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161章 刘晔传

白话三国志 第161章 刘晔传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刘晔,字子扬,是淮南成德(“德”字在这里读音和意义与“惪”相同)人,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他的父亲叫刘普,母亲叫刘修,刘修生下了刘涣和刘晔两个儿子。刘涣九岁,刘晔七岁时,他们的母亲病重。临终前,母亲告诫刘涣和刘晔说:“刘普的侍从中有人性格谄媚且有害人之心。我死后,他们一定会扰乱家中的安宁。等你们长大后,如果能除掉这个人,我就没有遗憾了。”刘晔十三岁时,对哥哥刘涣说:“母亲临终时的嘱托,现在可以实现了。”刘涣说:“这怎么可以呢?”刘晔却直接进入房间,杀死了那个侍者,然后出门拜祭祖先。家里人惊慌失措,赶紧告诉刘普。刘普大怒,派人去追刘晔。刘晔回来后,向父亲磕头谢罪说:“母亲临终时的嘱托,我怎么敢不听从呢?我愿意接受擅自行事的惩罚。”刘普见刘晔如此冷静,心中暗暗称奇,于是没有责罚他。

汝南的许劭以善于识人而闻名,他避难来到扬州,称赞刘晔有辅佐天下的才能。

当时扬州的士人大多轻佻、狡猾且好勇斗狠,其中郑宝、张多、许乾等人各自拥有私人武装。郑宝最为骁勇,才力过人,是当地人都忌惮的人物。他打算驱赶百姓渡过长江,去投靠江东的势力。因为刘晔出身名门望族,郑宝打算强行逼迫刘晔带头支持他的计划。刘晔当时二十多岁,内心非常忧虑,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恰好这时曹操(太祖)派使者来到扬州,调查一些事情。刘晔去拜见使者,和他讨论形势,然后邀请使者和自己一起回去,停留了几天。郑宝听说后,带着几百人,带着牛和酒来拜访使者。刘晔让家里的仆人把郑宝的随从安排在中门外,为他们准备酒饭;而他则在内室宴请郑宝。刘晔暗中命令强壮的仆人,趁敬酒的时候杀掉郑宝。但郑宝酒量不好,而且非常警觉,敬酒的人不敢动手。刘晔于是亲自拔出佩刀,砍杀了郑宝,割下他的头颅,向郑宝的军队宣布:“曹操有令,谁敢反抗,就和郑宝同罪。”郑宝的士兵们惊恐万分,纷纷逃回营地。郑宝的营地有几千精兵,刘晔担心他们会作乱,于是骑上宝马,带着几个家仆,来到郑宝的营地门口,召唤他们的首领,向他们说明利害关系。郑宝的士兵们都被刘晔的气势所震慑,纷纷叩头开门,让他进入。刘晔安抚他们,让他们安心,士兵们都非常信服,推举刘晔为他们的首领。刘晔看到汉朝的气数逐渐衰微,而自己又是皇族的旁支,不想掌握军队,于是把他的部队交给了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觉得奇怪,刘晔解释说:“郑宝无法无天,他的士兵平时靠抢劫为生。我虽然收服了他们,但他们一定会因为怨恨而难以长久服从,所以我才把他们交给你。”当时刘勋的兵力在长江、淮河一带非常强大。孙策忌惮他,于是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用谦卑的言辞劝说刘勋:“上缭的宗族百姓,多年来一直欺压我们。我们早就想报复他们,但路途不便。希望借助您的力量去攻打他们。上缭非常富有,攻下他们可以让我们国家更加富强。请出兵作为外援。”刘勋相信了孙策的话,又得到了孙策送来的珠宝和葛越,非常高兴。他的手下都来祝贺,只有刘晔不以为然。刘勋问他原因,刘晔回答说:“上缭虽然小,但城墙坚固,护城河深邃,防守容易,进攻困难。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攻下他们,那么我们的军队就会在外面疲于奔命,而国内则兵力空虚。孙策趁机袭击我们,我们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将军您进不能战胜敌人,退又没有地方可去。如果一定要出兵,灾难马上就会降临。”但刘勋没有听从刘晔的劝告,派兵去攻打上缭。孙策果然趁机袭击了刘勋的后方。刘勋陷入绝境,最终投奔了曹操。

