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162章 蒋济传

白话三国志 第162章 蒋济传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蒋济,字子通,是楚国平阿(今安徽怀远)人。他最初在郡里担任计吏,后来又成为州里的别驾。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率领大军围攻合肥。当时曹操(太祖)的大军正在征讨荆州,又遭遇了瘟疫,只能派遣将军张喜带领一千骑兵,兼领汝南的兵力去解合肥之围,但张喜的部队也受到了瘟疫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蒋济想出了一个计策。他秘密地向刺史报告,伪造了一封张喜的书信,声称四万步兵和骑兵已经到达雩娄(地名),并派主簿去迎接张喜。他分三路派人带着书信进入合肥城告知守将,其中一路成功进入城中,另外两路被孙权的部队截获。孙权看到书信后,信以为真,立刻烧毁了包围合肥的工事,撤军而去,合肥因此得以保全。

第二年,蒋济被派往谯郡(今安徽亳州)。曹操问他:“当年我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时,迁移了燕地和白马的百姓。当时百姓无法逃跑,敌人也不敢来抢掠。现在我想迁移淮南的百姓,你觉得怎么样?”蒋济回答说:“当时我们的兵力弱,敌人强大,如果不迁移百姓,他们一定会被敌人俘虏。但自从打败袁绍后,我们在北边攻下了柳城,在南边威震江汉,荆州的势力也向我们靠拢,我们的威名震动天下,百姓已经没有二心。然而,百姓眷恋故土,其实并不愿意迁移。如果强行迁移,他们一定会不安定。”曹操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结果江淮地区十几万百姓惊慌失措,纷纷逃往东吴。后来蒋济出使邺城,曹操见到他后大笑说:“我本来只是想让他们避开战乱,没想到反而把他们都赶跑了。”于是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

曹操的大军从南征返回后,任命温恢为扬州刺史,蒋济为别驾。曹操下令说:“季子(指蒋济)是我们的得力干将,吴国应该有这样的人才。现在你回到州里任职,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后来,有人诬告蒋济是谋叛的主谋,曹操听说后,指着之前的命令对左将军于禁、沛相封仁等人说:“蒋济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如果他真的做了这种事,那我真是看错了人。这一定是愚昧的百姓想制造混乱,胡乱攀咬他罢了。”曹操立刻下令彻查此事,最终证明蒋济是清白的。随后,蒋济被任命为丞相主簿西曹属。曹操下令说:“舜帝举荐皋陶,不仁之人就会远离;我希望我的属下能够明辨是非,就像贤能的皋陶一样。”

关羽围攻樊城和襄阳时,曹操因为汉献帝在许昌,距离战场太近,担心安全,打算迁都。司马懿(司马宣王)和蒋济劝说曹操:“于禁等人被水淹,不是作战的失误,对国家的大局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刘备和孙权表面上关系亲密,实际上却互相猜忌。关羽得志,孙权一定不愿意看到。我们可以派人去劝说孙权从背后攻击关羽,许诺割让江南地区封给孙权,那么樊城的包围自然就会解除。”曹操按照他们的建议行事。孙权听说后,立刻派兵西进攻打公安和江陵。关羽最终被孙权俘虏。

曹丕(文帝)即位后,蒋济被任命为相国长史。曹丕称帝后,蒋济被外放为东中郎将。蒋济请求留在朝廷,曹丕下诏说:“高祖(指汉高祖刘邦)曾经唱道‘安得猛士守四方’!天下尚未安定,边境需要良臣镇守。等到天下太平,你再回来也不迟。”蒋济上书《万机论》,曹丕看后非常赞赏。后来,蒋济又被调回朝廷,担任散骑常侍。

当时,曹丕下诏给征南将军夏侯尚说:“你是我的心腹大将,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你的恩德足以让人效死,你的仁爱足以让人怀念。你可以作威作福,决定人的生死。”夏侯尚把这封诏书拿给蒋济看。蒋济见到曹丕后,曹丕问他:“你对天下现在的风气和教化有什么看法?”蒋济回答说:“我没有看到其他的好处,只看到了亡国的言论。”曹丕听后非常生气,追问原因。蒋济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并说:“‘作威作福’是《尚书》中明确的警告。‘天子无戏言’,这是古人非常谨慎的事情。希望陛下明察。”于是曹丕的怒气消解,派人收回了之前的诏书。

黄初三年(222年),蒋济和大司马曹仁一起征讨东吴。蒋济负责袭击羡溪。曹仁打算进攻濡须洲,蒋济劝阻说:“敌人占据西岸,战船停泊在上游,而我们的军队进入洲中,这无异于自投罗网,是非常危险的。”但曹仁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结果果然失败。曹仁去世后,蒋济又被任命为东中郎将,接替他统领部队。曹丕下诏说:“你文武双全,志向远大,慷慨激昂,一直有跨越长江、吞并东吴的壮志,所以再次任命你为将领。”不久,蒋济被召回朝廷,担任尚书。

