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141章 崔琰传

白话三国志 第141章 崔琰传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崔琰,字季珪,是清河东武城人。他年少时性格朴实木讷,喜好击剑,热衷研习武艺。到了二十三岁,乡里推举他担任“正”这一乡官之职,至此他才开始发愤图强,用心研读《论语》《韩诗》等经典着作。二十九岁时,他与公孙方等人一同拜郑玄为师,投身学问的殿堂。

然而,学习还未满一年,徐州的黄巾军攻破了北海,郑玄只好带着门生前往不其山躲避战乱。当时,粮食供应极为匮乏,郑玄不得不遣散学生。崔琰被遣散后,面临着盗贼到处横行的局面,向西的道路阻断,无法通行。他只能在青州、徐州、兖州、豫州的郊外辗转流离,往东到过寿春,向南远眺过长江、巢湖。直到离开家乡四年之后,他才得以返回家中,从此以弹琴读书为乐,享受着宁静的生活。

大将军袁绍听闻了崔琰的才名,便征召他为官。当时,袁绍的士兵横行霸道,甚至挖掘坟墓。崔琰见状,进谏道:“从前荀子说过:‘士兵如果平时不加以训练,武器装备不精良,即便像商汤、周武王这样的贤君也难以取得胜利。’如今道路上散落着百姓的尸骨,百姓尚未感受到您的仁德,您应该下令让郡县将这些尸骨收殓掩埋,以此彰显您的悲痛怜爱之心,追循周文王的仁爱之举。”袁绍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便任命他为骑都尉。后来,袁绍在黎阳整顿军队,驻扎在延津,崔琰再次进谏说:“天子在许昌,百姓都希望辅佐顺应天命的人,您不如坚守自己的领地,履行好地方长官的职责,让辖区内得到安宁。”但袁绍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最终在官渡之战中遭遇了失败。

袁绍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相互争斗,都想得到崔琰的辅佐。崔琰以生病为由坚决推辞,却因此获罪,被囚禁起来,后来依靠阴夔、陈琳的营救才得以脱险。

曹操击败袁氏家族后,兼任冀州牧,征召崔琰担任别驾从事。曹操对崔琰说:“昨天我查看户籍,发现冀州可以征集到三十万士兵,果然是个大州啊。”崔琰回答道:“如今天下四分五裂,九州如同幅裂一般,袁氏兄弟相互征伐,冀州的百姓尸骨暴露在原野之上。我没有听说您的军队以仁义之师的名声先声夺人,去慰问当地的风俗民情,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反而先计算兵力的多少,这难道是冀州百姓对您的期望吗!”曹操听后,脸色大变,连忙向他道歉。当时在场的宾客都吓得变了脸色。

曹操征讨并州时,留下崔琰在邺城辅佐曹丕。曹丕却时常外出打猎,更换服饰车马,一心只想着追逐猎物。崔琰写信劝谏道:“我听说过度沉迷于游猎,是《尚书》所警戒的;鲁隐公去观看捕鱼,《春秋》对其进行了讥讽。这是周公、孔子的至理名言,也是《尚书》《春秋》的明确大义。商朝以夏朝的灭亡为鉴,《诗经》中说借鉴的道理并不遥远;子日和卯日不举行宴乐,这是礼制所忌讳的。这些都是近期的得失,不能不深入思考。袁氏家族曾经强盛富有,他们的公子却放纵无度,游猎日益奢侈,仁义的名声没有听说过,贤能的君子很快就产生了离去的念头,勇猛的壮士也被当作供人驱使的工具,这正是他们虽然拥有百万大军,占据黄河以北地区,却最终无处容身的原因。如今国家衰微,恩惠与康乐尚未遍及百姓,百姓踮起脚尖,盼望的是仁德之政。何况曹公亲自统帅军队,上下都辛苦忧劳,世子您应该遵循正道,谨慎行事,思考治理国家的长远谋略,对内借鉴近期的教训,对外宣扬高远的节操,深刻意识到自己作为储君的责任,把自身的德行修养当作珍宝。然而,您却随意穿上打猎的粗陋服饰,轻率地奔驰在险峻的地方,一心追求猎取野鸡、兔子的小乐趣,却忘记了国家大事的重要性,这实在让有见识的人痛心。希望世子您烧毁猎具,丢弃打猎的服装,以满足众人的期望,不要让我这个老臣因为您的行为而得罪上天。”曹丕回复说:“昨天接到您的教诲,有幸得到您的雅正劝诫。您希望我烧毁猎具、丢弃猎装,如今猎具已经毁掉,猎装也已经脱去。以后如果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希望您能再次教导我。”

