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133章 王修传续

白话三国志 第133章 王修传续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魏国建立之后,王修担任大司农郎中令。曹操曾就推行肉刑一事进行商议,王修认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适宜推行肉刑,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之后,王修转任奉尚。

有一次,严才发动叛乱,他带领数十名手下攻打掖门。王修得知变故后,匆忙召集车马,然而车还未到,他便带着官属徒步赶往宫门。曹操正在铜爵台上,远远望见有人赶来,立刻说道:“来的人一定是王叔治!”相国钟繇对王修说:“按照旧例,京城发生变故时,九卿应该各自坚守在自己的官署。”王修却严肃地回应:“我享受国家的俸禄,怎能在危难时刻逃避责任?虽然坚守官署是旧制,但这不符合奔赴国难的大义。”不久之后,王修在任上因病去世。

王修的儿子王忠,后来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常侍。当初,王修在高柔二十岁时就赏识他,在王基还是幼童的时候,便看出他与众不同,后来这两人都在仕途上有远大的发展,世人都称赞王修善于识别人才。(据《王隐晋书》记载:王修有一个儿子名叫王仪,字朱表,为人高尚正直,品行高雅。司马文王担任安东将军时,王仪任司马一职。东关之战失败后,司马文王问道:“近日这场战事,谁该承担责任?”王仪直言:“责任在军师。”司马文王听后大怒:“你这个司马是想把罪责推给我吗?”于是下令将王仪处死。王仪的儿子王裒,字伟元。他年少时便树立了高尚的操守,不合乎礼仪的事坚决不做。王裒身高八尺四寸,容貌出众。他痛心父亲无辜丧命,发誓终身不踏入仕途。他在父亲墓旁盖了一间屋子,以教书授业为业。每天早晚,他都会前往墓前祭拜,每次祭拜都悲痛万分,哭得声嘶力竭。墓前有一棵柏树,王裒常常攀援其上,他的泪水沾湿了树干,使得这棵树的颜色与其他树都不一样。每当读到《诗经》中“哀哀父母,生我劳悴”的句子,王裒总是反复流泪,泪水沾湿了衣襟。

王裒家境贫寒,亲自耕种田地,根据家中人口的数量来安排耕种的土地,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养蚕。有学生偷偷帮他收割麦子,王裒发现后,直接将这些麦子扔掉;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擅自帮他收割。王裒的门生被本县征召服役,门生请求王裒出面说情,王裒说道:“你的学识不足以保护自己,我的德行也浅薄,无法庇护你,说情又有什么用呢?况且我已经四十年没有提笔写过请托的书信了。”于是,他徒步挑着干粮,让儿子背着盐和豆豉,带着一千多名门徒前往县府。安丘县令以为王裒是来拜访自己的,连忙整理衣冠,在门口迎接。王裒却走到土牛旁,弯腰恭敬地站着,说道:“我的门生被县府征召服役,我只是来为他送别。”说完,他拉着门生的手,流着泪离去。县令见状,感到十分羞愧,立刻释放了这些学生。

同县的管彦,年少时就很有才华和能力,但还没有什么名气,只有王裒认为他将来必定会显达,平日里常常与他友好往来。两家孩子刚出生时,他们还约定结为儿女亲家。后来,管彦果然当上了西夷校尉。王裒后来却把女儿许配给了别人,管彦的弟弟管馥询问王裒原因,王裒说:“我本就志向淡薄,只想在山林中度过一生,如今姐妹们都远在他乡,吉凶之事都无法相互知晓,我已发誓不再与外人结亲。你兄长把父亲葬在京城,那他就是洛阳人了,这哪里符合我当初结亲的本意呢?”管馥说:“我嫂子是齐地人,以后是要回临淄的。”王裒回应道:“哪有把父亲葬在河南,却跟着母亲回齐地的道理!你有这样的想法,这亲还怎么结?”于是这门亲事便不了了之。

