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142章 孔融抗曹

白话三国志 第142章 孔融抗曹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曹操生性猜忌,对于难以容忍的人绝不留情,鲁国人孔融便是其中之一。(孔融,字文举。《续汉书》记载: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的高祖父孔尚,曾任钜鹿太守;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孔融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当时,河南尹李膺声望极高,他命令门下严格筛选来访宾客,若非当世英才贤士或世代通家的子孙,一概不予接见。孔融十多岁时,想见识李膺的为人,便来到李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君世代通家的子孙。”李膺接见了孔融,问道:“您的祖父或父亲,曾经与我有交往吗?”孔融答道:“正是。我的先祖孔子与您的先祖老子(李耳),德行与道义相当,互为师友,那么我与您便是累世通家了。”在座的众人都对孔融的机敏感到惊奇,纷纷赞叹:“真是个与众不同的童子!”

太中大夫陈炜后来到场,有人将此事告诉了他,陈炜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出众。”孔融立刻回应道:“照您这么说,难道您小时候很聪明吗?”李膺大笑,回头对孔融说:“你长大后,必定能成为栋梁之材。”

山阳人张俭,因刚正不阿被中常侍侯览怨恨。侯览于是伪造文书,下令州郡逮捕张俭。张俭与孔融的兄长孔褒是旧交,逃亡时投奔孔褒。恰巧孔褒外出,当时孔融年仅十六岁,张俭见他年幼,便没有告知自己的处境。孔融看出张俭是位长者,面露窘迫之态,便说道:“难道我不能为您提供庇护吗?”于是将张俭留下藏匿在家中。

后来事情泄露,国相以下的官员秘密赶来搜捕,张俭得以逃脱,孔融和孔褒则立刻被逮捕入狱。孔融说:“收留藏匿张俭的是我,罪责在我,我应当受罚。”孔褒说:“他是来投奔我的,这是我的过错,与弟弟无关,我应当承担罪责。”兄弟俩争相赴死,郡县官员难以决断,于是向上级请示。朝廷下诏,判定孔褒有罪。孔融因此名声震动远近,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居延并列,以才华出众成为后辈中的领袖。

孔融在理论辨析和条理逻辑上虽不及居延等人,但他的超逸才华和宏阔学识却远超众人。

孔融被司徒、大将军举荐为高第,多次升迁后担任北军中候、虎贲中郎将、北海相,当时年仅三十八岁。他到任时,北海刚经历黄巾军之乱,一片残破。孔融着手修复城邑,尊崇学校教育,设立各级学府,大力举荐贤才,表彰儒士。他任命彭璆为“方正”,邴原为“有道”,王修为“孝廉”;还特别下令在高密县为郑玄设立一个乡,命名为“郑公乡”。对于本郡中无后嗣的人,以及四方客死当地的游士,孔融都提供棺木妥善安葬。郡人甄子然以孝行闻名,却早早去世,孔融深以为憾,便下令让他的牌位配享县社。他礼遇贤才的举动竟到了如此地步。

在北海任职六年期间,刘备上表举荐孔融兼任青州刺史。建安元年,孔融被征召回朝担任将作大匠,后又升任少府。每次朝会讨论国事时,他总是主掌议题的核心人物,其他卿大夫不过挂名附和而已。

据《司马彪九州春秋》记载,孔融在北海时,自认为才智卓越、远超世人,是天赋异禀的命世之才,当时的豪杰都比不上他。他胸怀大志,甚至想整军经武、炫耀兵威,与天下贤才一争功业,打算在海岱地区奠定根基,不愿像普通郡守那样庸庸碌碌,只知道侍奉上级、应付官场应酬。

然而,他选拔任用的官员,多偏好标新立异之人,都是些轻佻浮躁的才子。对于通晓古事的高士,他表面上假意恭敬,礼仪虽周全,却从不与他们讨论治国大事。比如对高密郑玄,他尊称“郑公”,行子孙之礼,但一涉及高谈阔论的教令,就堆满官署,虽然文辞温雅可赏,实际推行起来却困难重重。他虽能搭建制度框架,自身治理却疏忽大意:租赋征收多有拖延,甚至一时暴怒斩杀了五部督邮。奸民与污吏勾结,在街市上胡作非为,他也无力整治。

幽州的一支精锐部队发生叛乱,流窜到徐州,突然兵临城下,全城百姓惊恐万分。孔融竟只身出城游说,暂时稳住了叛军的异心。他随后与别校密谋趁夜偷袭幽州军,取得胜利并收编了全部人马。但没过多久,这些降卒又再次叛逃。