曹操来到寿春时,庐江境内有山贼陈策,他有几万部众,占据险要地势坚守。之前曹操曾派偏将去讨伐,但都没有成功。曹操问手下的人,是否可以再次讨伐陈策。大家都说:“山势险峻,溪谷深邃,防守容易,进攻困难。再说,攻下这个地方对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处,不攻对我们也没有什么损失。”刘晔却说:“陈策这些人只是小喽啰,他们趁着天下大乱,占据险要地势,互相依附,才变得强大。他们并没有朝廷的任命,也没有威信让手下真正信服。以前偏将的兵力不足,而且中原地区还没有平定,所以陈策才敢凭借险要地势坚守。现在天下已经基本平定,谁敢反抗,谁就会先被消灭。人怕死,喜欢得到奖赏,这是常识。当年广武君李左车为韩信出谋划策,认为韩信的威名足以让敌人闻风丧胆,从而轻易地攻下邻国。何况您的德行远近闻名,东征西讨,让人心悦诚服。如果您先宣布赏格,然后大军压境,那么在宣布命令的那天,敌人的军营就会自行崩溃。”曹操笑着说:“你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派猛将在前面开路,大军随后跟进,结果很快就打败了陈策,正如刘晔所预料的那样。曹操回到许昌后,征召刘晔担任司空仓曹掾。

《傅子》中记载:曹操曾征召刘晔、蒋济、胡质等五人,他们都是扬州的名士。每次住宿在驿站时,他们都会互相讨论学问,因此受到曹操的赏识。他们讨论的内容包括国内先贤的事迹、抵御贼寇的策略、行军的进退等,甚至还会分析敌人的变化、双方的虚实以及战争的策略,昼夜不停地讨论。但刘晔却独自躺在车里,始终一言不发。蒋济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刘晔回答说:“面对圣明的君主,如果没有全神贯注,怎么能够应对呢?但精神是可以培养的吗?”等到他们见到曹操时,曹操果然问起扬州的先贤和贼寇的形势。其他四人都争着回答,依次发言,曹操每次都很高兴。但刘晔始终一言不发,其他四人都嘲笑他。后来有一次,曹操没有再问其他问题,刘晔这才用深远的言辞来打动曹操。曹操刚刚有所察觉,刘晔就停止了发言。这种情况发生了三次。刘晔的意思是,深远的言辞应该集中精力去思考,独自面对君主时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不适合在众人面前讨论。曹操已经看穿了他的心思。会面结束后,曹操任命四人为县令,而把刘晔当作心腹,每次遇到疑难问题,就写信向他请教,有时一个晚上要送几十封信。

曹操(太祖)征讨张鲁时,刘晔被任命为主簿。到达汉中后,发现山势险峻难以攀登,军粮也供应不足。曹操说:“这个地方不过是妖言惑众的国家罢了,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我们的军粮不足,不如早点回去。”于是他亲自带领军队返回,命令刘晔负责督率后续部队,依次撤退。

刘晔分析后认为张鲁是可以被攻克的,而且军粮供应不足,即使撤退,军队也难以全身而退。于是他飞马向曹操报告:“不如趁机发动进攻。”于是曹操命令部队发起进攻,用弩箭密集射击张鲁的营地。张鲁惊慌失措,仓皇逃走,汉中最终被平定。

刘晔进一步建议:“您以区区五千步兵,诛杀了董卓,北面打败了袁绍,南面征讨了刘表,九州百郡中,您已经占据了八成。您的威名震动天下,威势震慑海外。如今您拿下汉中,蜀地的人们闻风丧胆,失去防守之心。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蜀地可以用一纸檄文就能平定。刘备是人中豪杰,但他行事谨慎,占据蜀地时间尚短,蜀地人民还没有完全归心。如今我们攻克汉中,蜀地人民惊恐万分,局势已经动摇。凭借您的神勇,趁机施加压力,一定能取得胜利。如果稍有迟疑,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关羽和张飞勇冠三军,蜀地人民安定下来后,他们据守险要,我们就很难再攻破了。如果现在不攻取,必定会成为后患。”曹操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傅子》记载,过了七天,投降的蜀人说:“蜀中一天之内惊恐数十次,刘备虽然斩杀了一些惊慌失措的人,但仍然无法安定人心。”曹操又问刘晔:“现在还能不能进攻?”刘晔回答:“蜀地已经初步安定,不能再进攻了。”于是大军撤回。