曹操担任丞相时,崔琰又担任东西曹掾属徵事。当初他被授予东曹官职时,曹操下令说:“你有伯夷的清廉之风,有史鱼的刚直之德,贪婪的人仰慕你的名声会变得清廉,壮士崇尚你的声名会更加振奋,你可以成为时代的楷模。因此授予你东曹之职,前往履行你的职责吧。”魏国刚刚建立时,崔琰被任命为尚书。当时还没有确立太子,临菑侯曹植有才华,深受曹操喜爱。曹操心中犹豫不决,于是用书信的形式秘密向外界咨询意见。只有崔琰公开回复说:“我听说按照《春秋》的大义,应该立嫡长子为太子,再加上五官将曹丕仁爱孝顺、聪明睿智,应该继承正统。我崔琰愿意以死来坚守这个主张。”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曹操十分赞赏崔琰的公正坦诚,不由得叹息不已。(《世语》记载:曹植的妻子穿着华丽的绣衣,曹操登上高台看到后,认为她违反了礼制,便让她回家,然后赐死了她。)后来,崔琰被晋升为中尉。

崔琰身材高大、声音洪亮,眉清目秀,胡须长达四尺,气质威严庄重。朝中大臣见到他都心生敬畏,就连曹操也对他颇为忌惮。(《先贤行状》记载:崔琰清廉忠诚、高尚磊落,见识高明、深谋远虑,为人正直不阿,在朝堂上态度严肃。魏国建立初期,他被委以选拔人才的重任,主持公正的评论达十余年,许多文武人才都被他考察选拔出来,朝廷对他十分推崇,天下人也称赞他公平公正。)

崔琰曾经推荐过钜鹿人杨训,认为他虽然才华不够出众,但为人清廉忠贞、坚守道义,曹操于是以礼征召杨训为官。后来曹操被封为魏王,杨训上表称赞曹操的功绩,颂扬他的大德。当时有人嘲笑杨训迎合世俗、虚伪浮夸,还说崔琰举荐错了人。崔琰从杨训那里取来表文的草稿看了看,便给杨训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看了你的表文,事情做得不错!时势啊时势,总会有变化的时候。”崔琰的本意是讥讽那些喜欢指责他人却不探究情理的人。

然而,有人向曹操禀告说这封信表现出崔琰傲慢对待世人、心怀怨恨并进行诽谤。曹操愤怒地说:“民间谚语说‘生女耳’,这个‘耳’字就不是好词。‘会当有变时’这句话,意思是对我有不恭敬之意。”于是,曹操将崔琰罚为囚徒,还派人去监视他。但崔琰的言辞和神色都毫不屈服。曹操又下令说:“崔琰虽然遭受了刑罚,却仍然与宾客往来,家中门庭若市。他对宾客怒目而视,好像心怀不满。”最终赐崔琰自杀。(《魏略》记载:有人得到崔琰的信后,用它来包裹头巾框架,在都城的街道上行走。当时有个与崔琰向来不和的人,远远看见崔琰的名字出现在头巾框架上,就凑近去看,然后向曹操告发了此事。曹操认为崔琰是在心里诽谤他,就把崔琰逮捕入狱,对他施以剃发之刑,让他做苦工。之前告发崔琰的人又再次告发说:“崔琰做囚徒时,留着虬须,怒目而视,心里好像很不服气。”当时曹操也这么认为,于是就想杀了他。他派清正公正的大官去处理崔琰的事情,命令官吏说:“三天内把情况汇报给我。”崔琰没有领悟曹操的意思,过了几天,官吏故意报告说崔琰平安无事。曹操生气地说:“崔琰一定是想让我对他用刑吧!”官吏把曹操的话告诉了崔琰,崔琰向官吏谢罪说:“我确实不应该这样,没想到曹公的意思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于是就自杀了。)

起初,崔琰和司马朗关系很好。晋宣王司马懿正值壮年时,崔琰对司马朗说:“你的弟弟司马懿,聪明睿智、公正诚信,果断刚毅、才能出众,恐怕不是你能比得上的。”(臣松之按:“跱”有的写作“特”,我认为“英特”更合适。)司马朗却不这么认为,但崔琰常常坚持这个观点。

崔琰的堂弟崔林,年轻时没有什么名声和威望,即使是姻亲家族的人也大多轻视他,而崔琰却常常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器晚成的人,他最终必定会有远大的成就。”涿郡人孙礼、卢毓刚开始进入军府时,崔琰又称赞他们说:“孙礼豁达正直、刚烈忠勇,刚毅率简、果断干练;卢毓清廉机敏、明于事理,就像经过千锤百炼也不会消磨的材料,他们都是可以担任公卿要职的人才。”后来,崔林、孙礼、卢毓都官至宰辅。

崔琰的友人公孙方、宋阶早早去世,崔琰便抚养他们的遗孤,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给予他们恩惠。他善于鉴别人才、忠诚重义,大多都像这样。(《魏略》记载:魏明帝时,崔林曾和司空陈群一起谈论冀州的人士,崔林称崔琰为冀州人士之首。陈群却以“崔琰未能用智慧保全自身”为由贬低他。崔林说:“大丈夫只是遭遇了偶然的变故罢了,像你们这些人,难道就真的值得看重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