曹丕驾临广陵时,蒋济上表说水路难以通行,又上呈《三州论》来劝谏曹丕。但曹丕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结果数千艘战船都被困在水中,无法前进。有人提议就地驻扎,屯田耕种,但蒋济认为东边靠近湖泊,北边临近淮河,如果水势上涨,敌人很容易来侵扰,不适合长期驻扎。曹丕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刻返回洛阳。回到精湖时,水位逐渐下降,曹丕把所有的船只都交给蒋济处理。蒋济原本计划把这些船拖行几百里,于是他下令挖掘了四五条水道,把船只聚集在一起。他事先制作了土坝,截断湖水,然后把后面的船只依次拖入淮河。曹丕回到洛阳后,对蒋济说:“事情不能不懂。我之前决定把一半的船烧毁在山阳池中,你后来的安排,几乎和我同时到达谯郡。而且每次你提出的意见,都符合我的心意。从今以后,讨伐敌人的计划,你要好好思考和讨论。”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蒋济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当时大司马曹休率领军队前往皖城(今安徽潜山),蒋济上表劝谏说:“深入敌境与孙权的精锐部队对峙,而朱然等吴军将领又在上游,可能会从背后袭击曹休,我认为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好处。”然而,曹休的军队还是到达了皖城,东吴果然派出军队从安陆方向出击。蒋济再次上疏说:“现在敌人在西边故作姿态,实际上一定是想集中兵力进攻东边,我们应该立刻下诏命令各军前往救援。”结果,曹休的军队果然战败,丢弃了所有的武器和辎重,狼狈撤退。东吴打算在夹石(地名)设伏,但正好遇到救援的魏军赶到,所以魏军才没有全军覆没。

蒋济因此被升任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和中书令的权力过大,几乎独揽朝政。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过重,国家就会陷入危险;身边的人过于亲近,君主就会被蒙蔽。这是古往今来最深刻的教训。过去,大臣们掌握大权,朝廷内外都动荡不安。陛下英明果断,亲自处理国家大事,让所有人都敬畏和服从。大臣们并非不忠诚,但如果权力下放,大家就会对上级怠慢,这是权力的自然规律。陛下已经意识到了大臣们的权力问题,希望您也不要忽视身边的人。身边的人即使忠诚正直、深谋远虑,也不一定比大臣们更贤能。但他们在讨好上级、迎合上级方面,可能更有办法。现在外面的人一提到朝廷的事情,就说‘中书’,即使他们非常谨慎,不敢与外界交往,但只要有这个名声,就会迷惑世俗。更何况他们实际上掌握着重要的权力,每天都在陛下面前。万一陛下在疲倦的时候,让他们擅自做出决定,其他大臣看到他们能够左右事情,就会跟着他们走。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就会在内部建立自己的势力,拉拢自己的亲信,为他们提供支持。这样一来,是非曲直、毁誉褒贬,都会被他们操纵;功过赏罚,也会被他们改变;正直的人可能会被阻塞,而那些善于逢迎的人反而会得到提拔。他们通过微妙的手段进入朝廷,利用各种机会表现自己,陛下对他们过于亲近,就会失去警惕。这应该是陛下应该尽早察觉的问题。如果陛下能够关注这些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自然就会暴露出来。或许有些朝臣害怕自己的意见不合陛下的心意,而招致身边人的怨恨,所以不敢向陛下汇报。我私下里认为,陛下一定会深思熟虑,公正地听取各方意见。如果事情没有完全符合道理,或者有些地方还不够完善,陛下应该及时调整策略,与古代的黄帝、唐尧相比,或者与近世的武帝、文帝相比,展现您的智慧和才能,而不仅仅是依赖身边的人。然而,即使是君主,也不能事事亲力亲为,必须有所托付。如果把权力交给一个大臣,除非他有周公旦那样的忠诚,或者管仲那样的公正,否则就会出现滥用权力、破坏官制的问题。现在虽然朝廷中柱石之臣(指重要大臣)比较少,但只要行为能够称职于一州,智慧能够胜任一官,忠诚守信,尽职尽责,就可以一起为国家效力,不要让圣明的朝廷出现权力专断的现象。”明帝下诏说:“刚直的大臣,是君主的依靠。蒋济文武双全,勤勉尽责,每次国家有重大事务,他都会提出建议,忠诚而奋发有为,我非常赞赏他。”于是蒋济被提升为护军将军,加封为散骑常侍。