刘晔从汉中返回后,被任命为行军长史,兼领军。延康元年,蜀将孟达率众投降。孟达仪表堂堂,才华横溢,文帝(曹丕)非常赏识他,任命他为新城太守,加封散骑常侍。刘晔却认为:“孟达有投机取巧之心,恃才傲物,善于玩弄权术,他一定不会感恩戴德,忠心耿耿。新城与吴、蜀接壤,如果孟达有什么异动,会给国家带来祸患。”但文帝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后来孟达果然叛变。

《傅子》记载,当初在曹操时期,魏讽名声很大,从卿相以下的人都争相与他交往。后来孟达离开刘备投奔文帝时,很多人称赞他有乐毅的气量。刘晔第一次见到魏讽和孟达时,就断定他们一定会反叛,结果果然如他所料。

黄初元年,刘晔被任命为侍中,赐爵关内侯。皇帝下诏,让群臣预测刘备是否会为关羽之死出兵攻打东吴。众人都说:“蜀国是个小国,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战死,军队溃败,国内人心惶惶,刘备不可能再出兵。”只有刘晔说:“虽然蜀国地狭力弱,但刘备有称霸的野心,他一定会用军队来显示自己的实力。而且关羽和刘备,名义上是君臣,实际上情同父子。关羽战死,刘备不可能不兴师报仇,否则就违背了他们之间的君臣之义。”后来刘备果然出兵攻打东吴。东吴全国动员,同时派遣使者向魏国称臣。朝廷大臣们都表示祝贺,只有刘晔说:“东吴地处长江、汉水之外,很久以来就没有真心归附朝廷的意思。陛下虽然德行高尚,但东吴这种野蛮的国家,很难被感化。他们之所以在困难时请求归降,一定不可信。他们一定是内外交困,才不得不派使者来。我们应该趁他们困难的时候,发动进攻,一举拿下。如果放过这个机会,就会给子孙后代留下无穷的后患,千万不能大意。”刘备的军队最终战败撤退,东吴对魏国的礼敬也逐渐冷淡。皇帝打算兴兵讨伐东吴,刘晔认为:“东吴刚刚取得胜利,上下齐心,而且他们占据长江、湖泊的天险,我们很难迅速取胜。”皇帝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傅子》记载,孙权派使者请求投降,皇帝问刘晔的意见。刘晔回答说:“孙权无缘无故请求投降,一定是因为内部有急事。他之前袭击关羽,夺取了荆州四郡,刘备大怒,一定会大举进攻。东吴外部有强敌,内部人心惶惶,又担心我们趁机进攻,所以才假装投降,一方面想让我们停止进攻,另一方面想借助我们的力量来威慑敌人。孙权善于用兵,善于随机应变,他的计划一定就是这样。现在天下三分,我们占据了八成。吴、蜀各自占据一州,依靠山川湖泊的险要,互相救援,这是小国的优势。现在他们自己打起来了,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机会。我们应该大举进攻,直接渡过长江,袭击东吴的内部。蜀国从外部进攻,我们从内部袭击,东吴的灭亡就在旦夕之间。东吴灭亡后,蜀国就会孤立无援。即使蜀国得到了东吴的外层土地,我们也得到了东吴的内层土地,蜀国也难以长久。”皇帝说:“别人投降我们却去进攻,会让天下人害怕,怀疑我们是否真心接纳他们。我为什么不先接受东吴的投降,然后再找机会进攻蜀国呢?”刘晔回答说:“蜀国距离我们遥远,东吴距离我们很近。东吴听说我们进攻,一定会迅速撤军,我们很难阻止。现在刘备已经大怒,所以才进攻东吴。他听说我们进攻东吴,知道东吴必亡,一定会很高兴,进而和我们争夺东吴的土地。他不可能改变计划,平息怒火去救援东吴,这是必然的趋势。”皇帝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于是接受了东吴的投降,封孙权为吴王。刘晔又进谏说:“不能这样。先帝征伐四方,天下已经被我们占据了八成,威震海内。陛下继承大统,德行感天动地,这是事实,并非我一个人的夸赞。孙权虽然有雄才大略,但他也不过是汉朝的骠骑将军、南昌侯罢了,官职低微,势力弱小。江南的百姓对我们心存畏惧,他不可能强迫百姓和我们一起实现他的阴谋。我们不得已接受他的投降,可以提升他的将军称号,封他为十万户侯,但不能直接封他为王。王位距离天子只差一步,他们的礼仪、待遇和服饰很容易混淆。如果他只是一个侯爵,江南的百姓就不会和他形成君臣关系。如果我们相信他的假投降,进而封他为王,提升他的地位,确定他的君臣关系,这就好比给老虎插上了翅膀。孙权接受了王位后,刘备撤军之后,他表面上对朝廷恭敬,让国内百姓都知道,但内心却对我们无礼,以此激怒陛下。陛下一定会大怒,兴兵讨伐他。那时他会慢慢告诉百姓说:‘我全心全意归附朝廷,不惜贡献珍宝,按时进贡,不敢失礼。他们却无故进攻我,一定是想消灭我的国家,俘虏我的百姓,把我们的子女变成奴隶。’东吴的百姓一定会相信他的话。他们相信他的话后,就会愤怒,上下一心,战斗力会增强十倍。”皇帝还是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于是正式封孙权为吴王。后来孙权的将领陆逊大败刘备,杀死蜀军八万多人,刘备仅以身免。孙权对外表面上更加恭敬,但内心却更加不顺从,果然如刘晔所言。