后来黄巾军逼近,孔融却大喝美酒,亲自上马,率军到氵来水河畔抵御。敌军命令先头部队与孔融正面相持,两翼则直接渡河,直扑他的治所城池。城防崩溃后,孔融无法入城,逃到南县,身边的部下也逐渐叛离。多年来屡遭挫败,事事无成,最终连辖境都无法保全,只能弃郡逃亡。

此后他辗转到徐州,以北海相的身份兼任青州刺史,治所设在郡北部边陲。他企图依附山东势力,外联辽东,凭借骑兵优势建立根基,却始终孤立一隅,无人响应。当时曹操、袁绍、公孙瓒各成派系、相互呼应,而孔融手下士兵不足数百,粮草不到万斛。他却将善于诡辩的小人王子法、刘孔慈视为心腹,而把清隽有才的左丞祖、刘义逊等士人仅当作座上客,还说这些人代表民望,不可失去。左丞祖劝孔融归附强国以求自保,孔融不仅不听,反而将他杀害,刘义逊见状也失望离去。

最终孔融遭到袁谭进攻,从春到夏,城池狭小而敌军众多,飞箭如雨点般密集。但孔融仍凭靠桌案安坐,像往常一样读书论辩。直到城池陷落、众人逃散,他才只身逃往山东,妻儿老小都被袁谭俘虏。据《张璠汉纪》记载,孔融在北海任职八年,最终仅能保全自身性命。

汉献帝初定都许昌时,孔融认为应大致遵循旧制,划定王畿范围,将司隶所管辖的区域定为千里封土,并引荐公卿大臣上书陈述此议。但当时天下刚经历战乱,曹操与袁绍的势力尚未分明,孔融的建议显然不合时宜。

孔融天性率直爽朗,常按自己的心意行事,对曹操多有轻慢侮慢之举。曹操颁布禁酒令,孔融却写信调侃道:“天上有酒旗星,地上有酒泉郡,人有饮酒的美德,所以尧不喝千钟酒,无法成就圣人之名。何况夏桀、商纣因美色亡国,如今却不禁止婚姻。”曹操表面宽容,内心却深为不满。御史大夫郗虑揣摩到曹操的心意,便借法令免去了孔融的官职。一年多后,孔融又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尽管他居家失势,家中却每日宾客盈门。他爱惜人才、喜好饮酒,常感叹道:“只要座上宾客常满,杯中美酒不空,我就没有忧虑了。”

当时有个虎贲士长得很像蔡邕,孔融每次饮酒尽兴时,就拉他同坐,说:“虽然没有德高望重的老成人,还有典章制度可效法。”他爱才好客到了如此地步。

《续汉书》记载:太尉杨彪与袁术有姻亲关系,袁术称帝谋反后,曹操与杨彪产生嫌隙,借机逮捕杨彪,准备将他处死。孔融听闻此事,来不及换上朝服就去见曹操,说:“杨公家族世代德行高洁,四代人都荣耀显赫。《周书》说‘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况是因袁氏的罪名呢?《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如今看来不过是欺人之谈!”曹操说:“这是朝廷的意思。”孔融反驳道:“假使周成王想杀召公,周公能说自己不知道吗?如今天下的士大夫之所以敬仰您,是因为您聪明仁智,辅佐汉朝,举用正直之人、废黜奸邪之辈,致力于天下太平。如今您滥杀无辜,让天下人看到听到,谁能不人心离散?我孔融身为鲁国男子,明天就将卷起衣襟离去,不再上朝了!”曹操听后怒意稍解,于是释放了杨彪。

《魏氏春秋》记载:袁绍战败后,孔融给曹操写信说:“周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认为孔融学识渊博,必定是史书有记载。后来见面时询问此事,孔融回答说:“我是根据现在的情况推测,想来应该是这样罢了!”

建安十三年,孔融在接待孙权使者时,说了诽谤曹操的话,因此被判处死刑,弃尸街市。他的两个儿子当时年仅八岁,正在下棋。孔融被捕时,他们端坐不动。身边的人问:“你们的父亲被抓了,为何还不起来?”两个孩子说:“哪里有巢毁了而卵不碎的呢!”最终一起被杀害。

孔融有崇高的名声和卓越的才学,世人大多为他感到哀伤。曹操担心远近之人议论,于是下命令说:“太中大夫孔融已经伏罪,但世人多被他的虚名迷惑,很少去核实真相。看到孔融言辞浮夸,喜好标新立异,就被他的诡诈迷惑,不再去察觉他伤风败俗的行为。本州有人说平原祢衡接受并传播孔融的论调,认为父母与子女并无亲情,就像容器与物品,不过是暂时寄存在其中;还说如果遭遇饥荒,父亲若不贤德,宁可去养活别人。孔融违背天道,败坏伦理,即便在街市处死,仍觉得杀他太晚了。现将这些事列出来上奏,宣示给各军将校和属官,让大家都知道。”

