是君子立身的关键,哪有把杀人当作玩笑的道理呢?”孔融无言以对。

当时,汉朝逐渐衰落,朝政**,官员们靠贿赂办事。邴原见状,便带着家人再次前往郁洲山中。郡里又举荐他为有道之士,孔融写信劝说他:“你修养品性,保持贞洁,清高自守,不去危险的邦国,长久隐居在安乐之地。如今王室多难,天子西迁到镐京。圣明的朝廷求贤若渴,四处寻访有才德的人。我奉命前来求贤,诚恳地希望你能出山相助。国家即将倾覆,寡妇都知道担忧;家庭即将破败,缇萦都能挺身而出。她们不过是普通女子,都能坚守这样的道义。我实在希望你能以仁爱为己任,伸出援手,拯救百姓于危难之中。可你却悠闲地安居不出,对国家的危难不管不顾,难道君子就是这样的吗?根矩啊根矩,你可以出山了!”邴原看了信后,便前往辽东。

辽东地区老虎肆虐,危害百姓,可唯独邴原居住的村落没有虎患。有一次,邴原在路上捡到别人遗失的钱,他把钱系在树枝上。没想到,这钱不仅没人来取,后来系钱的人反而越来越多。邴原询问原因,有人告诉他这棵树被当作神树。邴原很厌恶因为自己而形成这种不合礼制的祭祀,便向众人解释清楚,于是村民们把这些钱收集起来,用作祭祀土地神的费用。

后来,邴原想要回到家乡,在三山停留。孔融得知后,写信给他:“当年随会在秦国,贾季在翟国,他们都无处寻求依靠,令人叹息不已。不久前得知你来到三山。《诗经》里说:‘从镐京归来,我已长久在外奔波。’如今我派五官掾前来问候,慰问你旅途的辛劳,希望你告知我你的近况,让我安心。如今祸乱不止,拥兵自重的豪强们如同下棋争胜一般争斗不休。”邴原看完信后,便又返回辽东。就这样过了十多年,他才偷偷回到家乡。他已经向南走了好几天,公孙度才发觉他离开了。公孙度知道再也追不上邴原,感叹道:“邴君就像云中的白鹤,不是那些捕捉鹌鹑、燕雀的网所能网住的。况且是我自己放他走的,就不要再去追寻了。”邴原因此免去了危难。

回到家乡后,邴原致力于讲述礼乐制度,诵读诗书经典,他的门徒有数百人,其中有数十人对他所传授的道义深信不疑,身体力行。当时,郑玄学识渊博,见闻广泛,注解了很多经典典籍,因此吸引了众多儒雅之士。邴原也凭借着高远的志向、清白的品德,保持着淡泊的心境,说话谨慎,行为端正,所以很多杰出的人才都前来归附他。当时,天下的清议之士都说青州有邴、郑两家的学问。

曹操担任司空时,征召邴原担任东合祭酒。曹操北伐三郡单于后,回到昌国,宴请士大夫。酒过三巡,曹操说道:“我凯旋而归,邺城的诸位守将必定会来迎接。估计明天一早,他们就都到了。而不来的人,恐怕只有邴祭酒了!”话刚说完不久,邴原就到了。门下的人通报后,曹操又惊又喜,匆忙穿上鞋子起身,远远地出去迎接邴原,说道:“贤能的人真是难以揣测!我还以为你不会来,没想到你大老远赶来,真是让我喜出望外。”邴原拜见曹操后退出,军中的数百名士大夫纷纷前来拜访他。曹操感到很奇怪,便询问原因。当时荀彧也在座,他回答道:“大家只是来问候邴原罢了!”曹操疑惑地说:“这个人名气很大,竟然如此让士大夫们倾心?”荀彧说:“他是当世的奇人,是士人中的精英,您应该以最高的礼节对待他。”曹操说:“这本来就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从那以后,曹操对邴原越发敬重。

邴原虽然在军中任职,但常常称病,在街巷中安心养病,从不参与实际事务,也很少与人见面。河内的张范,是名门公子,他的志向和品行与邴原相符,两人相互敬重,关系亲密。曹操曾下令说:“邴原名声高,品德好,他的清高风范超凡脱俗,卓然屹立,却不肯为我所用。听说张子(张范)很想向他学习,我只怕学他的人会变得清高,追随他的人会变得贫穷啊。”

魏太子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时,天下人都很仰慕他,前来拜访的宾客多得如同云集。然而,邴原却坚守自己的原则,保持平常的生活态度,若非公事,从不随意行动。曹操暗中派人委婉地询问他的想法,邴原回答:“我听说国家危难时,不应侍奉执政大臣;君主离开时,不应侍奉世子,这是典章制度的规定。”于是,曹操便将邴原调任为五官长史,并下令说:“我的儿子年幼,才能不足,我担心他难以走上正道,所以想委屈你辅佐他,匡正激励他。虽说这是为了重用贤才,但我心里还是有些惭愧啊!”

太子曹丕举办宴会,有一百多位宾客参加。宴会上,太子提出一个话题:“假如父亲和君主都身患重病,只有一粒药丸,只能救一个人,应该救父亲还是救君主呢?”众人议论纷纷,有的说救父亲,有的说救君主。当时邴原也在座,但他没有参与讨论。太子便向邴原询问他的看法,邴原神色严肃地回答:“救父亲。”太子听后,也没有再反驳他。

在这之后,大鸿胪钜鹿人张泰、河南尹扶风人庞迪都以清正贤能着称。(据荀绰所着的《冀州记》记载:钜鹿的张貔,字邵虎。他的祖父张泰,字伯阳,在魏国颇有名气。张貔的父亲张邈,字叔辽,曾任辽东太守。张邈着有《自然好学论》,收录在嵇康的文集中。他为人豁达,有远见卓识,心胸宽广,让人难以揣测。他曾在两宫任职,元康初年被任命为城阳太守,但还没来得及赴任就去世了。)永宁太仆东郡人张阁则以简朴质朴闻名。(杜恕在《家戒》中称赞张阁说:“张子台这个人,看上去像是个粗鄙朴实的人,然而他心中不追逐世间所谓的美好,为人敦厚,仿佛与天地自然的德行相契合。做人能像他这样,即便不富贵,又怎么会招来祸患呢?世上有很多人仰慕像张子台这样高洁的人,却难以真正做到像他一样。”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