五年后,皇帝驾临广陵泗口,命令荆州和扬州的军队同时进攻。皇帝召集群臣,问:“孙权会亲自来吗?”大家都说:“陛下亲自出征,孙权一定会非常害怕,肯定会全国动员。他也不敢把大军交给手下将领指挥,一定会亲自前来。”刘晔却说:“孙权认为陛下想亲自牵制他,而真正渡过长江的将领是别人。他一定会严阵以待,不会轻易进退。”皇帝的军队在那里停留了多日,孙权果然没有来。皇帝于是撤军,说:“你的分析是对的。你应该考虑为我消灭这两个敌人,而不仅仅是了解他们的情况。”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刘晔被晋升为东亭侯,食邑三百户。明帝下诏说:“尊敬祖先,是为了弘扬孝道,表彰高尚的品德;追溯本源,敬重始祖,是为了加强教育,传播良好的风气。因此,成汤、周文王、周武王,他们建立了商朝和周朝,诗书的教义中,追尊后稷和契,歌颂有娀和姜嫄的事迹,是为了表明盛德的传承,以及接受天命的根源。我们魏国能够继承天命,是从高皇(曹操的父亲曹嵩)和太皇帝(曹操)开始的,而功业则在武皇帝(曹操)和文皇帝(曹丕)时达到高峰。至于高皇的父亲处士君(曹嵩的父亲),他潜心修养德行,行为光明正大,这是天地所赐福的对象,也是我们家族荣耀的来源。然而,他的精神虽然深远,但他的称号却没有被记录下来,这不符合弘扬孝道、重视本源的原则。现在命令公卿以下的官员,共同商议他的谥号。”刘晔发表意见说:“陛下想要褒奖和尊崇祖先,这是无限崇高的孝心。然而,亲疏远近的礼节,都有明确的规定,这是为了割断私情,确立公法,作为万世的榜样。周王之所以追尊后稷,是因为他在唐尧时期有功,名字被记载在祭祀的典籍中。至于汉朝初期,追谥的礼节,一般不超过父亲。从周朝的角度来看,大魏的发迹是从高皇开始的;从汉朝的角度来看,追谥的礼节也不涉及祖先。这确实是前代的成法,也是当今的明义。陛下孝心深重,但君主的每一个举动都必须记录下来,这是为了谨慎对待礼制。我认为追尊的礼节,应该只到高皇为止。”尚书卫臻与刘晔的意见相同,于是这件事就这样实施了。

辽东太守公孙渊夺取了叔父的职位,擅自立自己为王,并派遣使者向朝廷上表。刘晔认为,公孙氏是汉朝任命的官员,世代相传,他们通过海路和山路,与中原地区隔绝,因此胡人和夷人很难控制他们,而他们的权力也日益巩固。如果现在不消灭他们,以后一定会成为祸患。如果他们心怀二意,凭借兵力抵抗,然后再去讨伐他们,事情就会变得非常困难。不如趁他们刚刚立国,有党羽也有仇敌,出其不意地用军队威慑他们,公开悬赏招募,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平定他们。后来,公孙渊果然反叛了。