邴春是邴根矩的后人。他年少时就立下志向,生活清苦,却刻苦求学,背着书箱四处游学,很少在家停留,同乡人都认为他能继承先辈的风范。王裒却认为邴春性格狭隘阴险,过于爱慕虚荣,最终难成大器。后来,邴春果然学业无成,四处漂泊,有见识的人都因此佩服王裒的眼光。王裒常认为,人的行为应该遵循善良的道义,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有人送他财物,他都一概不接受。

等到洛阳沦陷,贼寇蜂拥而起,王裒的宗亲们都打算迁移到江东避难,王裒却眷恋着祖坟,迟迟不肯离开。后来贼寇势力越来越大,他才被迫向南逃到泰山郡。即便如此,王裒依然思念故土,不愿再继续南行,最终被贼寇杀害。

《汉晋春秋》记载:王裒与济南的刘兆,字延世,都因不肯出仕而声名远扬。王裒因为父亲被司马文王滥杀,所以终身不接受朝廷的征召,他在坐席上从不面向西方,以此表示自己不向晋称臣。《魏略·纯固传》将脂习、王修、庞淯、文聘、成公英、郭宪、单固七人合为一传。其中王修、庞淯、文聘三人各自有独立的传记,成公英的事迹在《张既传》中另有记载,单固的事迹则在《王凌传》中出现,其余脂习、郭宪二人的事迹列在王修传之后。

脂习,字元升,是京兆人。中平年间,他在郡中任职,被公府征召,考核成绩优异,被任命为太医令。汉献帝西迁长安以及后来东行前往许昌时,脂习始终跟随在旁。他与少府孔融关系亲密友善。曹操担任司空后,声威和德行日益彰显,而孔融依旧凭借着以往的交情,在书信往来中态度傲慢。脂习常常责备孔融,希望他能改变这种态度,孔融却不听从。后来孔融被诛杀,当时许昌城中与孔融亲近友好的百官,都不敢去收殓抚恤他,只有脂习独自前往,抚摸着孔融的尸体痛哭道:“文举啊,你离我而去,我以后还能和谁畅谈呢?”他不停地哀叹。曹操得知此事后,将脂习逮捕,想要治他的罪,不久后因他的行为出于真情,便原谅了他,将他迁徙到许都东土桥下居住。后来,脂习见到曹操,向他谢罪,承认自己以前的过错。曹操呼喊着他的字说:“元升,你还是那么慷慨重情!”接着询问他的生活状况,得知他刚搬了家,便赏赐给他一百斛谷物。到了黄初年间,朝廷下诏想要任用脂习,因为他年事已高,便嘉奖他不忘旧情,有栾布般的气节,赐封他为中散大夫。脂习回到家中,八十多岁时去世。

郭宪,字幼简,是西平人,他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建安年间,他担任郡功曹,州里征召他,他却没有赴任,因其仁爱忠厚,深受一郡之人的爱戴。建安十七年,韩约失去部众,从羌人聚居地回来,投靠郭宪。很多人都想抓住韩约去邀功请赏,郭宪却严厉斥责他们,说道:“人家走投无路来投奔我,你们怎么能想着去害他呢?”于是,郭宪全力保护韩约,对他优厚相待。后来韩约因病去世,田乐、阳逵等人砍下韩约的首级,准备送去请赏。阳逵等人想在奏疏中写上郭宪的名字,郭宪坚决不肯,说道:“我尚且不忍心在他活着的时候算计他,又怎么会忍心拿死人去邀功呢?”阳逵等人这才作罢。当时曹操正在攻打汉中,驻军在武都,阳逵等人将韩约的首级送到曹操那里。曹操早就听说过郭宪的名声,看到奏疏中没有他的名字,感到十分奇怪,便询问阳逵等人,阳逵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告知曹操。曹操赞叹郭宪的志向和道义,于是将他与阳逵等人一同上表,都赐封关内侯,从此郭宪名震陇右。黄初元年,郭宪因病去世。正始初年,国家追念并嘉奖他的事迹,又赐封他的儿子为关内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