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169章 温恢、李孚、杨沛传

白话三国志 第169章 温恢、李孚、杨沛传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温恢,字曼基,是太原祁县人。他的父亲温恕曾经担任涿郡太守,去世后,温恢十五岁时护送父亲的灵柩回乡。他家里很有钱,但他却说:“现在世道混乱,要这么多财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把家里的财产全部分给了族人,赢得了乡亲们的敬重,人们把他比作古代的贤者郇越。

温恢被推举为孝廉,先后担任过廪丘长、鄢陵令、广川令、彭城相和鲁相,在任职期间表现都很出色,受到人们的称赞。后来他被任命为丞相主簿,又出任扬州刺史。曹操对他说:“我很想让你留在身边,但考虑到扬州事务更重要。《尚书》里说:‘有贤能的辅佐,国家才能安定。’你可能需要像蒋济这样的人来担任治中吧?”当时蒋济正在担任丹杨太守,曹操便把他调回扬州。曹操还对张辽、乐进等人说:“扬州刺史精通军事,你们的行动要和他多商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进攻合肥,当时各州都在加强防御。温恢对兖州刺史裴潜说:“这里虽然有敌人,但不足为虑,我担心的是南方可能会出事。现在水势上涨,而曹仁的军队孤悬在外,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关羽的部队勇猛善战,如果乘胜追击,必然会成为我们的大患。”后来果然发生了樊城之战。朝廷下诏召裴潜和豫州刺史吕贡等人增援,但裴潜等人行动迟缓。温恢私下对裴潜说:“这肯定是襄阳紧急,需要你们赶去支援。朝廷没有要求你们快速行动,是不想惊动远处的百姓。估计一两天内就会有密令催促你们加快行程,张辽等人也会被召回。他们平时就很了解曹操的意图,肯定会先到一步,到时候你就会承担责任了!”裴潜听从了温恢的建议,丢下辎重,轻装快速前进,果然很快接到了催促的命令。张辽等人也陆续被召回,正如温恢所预料的那样。

曹丕即位后,任命温恢为侍中,后来又出任魏郡太守。几年后,他被提升为凉州刺史,持节兼任护羌校尉。然而,他在赴任途中病逝,享年四十五岁。曹丕下诏说:“温恢有国家栋梁的品质,侍奉先帝时,功绩显着。他为朕效力时,也忠于王室,因此被委以重任,负责一方事务。可惜他英年早逝,朕深感痛惜!”温恢去世后,他的儿子温生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但温生早逝,爵位也随之断绝。

温恢去世后,汝南的孟建接任凉州刺史,他治理有方,名声在外,后来官至征东将军。据《魏略》记载,孟建,字公威,年轻时和诸葛亮一起游学。后来诸葛亮北伐祁山时,给司马懿写信,还让杜子绪向孟建传达他的意思。

李孚,字子宪,是钜鹿人。兴平年间,他的家乡人民饥荒困苦。李孚当时还是学生,本该种薤菜来维持生计,但他一个也不给别人,自己也不吃,因此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很有主见。后来他当了官。建安年间,袁尚担任冀州牧,任命李孚为主簿。后来袁尚和他的哥哥袁谭互相争斗,袁尚率军前往平原,留下别驾审配守邺城,李孚跟随袁尚出征。当时曹操包围了邺城,袁尚准备回援邺城。他还没到邺城,就怀疑邺城的守备力量不足,又想让审配了解外面的动态,于是和李孚商量派人去邺城。李孚对袁尚说:“现在派个小人物去,恐怕不足以了解内外情况,而且也很难到达。我请求亲自前往。”袁尚问:“你打算带多少人去?”李孚说:“听说邺城被围得很紧,人太多会引起怀疑,我认为带三个人就够了。”袁尚同意了他的计划。李孚挑选了三个可靠的人,没有告诉他们具体任务,只是让他们准备好干粮,不许带武器,每人配一匹快马。于是他们告别袁尚,一路南下,沿途都住在驿站。

当他们到达梁淇时,李孚让手下砍了三十根问事杖,绑在马边。他自己戴上平上帻,带着三名骑兵,傍晚时分来到邺城。当时曹操虽然有禁令,但放牧的人很多,所以李孚利用这个机会,半夜到达邺城。他敲响战鼓,自称是都督,沿着包围圈巡视,从北面开始,沿着围栏向东,又从东面的围栏向南,一路上斥责守卫的将士,根据情节轻重进行处罚。他甚至从曹操的营地前经过,径直向南,从南面的围角向西折,来到章门,又斥责守卫的人,把他们捆起来,然后打开包围圈,冲到城下,呼喊城上的人。城上的人用绳子把他拉了上去。审配等人见到李孚,又悲又喜,欢呼雀跃。