《战略》中记载:太和六年(232年),明帝派遣平州刺史田豫乘船渡海,幽州刺史王雄从陆路出发,共同进攻辽东。蒋济劝谏说:“凡是两个国家之间没有相互吞并的意图,或者没有叛逆的臣子,就不应该轻易发动战争。如果发动战争却不能取得胜利,就会把对方逼成敌人。俗话说‘虎狼当道,不治狐狸。先除大害,小害自然会消除’。现在沿海地区,几代人都已经归顺我们,每年都会按时选拔官员,按时进贡。如果有人主张先去进攻那里,即使我们能一举成功,得到的百姓也不会增加国家的实力,得到的财富也不会让我们富足。万一事情不如意,就会结下怨恨,失去信誉。”但明帝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田豫最终无功而返。

景初年间(237-239年),魏国对外频繁发动战争,对内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导致怨声载道,粮食也出现了短缺。蒋济上疏说:“陛下现在正处于开创大业的关键时期,应该继承前人的事业,弘扬先辈的遗志,不能高枕无忧地治理国家。现在虽然有十二个州,但人口数量还不如汉朝时的一个大郡。两个敌国(指蜀汉和东吴)还没有被消灭,我们的军队长期驻扎在边境,一边耕种一边作战,怨气已经积压了多年。宗庙和宫殿,各种事务都还在草创阶段,从事农业的人少,需要衣食的人多。现在最紧迫的事情,就是让百姓休养生息,不要让他们过于疲惫。疲惫的百姓,如果再遇到水旱灾害,即使有百万人口,也无法为国家所用。凡是役使百姓,必须在农闲时节,不能耽误他们的农时。凡是想成就大业的君主,都会先了解百姓的力量,然后让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越王勾践养育孕妇,等待她们为国家效力;燕昭王体恤百姓的疾苦,最终为国家报仇雪恨。所以弱小的燕国能够战胜强大的齐国,衰弱的越国能够消灭强大的吴国。现在两个敌人如果不主动进攻,我们也不去消灭他们,那么他们就会不断侵扰我们,这是陛下一生的责任。凭借陛下的圣明和神武,放弃那些次要的事情,专心讨伐敌人,我认为没有什么困难的。”明帝下诏说:“如果没有护军,我听不到这样的话。”《汉晋春秋》记载:公孙渊听说魏**队前来讨伐,又向孙权称臣,请求他派兵救援。明帝问蒋济:“孙权会去救援辽东吗?”蒋济回答说:“孙权知道我们的防备很坚固,没有什么可图谋的。如果他深入进攻,他的力量又不够;如果他浅尝辄止,又劳而无功。即使他的子弟陷入危险,他也不会轻易行动,更何况是其他国家的人,而且他以前还被我们羞辱过。现在他之所以大张旗鼓地宣扬这件事,是为了迷惑使者,让我们怀疑他。我们如果不能攻克辽东,他就会希望以后的事情能够顺利一些。然而,沓渚(地名)距离公孙渊还很远,如果我们和敌军僵持不下,事情不能迅速解决,那么孙权的浅薄计划,或许会派轻兵偷袭,这是不可预测的。”

齐王曹芳即位后,蒋济被调任为领军将军,晋升爵位为昌陵亭侯。《列异传》记载了一个关于蒋济的故事:蒋济担任领军将军时,他的妻子梦见已故的儿子哭着说:“生者和死者属于不同的世界。我活着的时候是您的子孙,现在在地下却成了泰山的伍伯(一种低级官吏),生活非常困苦,无法形容。现在太庙西边的讴士孙阿被召去当泰山令,希望母亲能告诉父亲,让他向孙阿说情,把我调到一个好一点的地方。”说完,蒋济的妻子突然惊醒。第二天,她把这件事告诉了蒋济。蒋济说:“这只是一个梦罢了,不值得大惊小怪。”当天傍晚,蒋济的妻子又梦见儿子说:“我来迎接新君,暂时停留在庙下。出发之前,我还能回来一趟。新君明天中午就要出发了,临走时事情很多,我不能再回来了,只能在这里和你们永别了。父亲性格刚强,很难被感动,所以我才向母亲诉说,希望您能再次劝说父亲,试一试又何妨呢?”于是,儿子详细描述了孙阿的外貌特征。天亮后,蒋济的妻子再次劝说蒋济:“虽然说梦不足为奇,但这个梦实在太巧合了。您何妨去验证一下呢?”于是,蒋济派人到太庙附近打听,果然找到了孙阿,他的外貌和儿子描述的一模一样。蒋济流着泪说:“我差点辜负了我的儿子!”于是,他召见了孙阿,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孙阿并不害怕自己即将死去,反而很高兴能成为泰山令,他只担心蒋济的话不灵验。他对蒋济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这正是我的愿望。不知道您的儿子想得到什么职位?”蒋济说:“随便找个地下比较快乐的地方就行。”孙阿说:“我会按照您的要求去办。”于是,蒋济给了孙阿丰厚的赏赐,然后让他回去了。蒋济想尽快知道结果,于是从领军将军府到太庙的路上,每隔十步安排一个人,以便传递孙阿的消息。辰时传来消息说孙阿心痛,巳时传来消息说孙阿病情加重,中午时分传来消息说孙阿已经去世。蒋济流着泪说:“虽然为我儿子的不幸遭遇感到悲伤,但我很高兴死去的人还有知觉。”一个多月后,儿子又来托梦给母亲说:“我已经被调为录事了。”