《世语》记载:孔融的两个儿子都还是孩童。孔融被捕时,回头对儿子说:“你们为何不逃走?”两个孩子都说:“父亲都如此境地,我们还能逃到哪里去!”他们知道必定会一同赴死。臣松之认为:《世语》说孔融的儿子不逃走,知道必定同死,这还勉强可以理解。但像孙盛所说的“八岁小儿能通晓祸福,聪明远超常人”,就实在难以理解了。八岁的孩子,即便聪明过人,又怎么会看到父亲被捕却毫无动容,继续下棋、从容自在呢?从前申生赴死时,仍言不忘父亲,不因自己将死而放弃念父之情。父亲平安时尚且如此,何况在颠沛流离的困境中呢?孙盛把这件事当作美谈,恐怕是在伤害孩子吧!这大概是因为人们猎奇心重,却不知这样的说法有违常理。

南阳人许攸(《魏略》记载:许攸,字子远,年轻时与袁绍及曹操交好。初平年间随袁绍在冀州,曾在席间参与谋议。官渡之战时,他劝谏袁绍不要与曹操决战,相关内容记载在袁绍传中。袁绍自恃势力强盛,坚持要全力出兵。许攸深知袁绍不可劝谏,于是投奔曹操。袁绍战败逃走,后来曹操夺得冀州,许攸立下大功)。

许攸自恃有功,常常与曹操开玩笑。每次宴席上都不知节制,甚至直呼曹操的小名,说:“阿瞒,你要是没有我,根本得不到冀州!”曹操笑着说:“你说得对。”但内心却对他心生嫌隙。后来许攸跟随曹操出邺东门,回头对左右随从说:“这家人要是没有我,根本没法进出这道门!”有人将这话禀告曹操,许攸于是被逮捕处死。

娄圭(《魏略》记载:娄圭,字子伯,年轻时与曹操有旧交。初平年间在荆州北部聚集人马,后来投奔曹操。曹操任命他为大将,但不让他掌管兵权,而是常让他在席间参与谋议。河北平定后,他随曹操在冀州任职)。

一次,曹操带诸子外出游玩,娄圭当时也随行。他回头对左右说:“看这父子俩,如今这般享乐!”有人将这话报告给曹操,曹操认为他心怀不满,于是将他治罪。

《吴书》记载:娄圭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曾感叹道:“男子汉活在世上,应当拥有数万士兵、千匹战马追随身后!”同辈人都笑话他。后来他因藏匿逃亡者被捕,论罪当死,却越狱逃脱。追捕者追得很急,娄圭便换上类似追捕者的衣服,官吏没能察觉,这才得以脱险。天下义兵兴起后,娄圭也聚集人马依附刘表,后来归附曹操,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军国大事常与他商议。

刘表死后,曹操进军荆州,刘表之子刘琮投降,持符节迎接曹操,众将都怀疑有诈。曹操询问娄圭,娄圭说:“天下动荡,各地势力都贪图王命以自重,如今以符节来迎,必定是出于至诚。”曹操说:“很好。”于是进军。曹操对娄圭恩宠有加,娄圭家财万贯,曹操曾说:“娄子伯的富贵享乐堪比我,只是权势不如我罢了!”

娄圭跟随曹操击败马超等势力,功劳卓着,曹操常感叹:“子伯的谋略,我比不上啊!”后来娄圭与南郡习授同乘一车,看到曹操出行,习授说:“曹氏父子如此风光,何等快意!”娄圭说:“人活在世上,应当自己成就功业,怎能只羡慕别人呢!”习授将这话禀告曹操,娄圭于是被处死。

鱼豢评论说:“古人说:‘捕鸟时,靠的是罗网中的一个网眼,但只张一个网眼的罗网,终究捕不到鸟。鸟能远飞,靠的是翅膀上的正羽,但没有众多绒毛的辅助,也飞不远。’由此推论,大魏的建立,虽靠功臣之力,却也未必不是这类亲附者的功劳。”

在这些人中,崔琰最被世人痛惜,至今仍有人为他鸣冤。(《世语》记载:崔琰兄长的孙子崔谅,字士文,以简朴着称,在西晋官至尚书大鸿胪。荀绰所着《冀州记》称崔谅是崔琰的孙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