守卫的将士把情况报告给曹操,曹操笑着说:“他不仅进得去,还能出得来。”李孚事情办完后,想回去,但考虑到外面的包围圈一定会加强,不能再冒险。他心想自己的使命应该尽快完成,于是暗自盘算,对审配说:“现在城里的粮食很少,老弱病残没有用,不如把他们赶出去,节省粮食。”审配同意了他的计划。于是,他们又在晚上挑选了数千人,让他们都拿着白旗,从三个城门同时出城投降。又让每个人手里拿着火把,李孚趁机换上投降者的衣服,跟着他们一起出了城。当时守卫的将士听说城里的人都投降了,火光冲天,都去看热闹,不再注意包围圈。李孚从北门出来,从西北角突围而去。

第二天,曹操听说李孚已经出来,拍手笑道:“果然和我说的一样。”李孚见到袁尚后,袁尚非常高兴。后来袁尚没能救成邺城,战败逃到中山,袁谭又追击他,袁尚逃走。李孚和袁尚走散了,于是投奔袁谭,又担任他的主簿,向东回到平原。曹操进攻袁谭,袁谭战死。李孚回到城中,虽然城里的人都投降了,但局势仍然混乱不安。李孚想见曹操,于是骑马来到曹营,声称自己是冀州主簿李孚,有密事要禀报。曹操接见了他,李孚磕头谢罪。曹操问他有什么密事,李孚说:“现在城里强弱相争,人心惶惶,我认为应该让新投降的人中那些被内部信任的人去宣传您的命令。”

曹操说:“你回去宣传吧。”李孚跪下请教具体怎么宣传,曹操说:“就按照你的意思去宣传吧。”李孚回到城中,宣布“各安其业,不得互相侵犯”,城里的局势这才安定下来。他回去向曹操复命后,曹操认为他很有能力。后来他被小人离间,只被安排了一个闲职。他出任解县县长,以严厉着称。后来他逐渐升迁至司隶校尉,当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但精力和智慧丝毫未减。他最终死于阳平太守任上。李孚本姓冯,后来改姓李。

杨沛,字孔渠,是冯翊万年人。初平年间,他担任公府令史,后来被任命为新郑县令。兴平末年,百姓饥荒,杨沛督促百姓多储存干枣,收集豆子,检查谁有多余的粮食,用来救济那些缺粮的人。就这样,他积累了千余斛粮食,藏在小仓库里。当时曹操担任兖州刺史,向西迎接天子,他带来的千余人没有粮食。路过新郑时,杨沛拜见曹操,把干枣都献了出来。曹操非常高兴。后来曹操辅佐朝政后,提升杨沛为长社县令。当时曹洪的宾客在县境内,征调物资不肯按规矩办事,杨沛先打断了他的腿,然后杀了他。因此曹操认为他很有能力。他多次升迁,先后担任九江、东平、乐安太守,都有很好的政绩。后来他因为和督军发生争执,被判处髡刑,服劳役五年。

劳役还没结束,当时曹操正在谯县出征,听说邺城的人不遵守法令,于是下令挑选邺令,要求像杨沛这样严厉能干的人。因此杨沛从囚徒中被提拔为邺令。任命后,曹操接见了他,问他:“你打算怎么治理邺城?”杨沛说:“我将竭尽全力,严格执行法令。”曹操说:“好。”然后对在场的人说:“你们要小心,他可不是好惹的。”曹操还赏赐了他十个奴隶和一百匹绢,既是为了激励他,也是为了回报他当年送干枣的恩情。杨沛告辞后,还没到邺城,曹洪、刘勋等军中的权贵就害怕他的威名,派家人骑马去告诉子弟,让他们约束自己的行为。杨沛担任邺令几年后,因为政绩突出,被提升为护羌都尉。建安十六年,马超造反,大军西征,杨沛随军,负责监督孟津渡口的事务。曹操已经南渡,其他人还没渡完,一个中黄门先渡过河,忘记带行轩,私自北还去取,他向手下要小船,想独自先渡。手下呵斥他,不让他过。

黄门和手下争吵起来。杨沛问黄门:“你有通行证吗?”黄门说:“没有。”杨沛大怒:“我怎么知道你不是想逃跑?”于是派人揪住他的头发,拿着棍子要打他,黄门趁机逃跑了,衣服和头巾都被扯破了,他向曹操告状。曹操说:“你没死就算幸运了。”从此,杨沛的名声更加响亮。关中平定后,他接替张既担任京兆尹。黄初年间,朝廷推崇儒雅之士,而杨沛本来是因为办事能力强被重用的,于是被安排在里巷中闲置。他先后担任过多个城市的长官,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也不肯巴结权贵,所以退职后,家里一贫如洗。他在家里治病,借住在儿子的房子里,没有其他奴仆。后来他占了河南几阳亭附近两顷荒田,盖了一个种瓜养牛的小屋,住在里面,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受冻挨饿。杨沛病逝后,乡亲、朋友和以前的下属、百姓为他料理了后事。

总的来说,自从东汉末年以来,刺史总管各郡,负责地方政务,不再仅仅是以前的监察职责了。曹操开创基业,直到曹魏结束,这些刺史都是当时有名望、有实绩的人。他们都精通事务的关键,威严和恩德并重,因此能够治理好万里疆土,被后人传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