后来,蒋济被升任为太尉。当初,侍中高堂隆在讨论郊祀(古代祭祀天地的仪式)时,认为魏国是舜的后代,主张以舜来配祀上天。蒋济则认为舜原本姓妫,他的后代是田氏,而不是曹氏的祖先。于是,他写文章反驳高堂隆的观点。臣松之(裴松之,注释《三国志》的学者)查证:蒋济在《立郊议》中提到曹腾的碑文说“曹氏家族出自邾国”,《魏书》也记载曹氏家族的起源如此。而曹操自己在《家传》中却说曹氏是曹叔振铎的后代。所以曹植在《武帝诔》中写道:“于穆武皇,胄稷胤周。”这些说法各不相同。到了景初年间,明帝采纳了高堂隆的意见,认为魏国是舜的后代。后来魏国禅让给晋国时,文书中写道:“昔我皇祖有虞……”这与之前的说法差异更大。蒋济与高堂隆、尚书缪袭等人反复辩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因为文字太多,没有全部记载。蒋济也没有确定曹氏家族的真正起源,只是说“魏国不是舜的后代,却祭祀非本族的祖先,降低太祖(曹操)的地位,不让他配祀上天,这些都是荒谬的”。然而在当时,这个问题最终没有得到纠正。蒋济还反驳郑玄对《祭法》的注解,说“有虞氏以上尚德,禘郊祖宗,配用有德,自夏代以后,稍用其姓氏”。蒋济说:“虬龙比獭神灵,但獭自己祭祀祖先,却不祭祀虬龙;骐麟比豺仁慈,但豺自己祭祀祖先,却不祭祀骐麟。按照郑玄的说法,难道有虞氏以前的人连豺獭都不如吗?我认为《祭法》的说法,早就让学者们感到困惑了,郑玄没有纠正它的错误,却强行解释它的含义。”蒋济用豺獭来比喻,虽然有些诙谐,但他的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时,曹爽专权,丁谧、邓飏等人随意更改法度。恰好发生了日食,明帝下诏让群臣讨论朝政的得失。蒋济上疏说:“从前大舜辅佐治理国家,告诫人们不要结党营私;周公辅佐朝政,谨慎对待朋友;齐侯询问灾祸,晏婴回答说要广施恩惠;鲁君询问异象,臧孙回答说要减轻徭役。应对天灾,关键在于人事。现在两个敌人(蜀汉和东吴)还没有被消灭,将士们在战场上已经暴露了几十年,男女分离,百姓贫困。治理国家的法度,只有盖世英才才能制定,才能流传后世,难道是中等以下的官吏可以随意更改的吗?这样做对治理国家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伤害百姓。希望陛下让文武百官各守其职,以清平为准则,那么和气、祥瑞自然会出现。”后来,蒋济跟随太傅司马懿(司马宣王)驻扎在洛水浮桥,诛杀了曹爽等人,被晋升为都乡侯,食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我愧受陛下的宠信,担任高位,但曹爽却敢包藏祸心,这是我的失职。太傅(司马懿)独断专行,陛下明察他的忠诚,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封赏必须加于有功之人。现在论谋划,我不是最先知道的;论作战,也不是我率领的。而陛下却违背制度,让我受到封赏,这会让下面的人受到损害。我作为宰相,是百姓的榜样,我实在担心冒领封赏的风气从此兴起,推让的风气从此废除。”他坚决辞让,但明帝没有答应。孙盛评论说:蒋济辞让封邑,可以说是问心无愧。俗话说“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蒋济就是这样的人。这一年,蒋济去世,被追封谥号为“景侯”。《世语》记载:当初,蒋济跟随司马懿驻扎在洛水浮桥时,他写信给曹爽,说司马懿的意图“只是免官而已”,结果曹爽被诛杀。蒋济对自己的失信感到羞愧,因此发病而死。他的儿子蒋秀继承了他的爵位。蒋秀去世后,他的儿子蒋凯继承了爵位。咸熙年间(264-265年),晋朝建立五等爵位制度,因为蒋济在前朝有功勋,蒋凯被改封为下蔡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