刘晔在朝廷任职时,很少与当时的官员交往。有人问他为什么,刘晔回答说:“魏国刚刚建立,有智慧的人都知道天命,但世俗之人可能还没有完全明白。我在汉朝只是一个小角色,但在魏国却是核心人物。我很少与人交往,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太和六年,刘晔因病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后来,他又担任大鸿胪,任职两年后主动让位,又重新担任太中大夫,直到去世。他被追封谥号为“景侯”,他的儿子刘宇继承了他的爵位。

《傅子》记载:刘晔侍奉明帝时,受到极大的宠信和重用。明帝打算讨伐蜀国,朝臣们无论内外都一致认为“不可行”。刘晔进宫与明帝商议时,却说“可以伐蜀”;出来后与朝臣们交谈时,又说“不可伐蜀”。刘晔胆识过人,他的话总是很有说服力。中领军杨暨是明帝的亲信,也非常看重刘晔,他坚决主张“不可伐蜀”,每次从宫中出来,都会去拜访刘晔,刘晔也向他讲述“不可伐蜀”的理由。后来,杨暨随明帝来到天渊池,明帝谈到伐蜀的事情,杨暨竭力劝谏。明帝说:“你是个书生,怎么懂军事呢?”杨暨谦虚地道歉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儒生,承蒙陛下错爱,把我从众人中提拔到六军之上。我虽然地位不高,但也有自己的想法,不敢不直言。我的话也许不值得采纳,但侍中刘晔是先帝的谋臣,他曾经说过蜀国不可伐。”明帝说:“刘晔和我说蜀国是可以伐的。”杨暨说:“可以召刘晔来对质。”明帝下诏召刘晔前来,问他这件事,刘晔始终一言不发。后来单独见到刘晔时,刘晔责备明帝说:“讨伐一个国家,这是重大的决策,我有幸参与其中,常常担心在梦中泄露机密,增加我的罪过,怎么敢随便对别人说呢?兵法讲究诡道,军事行动在没有发动之前,越保密越好。陛下却公开谈论这件事,我担心敌国已经知道了。”于是明帝向他道歉。刘晔出来后,责备杨暨说:“钓鱼的人钓到大鱼,就会先放松鱼线,跟着鱼游动,等到可以控制它的时候再拉上来,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君主的威严,难道只是大鱼而已吗?你确实是个正直的臣子,但你的计策并不足取,不能不深思熟虑。”杨暨也向他道歉。刘晔就是这样能够随机应变,保持两面立场。

有人在明帝面前诋毁刘晔说:“刘晔不忠诚,善于揣摩陛下的意图,然后迎合你。陛下可以试探一下刘晔,和他说话时故意反着说,如果他每次都和你反着说,那就说明他总是和陛下的想法一致;如果他每次都和你意见相同,那他的真实想法就无处遁形了。”明帝按照这个人的话去试探刘晔,果然发现了他的真实想法,从此疏远了他。刘晔于是装疯卖傻,被外放为大鸿胪,最终忧愤而死。俗话说“巧诈不如拙诚”,这句话确实有道理。以刘晔的聪明才智和权谋计策,如果他能够以德义为本,以忠信行事,即使是古代的贤人,又有谁能超过他呢?但他只依赖自己的才智,不与世间的贤士相互配合,对上不推心置腹,对外又受世俗的困扰,最终不能在天下安身立命,这难道不可惜吗?

刘晔的小儿子刘陶,才华横溢但行为不端,官至平原太守。《王弼传》记载:淮南人刘陶,善于纵横捭阖之术,被当时的人所推崇。《傅子》记载:刘陶,字季冶,善于言辞,有很强的辩论能力。曹爽时期,他担任选部郎,邓飏等人称赞他为伊吕(伊尹和吕尚)。当时,他意气风发,对玄说:“仲尼(孔子)不是圣人。为什么呢?智者治理国家,天下那些愚昧的人,就像玩弄一颗弹丸在掌心一样容易,但他们却不能得到天下。”玄认为他的话非常荒谬,不再与他争论,只是对他说:“天下的本质是变化无常的。现在我看到你已经陷入困境!”曹爽失败后,刘陶退居家中,才承认自己之前的话是错误的。《晋纪》记载:毋丘俭起兵时,大将军(司马师)问刘陶的意见,刘陶回答得模棱两可。大将军愤怒地说:“你平生和我讨论天下大事,到了今天却不再直言不讳了吗?”于是把他外放为平原太守,后来又派人将他杀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